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文化產業漫談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35250
- 條形碼:9787010135250 ; 978-7-01-013525-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產業漫談 本書特色
在我國,文化產業是一新興產業,但其發展勢頭迅猛,截止2012年年底,我國文化產業總產值突破4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8.5%。 朱東亮所著的《文化產業漫談》從文化產業的案例入手來分析當前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及文化產業的實質和未來走向,主要涉及文化、藝術和文化產業以及其他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內容,著重探討文化與藝術的價值及作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科技、文化與社會進步等一系列問題。全書語言淺白,觀點富有啟發性,既融合了鮮活的具體案例,又具有一定的理論高度和普遍意義。
文化產業漫談 內容簡介
朱東亮所著的《文化產業漫談》一書涉及文化、藝術和文化產業以及其他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包括“文化能不能當飯吃”、“做好文化產業要會講故事”、“關于開展‘忽悠’文化研究的‘建議’”三大部分。其中,**部分以翔實的事例和獨到的觀點分析闡述了文化的價值與重要性、文化的個性與共性及文化的保護與開發,肯定地回答了“文化完全可以當飯吃”。接著,作者以詼諧的語言將文化與經濟比喻成一對“帥哥與美女”,文化產業從業者們必須如“紅娘”一般,認識和了解文化女人和經濟男人的狀況、特性與情感,從而令兩者完美結合,這就是書中主張的,做好文化產業要會講故事。而后,作者又以“忽悠文化”為基點,提出了經營文化產業的諸多建議,尤其是倡導把文化產業作為一個跨專業、跨學科、跨領域的系統學科去探索,做到有所突破、有所發展。
文化產業漫談 目錄
——讀朱東亮先生《文化產業漫談》一書有感
序二 顛覆樂讀有所得
——讀《文化產業漫談》
上編 文化能不能當飯吃
熱點評論:文化能不能當飯吃
“文化自覺”漫談
淺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價值因人而異,文化重在打造
——奇石收藏之感想
談一談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以建筑為題
再談文化的保護與開發
試論城市文化之定位——以福建漳州為題
把握城市個性、推動文化發展
中編 做好文化產業要會講故事
做好文化產業要會講故事
從事文化產業怎樣講好故事
文化與經濟的結合是一樁完美的婚姻
再說文化——“女人”
文化產業需要“兩情相悅”——“二人轉”
漫談無聊與文化及產業
快樂是一種資源和熱門商品
“感動”是文化產品與服務的核心之所在
文化與創意讓一個葫蘆瓜身價倍增
話說美食文化與產業
文化讓人感動創意改變生活
——從品牌服裝說起
創意與設計可以興企也可興國
——從動漫《青蛙王子》及產品研發說起
動漫產業發展重在產業鏈運作
漫談文化與旅游結合
旅游發展要靠“文化”與“產業”實現轉型升級
休閑產業發展需要“文化”和“創意”的參與
——以龍佳旅游休閑度假山莊發展為例
淺議民間信仰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推動文化與產業發展要靠科技與藝術
美與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和競爭力
科技與藝術的融合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之一
——從珠江燈光科技有限公司發展說起
產業文化化是企業與產業未來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之一
——從漳州國輝工貿有限公司發展說起
從事文化產業,搞好調研很重要
——以“漳州文化城”市場化運作為例
文化產業“上好基礎課”很重要
“接地氣”成為未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詞
深度解析:怎樣“調好”文化產業的“麥乳精”
文化產業發展應以產業為導向做好規劃
——以果園的開發為例
文化產業發展也要講究“合理化規模”
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重在整合與提升
文化產業需要“雅俗共賞”
——以臺灣文創產品及其產業為例
文化產業“小眾化規!币埠芫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為例
文化產業一定要精心打造才行
——從“法藍瓷”產品研發說起
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價值關鍵在“內容”
文化產業既要叫好也要叫座
文化產業園區重在文化及其產業鏈的建立與完善
文化事業單位也可以有產業發展的空間和機會
——從海峽兩岸“故宮”文化產品開發說起
漫談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
海峽兩岸文化產業交流與合作之我見
臺灣創意生活產業與文創產業觀察
資源利用下功夫,產業運作促成效
——對漳州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雙城記”之下漳州文化產業發展的探索
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策劃與經紀人也是“有功之臣”
下編 關于開展“忽悠”文化研究的“建議”
關于開展“忽悠”文化研究的“建議”
“忽悠”文化“研究”之——人們為什么對“炒”字情有獨鐘
優惠政策也有一個“非誠勿擾”的問題
節慶會展不應成為“自娛自樂”的產物
——從中宣部、文化部等5部門叫停奢華晚會說起
說說“三貼近”與實干興邦
文化的差異
——從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內容與形式說起
淺議“泡沫”的文化與文化產業
——以荷蘭“郁金香狂潮”為例
子女教育也是一種文化可以善意“忽悠”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文化產業漫談 作者簡介
朱東亮,男,1957年生。1980年畢業于閩南師范大學英語系。現任福建省漳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福建省文化企業協會常務理事。2004年開始,作者潛心研究區域經濟與產業經濟,先后在相關刊物或媒體發表關于經濟與文化、文化產業等研討性文章。2012年7月至2013年11月在人民網創意產業頻道、地方領導頻道、動漫頻道、游戲頻道和光明網理論頻道上發表五十多篇有關文化及產業的文章,得到了新華網、中國日報網、中國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網、中國文化產業網、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網、鳳凰網等國家級和專業性主流網站的認可并轉載,也得到了學術界的好評。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