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校教育傳承模式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60374
- 條形碼:9787516160374 ; 978-7-5161-603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校教育傳承模式研究 本書特色
鄭婭、池永文編*的《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校教育傳承模式研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本體論及教育人類學理論為基礎,基于恩施地區非遺傳承人健康現狀的調查,分析恩施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存在的困境,提出教育培養是新生非遺傳承人成長的主要方式;進而以巴東縣“撒葉爾嗬”口傳教育為實例闡釋學校教育必然成為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重要傳承模式;通過對比分析提出高校教育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然選擇,以湖北民族學院為案例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中心環節,校園文化活動是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有效手段,并重點從營造非遺校園文化氛圍、開展課堂教學文化活動、優化校園文化活動載體、創新校園文化活動方案四個方面探索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的校園文化活動路徑。
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校教育傳承模式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基于湖北民族學院醫學生參與“益暖中華”公益活動“恩施地區非遺傳承人健康調查”而開展的深入思考。本書研究的核心是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高校教育傳承培養模式和實現路徑。
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校教育傳承模式研究 目錄
**章 緒論 **節 研究源起 一 “恩施地區非遺傳承人健康調查”公益活動帶來的思考 二 黨的十八大精神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提供新思路 第二節 研究內容 一 實踐認識 二 理論分析 三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路徑研究 第三節 研究目的和意義 一 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的有效路徑 二 促進文化多樣性,增強民族凝聚力 三 推動高校教育改革,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 四 推動文化旅游,促進恩施地區經濟發展第二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理論與研究綜述 **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概論 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 二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界定 三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意義 第二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本體論 一 本體論研究概論 二 馬克思哲學實現的本體論變革及新方向 三 本體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應用 第三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教育人類學分析 一 教育與人的本質 二 文化價值與教育 三 教育的文化功能 四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傳承人之間的有機結合 第四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綜述 一 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綜述 二 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綜述 三 基于教育學視角的研究綜述第三章 恩施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內容及傳承現狀 **節 恩施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內容 一 土家族簡介 二 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三 恩施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述要 第二節 恩施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現狀 一 以健康狀況為中心的傳承人現狀 二 基于傳承人健康狀況的傳承困境分析 第三節 恩施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現狀的思考 一 政府主導,采取積極措施保護現有傳承人 二 科技支撐,對現有傳承人進行搶救性調查采錄 三 教育培養,新生傳承人成長的主要方式第四章 恩施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校教育傳承模式選擇 **節 恩施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模式述評 第二節 巴東縣“撒葉兒嗬”傳承實例的分析 一 撒葉兒嗬傳承歷史概述 二 當代巴東縣撒葉兒嗬傳承取得的成效 三 對巴東縣撒葉兒嗬傳承模式的反思 第三節 高校教育傳承是恩施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必然選擇 一 中小學教育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實困難 二 高校教育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然選擇 三 恩施地方高校教育傳承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第五章 恩施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校教育傳承路徑探索——以湖北民族學院為案例 **節 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概況 一 湖北民族學院簡介 二 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取得的初步成效 三 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基本經驗與不足 四 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啟示 第二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中心環節 一 開展理論研究,培養研究型傳承人才 二 開展專業教育,培養專門型傳承人才 三 開展普及教育,培養儲備型傳承人才 四 開展基地建設,培養定向型傳承人才 第三節 校園文化活動是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有效手段 一 校園文化活動源起 二 校園文化活動概述 三 校園文化活動是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主要路徑 四 校園文化活動是培養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好平臺 第四節 校園文化活動培養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路徑探析 一 校園文化活動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應遵循的原則 二 校園文化活動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應完善的機制 三 探索優化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的校園文化活動路徑第六章 恩施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紀實 **節 恩施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紀實 一 吳修富、劉守紅:用形體演繹肉連響藝術的土家人 二 蔣品三、蔣西城、盧碧川、田玉先、鄧玉書、鄧澤清:不會凋零的儺戲之花 三 李忠和、余定喜:薅草鑼鼓傳承下誕生的雙子星 四 全友發:被燈歌渲染的傳承人 五 王兆梧、蘇國明:情系圍鼓數十載 六 董興林、黃知培:耍出精彩人生 七 李仕洲:癡情守候地盤子 八 田宗堂:八寶銅鈴舞出土家魂 九 譚紹康、譚文碧、譚大翠、費天鳳:盛情演繹巴東堂戲一家親 十 周樹庭、侯安星:使滾龍連廂精彩流傳 十一 田延江、向前和:三棒鼓情結 十二 楊洪順、葉榮明:三片竹板,演繹不一般的人生 十三 劉耀武:滿堂音的驕傲 十四 彭昌松、彭承金:擺手之鄉擺手人 第二節 “恩施地區非遺傳承人健康調查”團隊成員訪談 一 筆者與團隊成員座談 二 摘錄“恩施地區非遺傳承人健康調查”團隊成員感言第七章 總結與展望 **節 全書總結 第二節 前景展望附錄 “恩施地區非遺傳承人健康調查”團隊走訪傳承人名單(2011年10月)參考文獻后記
展開全部
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校教育傳承模式研究 作者簡介
鄭婭:湖北民族學院醫學院副教授;研究專長—民族教育;長期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池永文:華中師范大學生博士研究生;湖北民族學院預科教育學院院長,副教授,研究專長—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