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交通大學西遷親歷者口述史:1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581200
- 條形碼:9787560581200 ; 978-7-5605-8120-0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交通大學西遷親歷者口述史:1 內容簡介
《交通大學西遷親歷者口述史(1)》是我校校史與大學文化研究中心的一項課題,旨在收集、整理和保存交大西遷的一些史料。《交通大學西遷親歷者口述史(1)》由12位親歷者的文章組成,按年齡排序為:趙富鑫、蘇莊、王則茂、鄭守淇、史維祥、萬百五、汪應洛、胡保生、陳瀚、劉文江、孟慶集和潘季。《交通大學西遷親歷者口述史(1)》采用口述錄音的方法整理出初稿,再經多次交談、修改定稿。 其中,趙富鑫先生的《九十述懷》原載于我校《校友之聲》,蘇莊的《交通大學西遷史實》為生前撰寫,其余10篇都是根據口述錄音整理而成。
交通大學西遷親歷者口述史:1 目錄
蘇莊 交通大學西遷的史實
陳學俊 從事熱能動力工程科學教育事業
蔣大宗 交通大學西遷的歷史記憶
王則茂 親歷交大西安校址的選擇與確定
鄭守淇 回憶計算機專業的創建與發展
史維祥 學校一些大事的回顧
萬百五 回憶自動控制專業的創建過程
汪應洛 創建管理學院 發揚交大傳統
胡保生 無線電工程系的籌建
陳瀚 我的交大情結
劉文江 交大優良學風 受益終生
孟慶集 追憶往事 感慨萬千
潘季 六十多個春秋的美好回憶
蔣德明 回憶我校研究生院創建初期的工作
交通大學西遷親歷者口述史:1 節選
《交通大學西遷親歷者口述史(1)》: 我于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10月31日出生在原上海縣三林鄉鎮上的一個破落大家庭內。我的七世祖是位有錢的商人,靠販運大批布匹到北方去,掙下了家業,蓋了幾座幾進深的大住宅。但到了我出生時,這個大家庭的子孫中很多人已經敗落了。就我祖父這一房來說,留下的土地也只有十幾畝。我祖父名趙履福,號志熙,是這個大家族中出類拔萃的讀書人。他年輕時中過秀才,是個廩生。他中年時從上海回鄉,主持鄉上的三林書院,成了一位有名的鄉紳,還經鎮民推為鄉董(相當于鄉長),為全鎮居民所敬仰。他在當時那些鄉紳中是思想比較先進者。清朝末年,他和鄰鄉的鄉董商量,把三林書院改組為三鄉聯辦的三林小學(后來發展為現在的三林中學)。我祖父專心于教育事業和地方公益事業,日夜操勞。我家與學校相鄰,但他終年住在學校,很少回家。這個小學的教師不少是從外地請來的,教學質量較高,這是當時地方辦的學校中少有的。有一次學校失火,他的臥室被焚,他搶著文件逃出,傾跌骨折,臥床數月;另一次主持開浚河道,因監工過嚴,遭人毆擊受傷,他不以為苦,仍辛勤工作不輟,直到年達70才告退休。我父親名承愨,號鶴琴,生于1884年,是祖父的長子,年輕時也考中過秀才,后來官費留學日本8年,在東京工業專門學校攻讀應用化學工程。我就是在這樣一個幾代讀書的書香家庭內出生的。家庭生活靠著祖父的工資和些許田產,是不算富裕的。在我半歲時父親就去日本留學,每年暑假回家一兩個月,因此我幼年主要是在祖父的教養下成長的。我年幼的時候比較聰敏,深得祖父母及父母的鐘愛。我是老大,下有3個妹妹,也曾有過1個弟弟,但早殤;我叔父生子較晚,因此較長時間內我是家中的“獨孫、獨子”,在這書香人家中,我被父、祖培養成一個從小聰敏好學而行動比較稚拙的孩子。6歲時進了祖父當校長的三林小學讀書,當時的學制是初小4年,高小3年,我因聰慧,用5 年就讀完了7年的課程,11歲即從小學畢業,但生活上一直由祖母與母親照料,因此一直到中學高年級生活還不能自理。 我父親1913年從日本學成回國,當時他的留日同學朱叔(源正)被聘為浦東中學校長,他也被聘為浦東中學新設的應用化學專修科主任。浦東中學是一位建筑業主——楊斯盛倡辦的,教學質量比較好,是當時上海少數幾所有名中學之一,我1915年從三林小學畢業后,就進人這所中學學習。當時的學制為5年,而一般中學只有4年,因此我在中學已念了一些當時的大學課程。入學時,我和父親同住在教師宿舍,半年后全家搬到學校的宿舍,我就住在家中,一直到高年級才在學校寄宿。這學校的不少教師都是當時的名師,如王季梅、周鈞如、李傳書等先生,另有一些是從國外回來的,如吳玉麟、譚頌等先生。我在這些教師的熏陶下,加以比較聰慧,學習進步得很快,每學期總是名列前茅,深為老師們稱贊。但因一直住在家里,一切生活都由父母操心,生活能力相對較弱。五四運動前后,學校領導鼓勵學生參加愛國運動,特別是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大力支持,邀請當時的先進分子如惲代英等來校演講,我也隨著大流參加這些活動。 當時赴法勤工儉學高潮掀起,我父親本有意要我留法,但可能因我太幼稚而未下決心。1920年暑假我中學畢業,當時全班26人中我年齡*小,但我是全班**名。中學里比較接近的有徐炳勛、郟濟時等學長,前者和我一同考進交通大學,后者進了同濟大學,是現在唯一一位還健在的中學同學。 ……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