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以事為本的課程理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716736
- 條形碼:9787511716736 ; 978-7-5117-167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以事為本的課程理論 本書特色
“教育以人為本,人以事為本”是本專著的核心哲學理念,“以事為本”的課程觀是本專著的核心觀念。本書共分兩編:
**編,尋找事本課程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讓課程面向事情本身”和“體驗:人類的存在方式”兩部分內容。在筆者看來,事本課程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具有互構關系的“事情本身”和“體驗”兩方面。一方面“事情本身”總是在人的體驗活動中顯現自身,生成自身;另一方面“體驗”總是在“事”的世界中通過做事而得以生成。以事為中心就是以體驗為中心,以體驗為中心就是以事為中心,二者是一回事:“事”是“體驗”的客觀化,“體驗”則是“事”的主觀化。“事情本身”和“體驗”二者共同構筑了事本課程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全面解讀了杜威的“以事為本的課程理念”,并將之作為筆者建構“以事為本的課程理論”的一個靈感來源。
第二編,以事為本的課程理論,主要包括課程目的、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個經典的研究領域。
附論。為了不影響“第二編 以事為本的課程理論”的完整性,筆者將與第二編緊密相連的四篇論文放在附論里。這四篇論文是“以事為本的課程理論”的必要補充,是運用該理論對“生命自覺之人”、“學生實踐能力”、“課程理解的對象”和“布盧姆認知教育目標分類學”四個問題所作的理性分析。
以事為本的課程理論 內容簡介
“教育以人為本,人以事為本”是本書的核心哲學理念,“以事為本”的課程觀是本書的核心觀念。本書共分兩編:**編,尋找事本課程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讓課程面向事情本身”和“體驗:人類的存在方式”兩部分內容。 第二編以事為本的課程理論,主要包括課程目的、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個經典的研究領域。
在附論里,包括了與第二編緊密相關的四篇論文,是“以事為本的課程理論”的必要補充,是運用該理論對“生命自覺之人”、“學生實踐能力”、“課程理解的對象”和“布盧姆認知教育目標分類學”四個問題所作的理性分析。
以事為本的課程理論 目錄
一、“教育以人為本,人以事為本”是本專著的核心哲學理念 1
二、“以事為本”的課程觀是本專著的核心觀念 1
三、本書的章節安排 1
**編 尋找事本課程的理論基礎 1
**章 讓課程“面向事情本身” 1
**節 課程為什么要“面向事情本身” 1
一、為了批判客觀主義課程觀:反對不經體驗的知識傳授 1
二、為了批判主觀主義課程觀:反對不切實際的自主建構 1
三、為了提升學生的實踐智慧 1
第二節 課程面向怎樣的“事情本身” 1
一、“事情本身”的意向性 1
二、“事情本身”的語言性 1
三、“事情本身”的實踐性 1
第三節 課程怎樣“面向事情本身” 1
一、現象學還原:“面向事情本身”的現象學方法 1
二、理解課程文本:“面向事情本身”的詮釋學方法 1
三、體驗:“面向事情本身”的實踐論方法 1
第二章 體驗:人類生命的存在方式 1
**節 體驗的實踐性 1
一、體驗即是在實踐中考察世界 1
二、體驗即是在實踐中改變世界 1
三、體驗即是在實踐中助長生命 1
第二節 體驗的行知一體化 1
一、體驗首先是身體行為事件 1
二、體驗內含著心理活動 1
第三節 體驗的時間性 1
一、生理時間與體驗 1
二、制度時間與體驗 1
三、心理時間與體驗 1
第四節 體驗的基本方式 1
一、親驗是兒童體驗的本體性方式 1
二、再體驗是生命體驗的主要方式 1
第三章 以事為本的課程理論:來自杜威的啟示 1
**節 “經驗”即做事 1
一、經驗即旨在解決問題的做事行為 1
二、做事方式是經驗的中心 1
第二節 “經驗的生長”即做事習慣的養成 1
一、習慣是混合理智和情感的行動傾向 1
二、習慣是一種生成性的主動結構 1
第三節 “做中學”即通過做事學會做事 1
一、“做中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學會做事” 1
二、“做中學”是“學會做事”的根本途徑 1
第二篇 以事為本的課程理論 1
第四章 以事為本的課程目的 1
**節 課程目的:培養認識主體還是實踐主體 1
一、區分認識主體與實踐主體的哲學基礎 1
二、課程目的的誤置:認識主體的僭越和實踐主體的僭越 1
三、課程目的的劃界:認識主體與實踐主體 1
第二節 基于實踐智慧的課程目的 1
一、“實踐智慧”概念的歷史考察 1
二、基于規范性實踐智慧的課程目的 1
三、基于效能性實踐智慧的課程目的 1
四、基于存在性實踐智慧的課程目的 1
第三節 基于理論智慧的課程目的 1
一、基于知識性理論智慧的課程目的 1
二、基于方法性理論智慧的課程目的 1
三、基于態度性理論智慧的課程目的 1
第四節 重新理解課程目的的馬克思基礎 1
一、課程目的的原點:人的生命價值 1
二、基于生命價值的課程目的 1
第五章 以事為本的課程內容 1
**節 課程內容:知識還是歷史經驗 1
一、區分知識和歷史經驗的哲學基礎 1
二、課程內容的誤置:知識對歷史經驗的僭越 1
三、為課程正本清源:歷史經驗為課程之本 1
第二節 課程即意義世界的生成 1
一、課程即事實世界的意義生成 1
二、課程即價值世界的意義生成 1
三、課程即實踐世界的意義生成 1
第三節 以事為本:課程編制的價值追求 1
一、課程應成為“事情本身”的摹本 1
二、課程組織應該故事化 1
第四節 從知識到事物本身:課程變革的認識論路徑 1
一、“課程即知識”的理論邏輯:表現替代論 1
二、“課程即知識”的困境 1
三、新課程準則:回到未經知識中介過的“事物本身” 1
第六章 以事為本的課程實施 1
**節 以事為本的教學本體論 1
一、教學的本原是“事情本身” 1
二、教學的終極價值在于提升學生的實踐智慧 1
第二節 基于體驗的教學階段論 1
一、體驗的個別化階段 1
二、體驗的普遍化階段 1
三、體驗的應用化階段 1
第三節 以事為本的教學方法論 1
一、以事定學:“為事而學” 1
二、以學定教:“為學而教” 1
三、以教學改造生活:學以致事 1
第四節 基于體驗的課程語言觀 1
一、課程語言:事情本身的摹本 1
二、課程語言理解:基于事情本身的心理重演 1
第七章 以事為本的課程評價 1
**節 走向實踐智慧的課程評價 1
一、基于規范性實踐智慧的課程評價 1
二、基于效能性實踐智慧的課程評價 1
三、基于存在性實踐智慧的課程評價 1
第二節 走向理論智慧的課程評價 1
一、基于知識性理論智慧的課程評價 1
二、基于方法性理論智慧的課程評價 1
三、基于態度性理論智慧的課程評價 1
第三節 尋找學生顯現自身的課程評價方式 1
一、學生的價值屬性是課程評價的根本對象 1
二、學生價值屬性的“顯現”依賴于評價者的“還原” 1
三、評價者的“還原”依賴于學生價值屬性的“顯現” 1
第三編 附 論 1
第八章 成己與成物:“生命自覺”的教育學內涵 1
**節 “生命自覺”即成己 1
一、“生命自覺”即自覺地形成自我意識 1
二、“生命自覺”即自覺地尋找生命意義 1
三、“生命自覺”即自覺地助長生命智慧 1
第二節“生命自覺”即成物 1
一、“生命自覺”即自覺地敞開事物的本性 1
二、“生命自覺”即自覺地敞開事物的價值 1
三、“生命自覺”即自覺地改造外在世界 1
第九章 學生實踐能力的三維內涵 1
**節 學生實踐能力的規范之維 1
一、實踐能力即依據善性而展開倫理行動的能力 1
二、實踐能力即依據社會規范而展開倫理行動的能力 1
第二節 學生實踐能力的技術之維 1
一、實踐能力即控制自然的行動能力 1
二、實踐能力即控制社會的行動能力 1
三、實踐能力即得體的語言游戲能力 1
第三節 學生實踐能力的意義之維 1
一、實踐能力即尋找自身生命意義的行動能力 1
二、實踐能力即構建生態和諧的行動能力 1
第十章 事物本身:課程理解的真正對象 1
**節 事物本身與書本知識的關系 1
一、書本知識與“事物本身”是表現與被表現的關系 1
二、書本知識是“事物本身”的不完全表現 1
第二節 事物本身與師生主觀性的關系 1
一、“事物本身”不是師生主觀視界的“自畫像” 1
二、師生的主觀性是通往“事物本身”的唯一途徑 1
第三節 “事物本身”的教育學含義 1
一、作為首要教學認識客體的“事本身” 1
二、作為重要教學認識客體的“物本身” 1
第十一章 布盧姆認知教育目標分類學的困境與超越 1
**節 認知內容應該是“事物本身”而不是知識 1
一、知識的根本使命在于再現“事物本身” 1
二、認知的根本對象是知識所言及的“事物本身” 1
第二節 認知能力應從客體角度而不是從主體角度加以界定 1
一、認知能力即使“事物本身”顯現出來的還原方式 1
二、還原方式根源于“事物本身”的顯現方式 1
第三節 認知態度應成為認知教育目標的第三個維度 1
參考文獻 1
后記 1
以事為本的課程理論 節選
“教育以人為本,人以事為本”是本專著的核心哲學理念,“以事為本”的課程觀是本專著的核心觀念。本書共分兩編:**編,尋找事本課程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讓課程面向事情本身”和“體驗:人類的存在方式”兩部分內容。在筆者看來,事本課程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具有互構關系的“事情本身”和“體驗”兩方面。一方面“事情本身”總是在人的體驗活動中顯現自身,生成自身;另一方面“體驗”總是在“事”的世界中通過做事而得以生成。以事為中心就是以體驗為中心,以體驗為中心就是以事為中心,二者是一回事:“事”是“體驗”的客觀化,“體驗”則是“事”的主觀化。“事情本身”和“體驗”二者共同構筑了事本課程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全面解讀了杜威的“以事為本的課程理念”,并將之作為筆者建構“以事為本的課程理論”的一個靈感來源。第二編,以事為本的課程理論,主要包括課程目的、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個經典的研究領域。附論。為了不影響“第二編 以事為本的課程理論”的完整性,筆者將與第二編緊密相連的四篇論文放在附論里。這四篇論文是“以事為本的課程理論”的必要補充,是運用該理論對“生命自覺之人”、“學生實踐能力”、“課程理解的對象”和“布盧姆認知教育目標分類學”四個問題所作的理性分析。
以事為本的課程理論 作者簡介
楊道宇:男,漢族,1978年生,河南商丘人,現為渤海大學講師,碩士生導師,教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哲學。2004—2010年在哈爾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攻讀碩士、博士。2010年進入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后流動站工作。近三年來,在《比較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刊》、《教育與經濟》、《教育研究與實驗》等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出版專著2部,主持省部級課題3項。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