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21880
- 條形碼:9787100121880 ; 978-7-100-12188-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 本書特色
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是西方重要的政治思想典范,淵源于古典時期希臘與羅馬的政治思辨,并且在文藝復興之后,與現代民主政治及憲政主義結合,深刻地影響了現代歷史的軌跡。在清末民初,也曾經對中國的政治意識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
《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追溯西方共和主義的思想史,分析的對象包括亞里士多德、西塞羅、馬基亞維里、盧梭、孟德斯鳩、《聯邦論》、西耶斯、康德、黑格爾,以及當代的政治理論家阿倫特、施密特與史學家斯金納。作者以“史論”的體例,詳細地分析了每一位思想家的時代背景、問題意識、概念架構,以及論述精義。本書呈現了古典共和主義以權力平衡為核心的政治藝術,以及有現代政治變遷的過程中,共和理念與憲政主義以及人民主權分別結合之后所產生的“憲政共和主義”與“民主共和主義”的對立與辯證發展。
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 內容簡介
本書為臺灣政治學者蕭高彥教授以共和主義思想家理論體系的闡述為主軸,并且輔之以思想史以及時代問題意識背景,力圖對西方共和主義思想提供全面性的觀照以及系統的分析。本書*初由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于2013年出版,此次中文簡體字版據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授權排印,為在中國大陸地區首發。
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 目錄
自序導論 共和主義的系譜一、前言二、共和主義的意義及基本信念三、古典共和主義四、現代共和主義的兩種進程五、共和主義的式微六、共和主義的復興
**章 亞里士多德與共和政制一、前言:西方共和主義之淵源二、思想脈絡:希臘城邦的民主理念三、政治學:德行、明智與立法四、城邦與“政治統治”:《政治學》第1卷五、公民身份:政治統治的民主要素六、“政制”與統治團體:城邦政治秩序的寡頭要素七、政體分類及討論八、共和政制、中間政制與立法家的混合藝術九、公民德行十、結語:共和主義與民主政治第二章 羅馬與西方共和主義之奠基一、前言二、波利比烏斯:致用史學、政體循環與混合憲政三、西塞羅的《論共和國》四、結語第三章 西塞羅與馬基雅維里論政治德行一、前言二、西塞羅論述的脈絡及分析架構三、西塞羅論基本德行四、西塞羅論效益五、馬基雅維里政治道德論的基本取向六、馬基雅維里論政治德行七、馬基雅維里主義與現象世界的政治邏輯八、規范論與秩序論:政治道德的兩種典范
第四章 馬基雅維里論現代共和的政治秩序一、前言二、馬基雅維里政治秩序論之相關文獻三、馬基雅維里政治秩序論的基本范疇四、馬基雅維里論政治秩序之構成五、公民共和主義和政治決斷論?——馬基雅維里政治觀的現代意義第五章 盧梭的民主共和主義一、前言二、普遍意志與政治權利——共和原則之證成三、政府之特殊利益四、激進民主與政治神學五、盧梭理論建構之檢討
第六章 盧梭論立法家與民族文化一、前言二、立法家:議題的脈絡及其人格特質三、立法家以及政治空間之建構四、立法家的創建行動與憲政體制之二元性五、民族精神與公民結合作為政治現實性之動力六、結語第七章 《聯邦論》中的兩種共和主義一、兩種共和主義二、超越孟德斯鳩:從古代到現代共和三、憲政共和主義:隱蔽的人民四、民主共和主義:人民正身的展現五、制憲權的馴化:審議民主或正當性的持續奠基六、結語第八章 從共和主義到革命憲政主義:西耶斯的制憲權概念一、前言二、國民、憲法與制憲權:基本概念之初步考察三、制憲權作為政治四、西耶斯制憲權理論的自由主義精神五、惡性循環的克服與再現六、國民第九章 歷史理性中的共和理念:黑格爾與憲政國家一、前言二、德國觀念論與共和主義三、市民社會的辯證與整合四、國家作為“理性公民共同體”五、“合理愛國主義”六、合理愛國主義與歷史辯證七、結語第十章 共和主義、民族主義與憲政理論:阿倫特與施密特的隱蔽對話一、前言二、問題的出發點:馬基雅維里的政治創建論三、施密特的憲政理論:民族之政治決斷與制憲權四、“權力屬于人民,權威存在憲法”:從政治神學到羅馬共和主義五、超越決斷式制憲之外:美國立憲的延續性立憲六、共和主義與民族主義之憲政原則
第十一章 斯金納與共和自由概念一、政治自由的意義二、斯金納論述之脈絡:伯林的消極自由論三、斯金納對伯林自由論之回應四、斯金納對馬基雅維里思想之詮釋五、法律的功能、目的及其根源六、共和主義論述的典范競爭結語共和主義與當代社會附錄“文化政治”的魅力與貧困參考書目索引
展開全部
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 作者簡介
蕭高彥,臺灣大學政治系學士、碩士,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并合聘于“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與臺灣大這政治學系。主要研究領域是政治思想史以及當代政治社會思潮,研究主題則包括共和主義、民主理論、黑格爾與社群主義,以及現代國家觀念發展史等,著有中英文學術論文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