-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回聲泉之旅:文人與酒的愛恨情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286443
- 條形碼:9787550286443 ; 978-7-5502-8644-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回聲泉之旅:文人與酒的愛恨情仇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回聲泉 ; “棺材戲法” ; 垂釣黑暗中 ; 起火的房屋 ; 血色文章 ; 南下 ; 伯恩斯先生的自白 ; 過往與新生。
回聲泉之旅:文人與酒的愛恨情仇 內容簡介
《回聲泉之旅》中,奧利維亞·萊恩獨自背上行囊,從紐約出發,南下到基韋斯特,再北上到西雅圖,完成了一場跨越北美大陸的文化探尋之旅。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歐內斯特·海明威、田納西·威廉斯、約翰·契弗、約翰·貝里曼和雷蒙德·卡佛。這六個男人的一生都在與酒與混亂不堪的命運糾纏,他們從紐約喝到巴黎,從深夜痛飲至黎明,在酒吧和戒酒互助會兩頭纏綿,可同時他們也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只是,褪去酒癮作家的神秘外衣,他們那天才般的創造力是以什么為代價得來的呢?
回聲泉之旅:文人與酒的愛恨情仇 目錄
第二章 “棺材戲法”
第三章 垂釣黑暗中
第四章 起火的房屋
第五章 血色文章
第六章 南下
第七章 伯恩斯先生的自白
第八章 過往與新生
致謝
回聲泉之旅:文人與酒的愛恨情仇 節選
**章 / 回聲泉
閑話不敘,直奔主題。1973年,愛荷華城。兩個男人,一輛車,一輛輝煌不再的破舊福特獵鷹。冬天,嚴寒深入骨髓,直達五臟六腑,關節凍得通紅,鼻涕流個不停。要是你神通廣大,能在他們顛簸而過時伸長脖子往車里細看一番,就會發現副駕駛上那個年紀大點兒的男人忘了穿襪子。他一雙赤腳蹬著樂福休閑鞋,身受酷寒而無動于衷,好像學齡前的小男孩暑假出來短途旅行似的。事實上,你還真可能錯把他當成個小男孩:瘦小的身上穿著“布魯克斯兄弟”的粗呢衣服和法蘭絨褲子,頭發梳得一絲不茍。但一看臉就不行了,溝壑縱橫,皺巴巴的一臉苦相。
另一個人要高大強壯一些,三十五歲上下。留著絡腮胡,一嘴壞牙,穿一件破爛的運動衫,肘部都開了口。還不到早上九點,他們驅車下了高速,進入一家酒水商店的停車場。店員就在前面,手上的鑰匙叮當作響。一看到他,副駕駛上那個男人就猛地推開車門跳了出來,完全不顧車還沒停穩。“等我到了店里,”很久以后,另一個男人這樣寫道,“他已經拿著半加侖蘇格蘭威士忌在結賬了。”
他們繼續驅車前行,酒瓶在兩人手里來來回回傳遞著。幾個小時后他們就回到了愛荷華大學,在各自的課堂上慷慨激昂,舌燦蓮花。很明顯,兩人都有酗酒的毛病,而且病得不輕。兩人都是作家,一個已經聲名顯赫,另一個在成功之路才剛起步。
年長些的男人叫約翰·契弗,他寫了三本小說,《瓦普肖特紀事》《瓦普肖特丑聞》《彈丸山莊》。還有一些短篇,都是文學史上少見的風格,天馬行空,獨樹一幟。契弗今年六十一歲,五月份的時候,他因為擴張型心肌病被緊急送醫院搶救,酒精對心臟的致命打擊可見一斑。在重癥監護室待了三天以后,他突發“震顫性譫妄震顫性譫妄,又稱撤酒性譫妄或戒酒性譫妄, 為一種急性腦綜合征,多發生于酒依賴患者突然斷酒或突然減量。”,胡言亂語,情緒激動,看護為了固定住他,只好給他穿上一件束身皮衣。他在愛荷華有令人羨慕的工作,在著名的“作家工作坊”有一學期的教職。這讓人看到美好生活的希望,但實際上他卻并不如想象的那么一帆風順。出于種種原因,他沒帶自己的家人,像個老光棍一樣,住在愛荷華大學酒店的單人房里。
年輕點的那位叫雷蒙德·卡佛,他也是剛剛謀得“作家工作坊”的教職。他的房間和契弗的一模一樣,而且就在契弗樓下,兩個人房間的墻上甚至都掛著同樣的畫。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十幾歲的孩子留在加利福尼亞,也是孤身一人來到此地。能成為作家,是他小半生的夙愿,不過他一直覺得時運不濟,懷才不遇,酗酒的毛病已經持續了很久,不過就算被這杯中物消耗折磨,他也已經寫了兩卷詩歌,小說也寫了不少,很多都發表在一些小雜志上。
初看上去,兩個男人天差地別。契弗的穿著打扮,一舉一動,都是一副家境優越的中上層做派。不過,要是跟他再熟一些,就會發現這一切都是讓人眼花繚亂的“障眼法”。而卡佛,則來自俄勒岡克拉茲尼卡市的一個工人家庭。多年以來,為了支持兒子的寫作事業,父親一直做著看門人、勤雜工和清潔工等卑微的活計。
1973年8月30日,兩人相遇了。契弗敲響了240房間的門。當時在場的學生喬恩·杰克遜回憶,來客大聲嚷嚷,“不好意思,我是約翰·契弗,能要點兒蘇格蘭威士忌喝嗎?”這廂卡佛終于見到偶像,趕忙拿出一大瓶斯米諾伏特加,興奮得連說話都結巴了。契弗接過一杯酒,但對往里面加冰塊或者果汁的建議嗤之以鼻。
因為對酒的共同愛好,兩個男人立刻變得親近了。他們在一起時,基本上都泡在只提供啤酒的“米爾酒吧”,暢談文學與女人。每周兩次,他們會開著卡佛的獵鷹去酒水店買蘇格蘭威士忌,拿到契弗的房里喝個底朝天。“他和我什么也不做,就是喝酒。”卡佛后來為《巴黎評論》撰文時寫道,“就是說,我們在各自的課上都滔滔不絕,但我倆在那里待了那么久……估計兩人誰也沒把打字機的防塵罩扯下過。”
那真是揮霍無度的一年,接下來災難接踵而至。奇怪的是,在某種意義上,契弗早就對此作出了預言。十年前,他寫了一個短篇,發表在1964年7月18日當天的《紐約客》上。短篇題為《游泳者》,寫的就是酒精及其對人的影響,以及它會怎么徹底地毀掉一個人的生活。小說的開頭是明顯的契弗風格:“和很多仲夏的周日一樣,今天大家伙兒也圍坐一圈,說,‘昨晚我喝得太多了。’”
“大家伙兒”中有個人叫奈德·梅里爾,瘦高個子,像個大男孩。自帶一種很吸引人的活力與生氣。外面陽光燦爛,他來到主人家的游泳池旁,在晨光中暢游,突然腦子里冒出個歡快的想法:他想通過“一連串兒游泳池”游回家去,這些“半地下的水域貫穿著整個國家。”他把這條游泳池組成的“密道”命名為“露辛達”,是他妻子的名字。然而他還經常在另一條“水道”中“暢游”:這是一條“酒河”,其“水域”到處都是,周圍鄰居的露臺上,院落里……這條水道危機四伏,令暢游其中的他每況愈下,*終迎來離奇的悲劇結局。
奈德對自己的靈光一現頗為得意,就這樣游過了很多人家的游泳池:格拉漢姆、漢姆斯、利爾、霍蘭茲、克洛斯卡布斯和邦克斯。在他如此我行我素的一路上,不斷有人拿著杜松子酒來引誘他,打擾他。他自欺欺人地想,“如果真的要游回家,必須‘禮貌地拒絕’他們。”到了下一家,只剩一座廢棄不用的房子。游過這一家的游泳池后,他溜到人家的露臺上,給自己倒了一杯酒:他依稀記得這不是第四杯就是第五杯?天上一整天都風云變幻,云層越積越厚,現在暴雨終于傾盆而下,橡樹之間的雨點急促而有力地發出“咚咚”聲,之后就飄來那種好聞的味道,有點像無煙火藥。
奈德喜歡這種暴雨天氣。但這場暴雨不太一樣,它改變了他的“今日主旨”。他在露臺上躲雨時,注意到勒維夫人從東京買回來的燈籠,是“前年買的,還是大前年買的來著?”這很正常,任何人都有可能忘記這種小事情,有關時間的記憶本來就模糊不清。但奈德對時間的感覺仿佛更為異樣。雨點打落了楓葉,紅黃相間的葉子散落在草地上。奈德確認現在是仲夏時分,所以這棵楓樹肯定是得了枯樹病。但眼前的景色太像秋日了,讓他有些悲從中來,不甚愉快。
周圍的這些房子越看越像因業主無力償還貸款,而被銀行收回的那種。林德利家的籬笆樹叢已經長得太高,無人修剪,以前的那些馬匹好像也被賣掉了。更糟糕的是,威爾徹家游泳池的水已經被抽干了。唉,這條露辛達水道啊,這本來水量豐富的神奇大道,到這里就干涸了。奈德有些恍惚,開始嚴肅地懷疑起自己對時間的感覺。“到底是他的記憶力衰退,還是那些令人不快的事實令他過于壓抑,而忘記了真相呢?”他終究還是振作起來,硬撐著走過了424大道,走陸路比他想的要更費勁,更花力氣。
接著他鼓起勇氣走進了一些公共游泳池,到處充斥著哨聲,水面也晦暗不明。自然是找不到什么樂趣,但他很快游完了,走出來,爬上哈洛蘭家豪宅周圍的樹籬,朝他們那配了溫泉的游泳池走去,水面蕩漾著,遠遠望去是誘人的黑金色。但他又一次產生了古怪離奇的念頭,奈德覺得自己正在游歷的這個世界不知怎的顯得很陌生,或者說,他對于這個世界來說是個徹頭徹尾的“異人”。哈洛蘭夫人熱絡地關心起他可憐的孩子們,還說了什么他房子丟了的事。從他們家離開時,奈德注意到自己的短褲松松垮垮的,勉強掛在腰上,心想,難道這一下午,就消瘦了這么多?這可能嗎?時間不緊不慢,晃晃悠悠,如同杯中酒。當然還是在同一天,但現在仲夏的暑熱已經消散,空氣中飄著燒柴火的味道。
奈德從哈洛蘭家來到他們女兒的家,想討一杯威士忌喝。海倫也還算熱情,但她家已經三年不存酒了。奈德感到背脊上一股寒意,茫然無措地游過水波蕩漾的泳池,取道田野走了捷徑,去了賓斯旺格家。那里人聲鼎沸,嬉鬧喧囂,顯然一場派對正當高潮。他晃蕩其中,幾乎赤裸。而此時此刻,黃昏降臨,神秘的薄暮低重,泳池的水面閃爍著“冬日的微光”。多年來常常邀請奈德來家里做客的賓斯旺格太太顯然“變心”了。她相當粗魯無禮地打了個招呼,等奈德一轉身,就迫不及待地和旁人議論道:“他們家喲,一夜之間就破產了,什么都沒有了,就靠那點兒可憐的收入,有什么用?有個星期天,他醉醺醺地跑來,讓我們借給他五千美元。” 接著酒保也是態度冷淡,拒絕為他倒酒。于是奈德心中那種隱約的感覺得到了確認,他一定曾經在公開場合失過態,得罪了這些過去的朋友們,他們記仇了。
他掙扎過后往下一家走去,那是一個花園,屬于他原來的情人。不過他已經忘了,自己提出分手時,是什么時候,又是怎樣一種心情?她撞見了他,也沒那么高興,也和賓斯旺格太太一樣焦躁,以為他想要錢。離開的時候,奈德感受到逐漸加深的涼意中有種秋天的味道,雖不知道來自何方,卻“像瓦斯一樣強烈”。金盞花?菊花?抬頭一看,分明是冬日天空的星座,在夜空中各居其位。一種若有所失,無所依傍的情緒充盈了他的內心,生平**次,他痛哭起來。
只剩下兩個泳池了。他在其中胡亂揮舞雙臂,大口喘著氣,總算是游完了。接著他渾身濕漉漉地走上了回自家的路。現在,他逐漸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正如那些人議論的一樣,時運不濟。家里的燈全都關著,房門也都緊鎖著,屋子里空空蕩蕩,家人不見蹤影。很顯然,這里很久沒人住過了。
回聲泉之旅:文人與酒的愛恨情仇 相關資料
于細節處閃光,用洞見抓人眼球。萊恩用腳步和語言完美地繪出一幅作家肖像畫,他們被酒精奴役卻在文字中得到解脫... ...讓人不再感到孤獨。
——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雜志
盡管萊恩在書里關于酒癮的分析相當精明,但《回聲泉之旅》這本書的真正價值之處在于萊恩本身就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跟書里那些文壇大師一樣。
——《紐約時報》
在萊恩的筆下,這些偉大又復雜的人兒變得脆弱又充滿人性。
——《經濟學人》
這是(一本)特立獨行的、慷慨激昂的、文學性強的、優雅的、讓人過目難忘的書... ...(萊恩的)故事錯綜復雜,像是帶我們在做一場白日夢。
——《華爾街日報》
奧利維亞.萊恩的文筆流暢,口吻極為博學又平易近人......這是我讀過的很棒的書之一,它創造性地利用了逆境這一話題,既聳人聽聞又鼓舞人心
——科斯塔文學獎得主希拉里.曼特爾
回聲泉之旅:文人與酒的愛恨情仇 作者簡介
奧利維亞·萊恩(Olivia Laing) 英國記者、作家。曾擔任《觀察家報》代理書評編輯。在《觀察家報》 《新政治家》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和《衛報》上多次發表文章和書評。出版的書有《沿河行》《孤獨的城市:形單影只的藝術》等。曾獲得麥克道威爾獎學金、藝術委員會和作家基金會的津貼作為本書創作基金。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