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斯坦福大學危機管理課-危機控制的十條忠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325651
- 條形碼:9787515325651 ; 978-7-5153-256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斯坦福大學危機管理課-危機控制的十條忠告 本書特色
危機,是一種常態。 大事件頻發:英國石油公司漏油事件、維基泄密事件、希臘銀行危機事件、豐田召回事件、谷歌退出中國事件…… 小事件無處不在:不小心把求職簡歷落在公司打印機里,被老板請去解釋為什么要跳槽;一家快餐店突然被投訴,在漢堡包里發現了所謂的“異物”;一所學校的校長需要向一群憤怒的家長解釋學生成績整體下滑的原因;在向一個死黨發短信諷刺老板的時候,不小心選擇了“群發給所有人”…… 這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無論你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大品牌還是小公司,強大還是不強大,如果你不能迅速反擊,那么短暫殘忍的難堪時刻之后,你的品牌、名聲或者形象將不復存在。 “災難控制大師”將告訴你如何快速、有效、徹底化解危機。本書包含處理危機的十條忠告、扭轉不利局勢實用策略、熱門事件深度分析、正反案例全新對比、引入日常生活運用……生動地向您展現大師們處理危機的智慧。 危機控制的十條忠告包括: 1. 充分發布信息 2. 找準核心受眾 3. 切勿火上澆油 4. 細節決定成敗 5. 保持高昂姿態 6. 坦承知與不知 7. 全力以赴應變 8. 先困者先脫身 9. 制止惡意攻擊 10. 揭穿對手險惡動機
斯坦福大學危機管理課-危機控制的十條忠告 內容簡介
危機對每個人都有影響。無論你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出名還是不出名,強大還是不強大,如果你不能迅速反擊,那么短暫殘忍的難堪時刻之后,你的品牌、名聲或者形象將不復存在。“災難控制大師”將告訴你如何快速、有效、徹底化解危機。本書包含處理危機的十條忠告、扭轉不利局勢實用策略、熱門事件深度分析、正反案例全新對比、引入日常生活運用……生動地向您展現大師們處理危機的智慧。
斯坦福大學危機管理課-危機控制的十條忠告 目錄
序言:危機必然會發生,只是時間問題
1.危機已成常態
信息渠道激增——森林里倒下一棵樹,不再無關緊要
速度秒殺一切
懷疑主義遇上犬儒主義——消極反饋循環
對信息的利用和選擇——思考、搜索、接收
信息的共享屬性——yelp vs zagat
危機中的三條生存法則
第二部分 生死攸關——危機中的生存法則
2.停止挖坑
災難控制的任務:重建信任
3.勿行傷害之舉
不要追著事態跑
不要編造信息
不要責備他人
4.按照原則行事
概述
充分準備
堅韌不拔
長遠考慮
5.維護你的信譽
發布準確信息是危機中的立身之本
管理人們的預期
撬動決定性支點
第三部分 災難控制的十條忠告
6.全力為贏
7.忠告一:充分發布信息
**條忠告——充分發布信息
不遵循**條忠告的案例——鯊魚 vs 老虎
理解**條忠告——充分發布信息,讓你趕在事態前面
率先發布信息者為勝
說出整個故事非常重要
把充分發布信息同時當作矛和盾
遵循**條忠告的案例——科比?布萊恩特的信息發布
**條忠告在日常危機中的應用案例——“發給所有人”綜合癥
另一種解決方式
**條忠告的推論——發布信息這個蘋果,你只能咬一口
8.忠告二:找準核心受眾
第二條忠告——找準核心受眾
不遵循第二條忠告的案例——一頭霧水的歡樂谷
理解第二條忠告——找準核心受眾
直擊靶心
四星級禮賓服務
從頂層開始溝通
遵循第二條忠告的案例——新視界電視公司對新媒體的運用
第二條忠告在日常危機中的應用案例——旅行建議
第二條忠告的推論——不要曲意迎合
9.忠告三:切勿火上澆油
第三條忠告——切勿火上澆油
不遵循第三條忠告的案例——豐田品牌的意外之殤
理解第三條忠告——切勿火上澆油
一旦確定錯誤,請盡快承認
了解自己的底線,避免強硬路線和敷衍
努力合作
遵循第三條忠告的案例——楓葉食品公司
第三條忠告在日常危機中的應用案例——重視網站的評論
第三條忠告的推論——預防式防守會阻礙你走向成功
10.忠告四:細節決定成敗
第四條忠告——細節決定成敗
不遵循第四條忠告的案例——惠特曼缺乏“成功的必要條件”
理解第四條忠告——掌握處理細節之道
借助好消息來壓倒壞消息
做好準備工作
承擔提供證據的責任
遵循第四條忠告的案例——準備應對嚴苛的核查
第四條忠告在日常危機中的應用案例——把握正確節奏
第四條忠告的推論——你不是在懺悔
11.忠告五:保持高昂姿態
第五條忠告——保持高昂姿態
不遵循第五條忠告的案例——尷尬的克里斯·多德參議員
理解第五條忠告——保持高昂姿態才能更好前行
危機像座山,不要把它變成珠穆朗瑪峰
一旦作答,就不要偏離你的答案
捅破氣球,提升信譽
遵循第五條忠告的案例——“你們聽到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實的”
第五條忠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案例——履歷造假被發現之后
第五條忠告的推論——一脫到底的時候,沒有第二次行動
12.忠告六:坦承知與不知
第五條忠告——坦承知與不知
不遵循第六條忠告的案例——惹怒所有人的礦山總裁
理解第六條忠告——坦承知與不知
滿足饑餓的野獸
不爭做*聰明的人
確定你要采取的步驟,給受眾一個安全港
表現出嚴肅認真的決心
遵循第六條忠告的案例——洛杉磯市長的*大挑戰
第五條忠告在日常危機中的應用案例——沒有正常著陸的航班
第五條忠告的推論——不要和媒體作對
13.忠告七:全力以赴應變
第五條忠告——全力以赴應變
不遵循第七條忠告的案例——貝爾斯登公司七天劇變
理解第七條忠告——全力以赴應變
明確底線
堅持信息紀律
確保每個人都唱在同一個調子上
遵循第七條忠告的案例——這些焊點都是好焊點
第五條忠告在日常危機中的應用案例——學校遇到危機以后
第五條忠告的推論——不要埋沒消息
14.忠告八:先困者先脫身
第八條忠告——先困者先脫身
不遵循第八條忠告的案例——棒球明星羅杰?克萊門斯
理解第八條忠告——羅杰?克萊門斯的出局
擴大事態,不唱獨角戲
大步前行,讓新聞變舊聞
避免多線作戰
遵循第八條忠告的案例——打破災難控制的惡性循環
第八條忠告在日常危機中的應用案例——kipp契約學校
第八條忠告的推論——知道何時放棄、何時認輸、何時逃跑
15.忠告九:制止惡意攻擊
第九條忠告——制止惡意攻擊
不遵循第九條忠告的案例——當年的快艇船員
理解第九條忠告——制止惡意攻擊
揭露幕后黑手
盡快調查
不要讓對手輕易上籃
向所有人澄清真相
遵循第九條忠告的案例——《華氏911》
第九條忠告在日常危機中的應用案例——納帕發生了什么
第九條忠告的推論——不要犧牲平民
16.忠告十:揭示對手險惡動機
第十條忠告——揭示對手險惡動機
不遵循第十條忠告的案例——不要被“陷害”
理解第十條忠告——揭示對手險惡動機
抓住對方的紕漏
像激光一樣瞄準可證實的錯誤
以正確的方式選擇正確的對手,進行正確的戰斗
遵循第十條忠告的案例——rats(鼠輩)
第十條忠告在日常危機中的應用案例——失控的小狗
第十條忠告的推論——不要太快下結論,不要著急指責他人
17.災難求生裝備
18.讀者手冊
生存法則
災難控制的十條忠告
斯坦福大學危機管理課-危機控制的十條忠告 相關資料
這是一本可以幫助你解決問題的書。一個職業經理人或者董事會成員、一個專業球員或者球迷,一個非盈利組織或贊助人、一家小公司或者顧客、一個上市公司或者股票持有者、一個慈善機構或者捐贈人、一個鄰家旅館或老板、一個民選官員或者選民,或者任何其他陷入危機的人,通過思考、分析并反思這十條忠告,做出自己的計劃,終會扭轉局面、化解危機。——《出版人周刊》
在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中,聲譽可能在幾秒鐘內被摧毀,有關危機管理的陳詞濫調已經不管用了,我們需要的是從經驗豐富的“危機控制大師”那里獲得建議。如果你是一個公眾人物,或是一個可能產生爭議的普通公民,請閱讀這本書。——艾倫德肖維茨,哈佛法學院有史以來最輕的教授,美國最頂尖的律師
本書不僅提供了完善的準則,還舉出了正反案例,指導我們面對危機時如何獲得最有利的結果。唯一的危險在于,你沒能在危機之前閱讀它。我把它推薦給董事會的同事和擔任公司最高管理者的朋友們。——霍華德史蒂文森,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斯坦福大學危機管理課-危機控制的十條忠告 作者簡介
克里斯托弗勒翰 被稱為“災難控制大師”。他是政壇的“黑色藝術大師”,曾在克林頓—戈爾政府中擔任特別顧問、新聞秘書等重要職位,幫助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第一夫人以及白宮安然度過一系列危機事件,同時他在斯坦福大學商學院講授危機管理課,該課一直被評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他與馬克法比亞尼創辦的策略交流公司,為各類面臨復雜挑戰的團體、企業、政治家和職業運動員提供高水平的策略咨詢,尤其擅長解決法律、財務、政府事務和公關方面的問題。 馬克法比亞尼 畢業于哈佛大學法學院,曾在美國司法部出任高級職位。曾擔任過克林頓總統的特別顧問,為總統和第一夫人提供法律、公關和建議,以及前副總統阿爾戈爾總統競選團隊公關策略經理。 比爾古登泰格 著名的編劇、導演、制片人。曾兩次榮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三次奧斯卡提名,三次艾美獎。曾兩次榮獲作家協會獎提名及一次羅伯特肯尼迪新聞獎。他的紀錄片代表作包括《南京》《雙子樓》等。他也是斯坦福大學高級新聞研究員,在斯坦福商學院研究生院授課。
- >
回憶愛瑪儂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