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記者職業身份認同的建構與消解-以《中國青年報》記者群體為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269229
- 條形碼:9787562269229 ; 978-7-5622-692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記者職業身份認同的建構與消解-以《中國青年報》記者群體為例 內容簡介
作者甘麗華從“記者職業身份認同是社會建構的產物”的理論假設出發,將宏觀的新聞改革發展歷程與微觀的個體職業實踐勾連起來!吨袊浾呗殬I身份認同的建構與消解 以記者群體為例》主要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力圖對具有重要樣本意義的《中國青年報》記者群體的新聞實踐進行歷史性、整體性、過程性的深入分析,觀照中國記者獨特的職業經歷、精神追求、心靈拷問;結合基于具體個案的“厚描”與案的“理論闡釋”,提出了影響記者職業身份認同的三種關系模式!吨袊浾呗殬I身份認同的建構與消解 以記者群體為例》為理解中國記者職業身份認同的決定因素和作用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能為新聞事業的進一步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
中國記者職業身份認同的建構與消解-以《中國青年報》記者群體為例 目錄
**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二、國內研究現狀
第三節 理論基礎
一、理論假設
二、理論視點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機關報模式與記者職業身份的變形
**節 國家層面的新聞職業規定
一、“完全的黨報”特征
二、雙重使命:團中央與全國青年的喉舌
三、開明政治家與記者職業身份的體制內協商
第二節 體制內開放與職業意識的有限導入
一、讀者來信受重視的時代背景
二、讀者來信的特點
三、讀者來信對《中國青年報》記者新聞實踐的影響
第三節 職業身份認同錯位:富有革命熱情的“機關干部”
一、職業動機:服從組織決定
二、作為批判靶子的“資產階級新聞觀”
三、新聞真實性原則的消亡
第三章 新聞共同體的回歸與記者職業身份的建構
**節 從“宣傳本位”向“新聞本位”的轉型
第二節 專業控制:“高水平的一致”
一、從直接控制到專業控制
二、對下:從單向灌輸到雙向互動
三、從“政治化”向“專業化”轉型
第三節 深度報道:“主體新聞觀”的建構與解構
一、深度報道產生的時代背景和內部動因
二、“張建偉模式”與記者職業身份內部協商
第四節 自我認同:從普羅米修斯到西西弗斯
一、群體特征:底層生活經驗
二、從普羅米修斯到西西弗斯的角色轉換
第四章 媒介市場化變革與記者職業身份的解構
**節 抵抗:天折的公司化改革
一、作為抵抗的“主流大報”轉型
二、“團中央機關報”表述的退場
三、失敗的改革
第二節 商業化收編:記者考核條例風波
一、商業化收編之一:發行
二、商業化收編之二:記者考核
第五章 職業身份認同的建構與分裂
**節 認同的力量
一、合法性認同:新聞記者是一種職業
二、抗拒性認同:“職業共同體”的形成
三、規劃性認同:新聞實踐的轉型
第二節 記者職業身份認同建構的邏輯
一、“國家~媒體”邊界關系的突破與職業意識表述
二、“媒體一公眾”邊界關系的建構與職業意識表述
三、記者群體內互動:職業身份認同的內化
第三節 分裂感的正面價值與負面意義
一、“半官、半商、半文、半武”的尷尬
二、收入多元化對職業身份認同的消解
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開放語境中記者職業身份的社會協商
一、“邊緣突破”的困局
二、開放語境中記者職業身份的重構
三、本書的不足
參考文獻
附錄一:訪談提綱
附錄二:訪談記錄(節選)
中國記者職業身份認同的建構與消解-以《中國青年報》記者群體為例 節選
《中國記者職業身份認同的建構與消解 以記者群體為例》: 三位美國傳播學者通過對美國游戲行業從業人員的訪談及對其博客的分析,認為,不像電影或新聞等其他媒體產業的從業人員,游戲開發者很少得到關注。因為總是有人等著以更低的報酬、更勤奮的工作進入這個行業,所以游戲開發者不得不接受各種各樣的妥協:每周超過4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整個行業形成的“工作就是玩!钡姆諊沟盟麄儾坏貌还ぷ鞲L的時間。行業協會的缺位和明晰業績標準的缺失使得游戲開發者的職業身份模糊甚至被遮蔽了。游戲開發者必須在后工業化的新媒體經濟中找到彰顯自己職業身份的新模式。 二、國內研究現狀 以“職業身份認同”和“記者”為關鍵詞、主題、題名或篇名等在中國知網中搜索,得到的結果極少,再以兩者進行全文搜索,并以“職業身份認同”加“新聞工作者”、“新聞從業人員”等進行對照搜索,剔除相關度不高的文獻,可對國內相關研究作出如下總結。 旗幟鮮明地運用“職業身份認同”這一概念的是蘭州大學教授樊亞平。他將職業身份認同作為新聞史人物研究的新視角,除發表數篇相關論文討論史量才、梁啟超、蔡爾康等人的職業身份認同外,還出版了專著《中國新聞從業者職業身份認同研究(1815—1927)》(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樊亞平的研究勾勒出中國新聞從業者職業身份認同的早期發展史,并作出了清晰的論述: 從近代報紙產生到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為**個階段。該階段的新聞從業者大多處于寄生者與拓荒者狀態,難以對所從事的辦報工作產生真正認同,對報紙的認知和辦報行為間存在矛盾和不一致,身上呈現文人、士人、才子等角色與辦報者角色的多重身份沖突,充滿無奈與矛盾!
中國記者職業身份認同的建構與消解-以《中國青年報》記者群體為例 作者簡介
甘麗華,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系主任、副教授,現正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做訪問學者。本科畢業于武漢大學外語學院英文系;碩士畢業于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專業為中西新聞比較;博士亦畢業于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專業為跨文化傳播學。擁有較豐富的媒體實踐經驗,在南方日報社、中國青年報社工作過十年,曾任中國青年報社湖北記者站站長,長期關注教育、法治及時政領域的新聞報道。2013年“轉型”進入大學,研究興趣集中在新聞生產、傳媒倫理、跨文化傳播等領域,希望打破業界、學界之“藩籬”,進行面向現實的新聞傳播研究。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