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行知工程 教育,就是做好普通的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920334
- 條形碼:9787549920334 ; 978-7-5499-203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行知工程 教育,就是做好普通的事 內容簡介
《行知工程教育新思考系列:教育,就是做好普通的事》主要內容包括尋找傳統教育智慧,解讀教育現象,思辨教育時弊,思考語文教育,爭論教育陣地,后記。
行知工程 教育,就是做好普通的事 目錄
“讀經”還是“讀精
《巨流河》里看民國教育
教育,就是做好普通的事——再聽魏書生報告有感
綏遠省教育廳的那些廳長們——修《內蒙古教育志》有感之
看民國時期的內蒙古教育——修《內蒙古教育志》有感之二
是否把孩子當”白癡“了——民國教材引發的思考
陳寅恪的語文考試命題觀——讀《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有感
不擅講課的教師怎么辦——從不會講課的民國大家說起
“莫把金針度與人”——禪宗教學法的當下意義
我眼中百年來*有價值的語文教育思想
——在赤峰市的一次同人討論紀要
解讀教育現象
該從名師那里“拿來”什么
如何看待教育均衡
非“克萊登大學”又如何
說濫補課
學生,是被誰教“笨”的
“校園文化”思考碎片
你“終極關懷”了嗎
知易行難——包頭聽觀摩課有感
教育的悖論——“兩難推理”的困擾
“大有大的難處”——學校的規模到底該多大
思辨教育時弊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之再思考
教育,回歸常識的艱難
“安全”的另類視角
教育之失——由錢偉長引發的教育話題
“殺師案”背后的三個追問——教育之缺失
過猶不及——從全民學英語說起
德育的天問——關于德育的若干斷想
當心“多媒體寄生蟲”——再議教育技術依賴癥
應試的韁繩應用的馬——論“應試教育”與“應用教育”
聽課的拓展性思考——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聽課觀”說起
思考語文教育
寫在“國際母語日”的牢騷
天津高考作文題的N個視角
葉老“例子說”的是與非
爭論教育陣地
后記
行知工程 教育,就是做好普通的事 節選
《行知工程教育新思考系列:教育,就是做好普通的事》: 1935年,陳寅恪應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劉文典(字叔雅)之邀,為新生入學國文考試命題,作文題為《夢游清華園記》,另一試題則為對對子:一年級試題為“孫行者”和“少小離家老大回”,二、三年級轉學生試題為“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當時清華是可以招收“插班生”的)。此題一出,輿論嘩然。當時,新文化運動發生已經十余年,此舉顯然有“復舊”之嫌。為此,陳寅恪寫了《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一文,闡述他對語文考試命題的看法,其間囊括了如何看待傳統文化的問題。 陳寅恪先生談了國文考試命題的方法與原則,他認為:“其(國文考試)形式簡單而含義豐富,又與華夏民族語言文學之特性有密切關系者,以之測驗程度,始能于開卷定分之時,有所依據,庶幾可使應試者,無甚僥幸,或甚冤屈之事。閱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別痛苦,而時間精力俱可節省。” “形式簡單”“時間精力俱可節省”,說到底是由考試的特性決定的,從檢測的角度講,一張試卷無論出得多么好,都無法涵蓋一個人全部的語文素養。但考試的特性又決定了其不能像自然科學實驗那樣反復實驗、反復測量、長期觀察,當年精英教育時代不能,在高等教育幾乎大眾化的今天就更不可能了。但命題要“含義豐富‘’,從中體現出民族語言的特點,考查答題人的文化涵養,是母語考試的目的和本旨。這不僅是對考生的考驗,更是對命題人的巨大考驗。 陳寅恪先生認為傳統的對對子有利于達到上述目的,他談了幾種對對子與國文素養的關系。他認為對對子有四大功能:一是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知虛實字及其應用;二是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辨平仄聲;三是可以檢測應試者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四是可以檢測應試者思想的條理性。這四條,除第二條(分辨平仄)外,不也是我們今天語文教育乃至考試的主要目的嗎?猶以第三、四條切中語文考試命題的要旨:語言文化儲備的多與寡、行文表達的順暢與阻滯、條理是明晰還是紊亂,確實是語文素養的分水嶺。 據傳,那年參加清華入學考試,把”孫行者“對之以”胡適之“的有周祖謨、張政娘,段學復對之以”祖沖之“。后來三人都成了著名學者,周祖謨是中國文字、音韻、文獻學家,張政娘是史學家,段學復是數學家。今日高考作文命題走的不是”形式簡單而含義豐富“的路子,所測驗的不可謂不詳備,命題不可謂不浩繁;設問詭譎,常讓人不知所問為何,更不知為何這樣問。深為學人及考生所詬病。 在赤峰市遇到特級教師洪鎮濤,閑談間,問及一個一直疑惑而不得其解的問題:“今天的班級授課制和私塾相比,哪個成功率更高一些?”洪老師沉思良久,回答,起碼在語文教學上私塾的成功率遠遠高于班級授課制。 查閱資料后發現,科舉考試的合理成分頗多,所考的三場皆為作文:**場做八股文,側重考查考生對經典文化、圣人先哲思想的修煉,內容多出自《四書》,這不就是陳寅恪所說的“測驗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由于科舉考試是為國家選拔官員,寫公文是**的功夫,故而第二場考的是應用文,看其能否寫出規范的、典雅的公文;第三場是策論,考生必須對國計民生之大事發表自己的看法。考法可謂全面準確,我們怎能簡單地認為科舉考試迂腐不堪呢?可見,從先人那里尋找語文考試命題的靈感未嘗不是一種思路。 ……
行知工程 教育,就是做好普通的事 作者簡介
孫志毅,1983年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在中學從事語文教育7年,1990年至今,在《內蒙古教育》雜志從事采編工作,現為《內蒙古教育》雜志主編、內蒙古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學院客座教授,已在《中國教育報》《教育時報》《中國教師報》《教師博覽》《師道》等媒體發表近百萬字,出版《挑戰教育——中外智慧教育教學例談》《做有策略的教師》《學學名師那些事》等著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