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粟文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618504
- 條形碼:9787511618504 ; 978-7-5116-185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粟文化研究 本書特色
《中國粟文化研究》一書對黍類的起源、發展及文化內涵做了較為翔實的記述,使讀者能夠全面了解黍文化淵源,是一本不為多見的集理論知識與黍類科普知識融合的專著。有較大的出版價值。
中國粟文化研究 內容簡介
《中國粟文化研究》一書對黍類的起源、發展及文化內涵做了較為翔實的記述,使讀者能夠全面了解黍文化淵源,是一本不為多見的集理論知識與黍類科普知識融合的專著。有較大的出版價值。
中國粟文化研究 目錄
緒論 一、粟的界定 二、研究意義 三、研究現狀 四、研究視角、關鍵問題與內容結構 五、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章 粟作起源、傳播及演變歷程 **節 粟的名稱考辨 一、禾 二、粟 三、稷 四、黍 第二節 粟作起源 一、粟作起源的傳說 二、粟起源于中國的證據 三、粟的早期馴化地的研究 第三節 粟的馴化對華夏文明形成的作用 一、奠定農耕文明起源 二、推動物候歷法的誕生 三、促進語言文字的進步 四、促進算術的進步 五、促進原始宗教的萌發 六、促進社會制度的進步和國家的出現 七、粟黍傳播及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 第四節 粟作的繁盛及演變歷程 一、粟作的主糧地位 二、黍與粟的消長關系 三、粟麥代替菽粟 四、粟作退居次要地位第二章 物質層面的粟文化 **節 粟類作物品種多樣性與繁育 一、多彩多姿的粟類品種 二、我國名米及掌故 三、粟黍品種繁育 第二節 粟作農具 一、粟作農具的演變階段及其特征 二、耕地整地農具 三、播種農具 四、收割農具 五、脫粒加工農具 六、貯藏器具 第三節 粟類谷物的加工與食用 一、粟谷的加工 二、古代粟谷烹煮方法 三、各地粟黍飲食薈萃 四、粟類作物的營養價值與藥用價值 第四節 粟飲食文化 一、貴黍賤粟的飲食習俗 二、粗糧細做的飲食文化 三、粟黍飲食掌故 四、粟黍飲食中的節 慶民俗 五、黃酒文化 六、酢醋文化第三章 制度層面的粟文化 **節 粟在古代社會的多重角色 一、作為田賦和實物地租 二、作為實物貨幣和俸祿 三、備荒救荒的首選作物 四、軍糧之首 五、輸粟實邊 六、累黍法作度量衡 第二節 重農貴粟政策 一、重農政策的形成與發展 二、糧食管控 三、賤金貴粟 四、粟米貿易的“遏糴”與“請糴” 第三節 積粟救災制度 一、積粟防災的倉儲制度 二、調粟救災的賑濟制度 第四節 入粟拜爵制度 一、輸粟拜爵 二、捐粟入官 三、獻粟免罪 四、納粟免考 第五節 粟作衍生的社會關系 一、粟作的租稅重負 二、粟作與鄉村組織 三、小結第四章 精神層面的粟文化 **節 粟作信仰與民俗 一、稷祀文化 二、民俗中的粟文化 第二節 關于粟的典故傳說 一、天雨粟 二、谷雨節 的來歷 三、毛南族“放鳥飛”習俗的由來 四、黃粱一夢 五、斗粟尺布 六、辭金受粟 七、粟姓來源的傳說 八、黍谷回春地名的由來 九、武安粟山的由來 十、沁源縣名的由來:粒食之源 第三節 語言文字中的粟文化 一、粟之寓意與讖緯 二、與粟類作物有關的成語 三、關于谷子糜子的文學描述 四、關于谷子糜子的歇后語及口語 第四節 臺灣原住民的粟文化 一、粟作生產 二、日常生活 三、宗教信仰與禁忌 四、文學藝術第五章 生態層面的粟文化 **節 粟作中的“三宜原則” 一、不違天時 二、因地制宜 三、因物制宜 第二節 用地養地相結合的耕作措施 一、“耕-耙-耱(耢)-壓-鋤”相結合的旱地耕作技術 二、糞多力勤 三、輪作套種制 四、掌握需水規律,提高農業生物生產能力 第三節 利用生態方法防治病蟲害 第四節 保持生物多樣性 第五節 樸素的循環農業理念與實踐第六章 粟文化的當代價值 **節 粟文化的經濟價值 一、粟文化融入谷子產業發展 二、谷子企業的文化營銷與品牌建設實例 三、地域性粟文化及其傳承實例 第二節 粟文化的社會價值 一、谷子所承載的民族精神 二、作為紅色文化的“谷子精神” 三、粟文化在鄉村重建中的作用:以臺灣為例 第三節 粟文化的生態價值第七章 粟文化發展構想 **節 基于粟文化的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 一、種質資源的挖掘與創新 二、傳統粟作經驗與現代科技的結合 三、谷子產品深加工化 第二節 以粟文化引領和促進小米消費 一、通過食育運動普及小米的營養保健功能 二、利用食品的符號功能開展粟文化營銷 第三節 谷子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構想 一、多功能農業時代谷子產業的廣闊前景 二、農業會展節 慶與旅游 第四節 從國家軟實力高度重視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參考文獻后記
中國粟文化研究 作者簡介
張云,1972年2月出生,博士后,河北經貿大學經濟研究所、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主持主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部級課題40余項,獨立或合作出版專著1 1部,發表論文百余篇。曾獲河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第二名)、河北省青年科技提名獎。 王慧軍,l957年3月出生,河北懷來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北省農林科學院院長、河北省省管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擔任中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副會長、國家谷子糜子產業技術體系綜合實驗室主任產業經濟崗位專家。主持省部級以上課題20多項,主編、副主編專著14部,發表論文l 00多篇,五項成果獲省級一等獎,一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
回憶愛瑪儂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