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與儒道釋文化發微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01971
- 條形碼:9787516101971 ; 978-7-5161-0197-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學與儒道釋文化發微 本書特色
本書是筆者黃釗近三十年來潛心國學研究的一個系統性小結。全書收入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以來所撰寫的三十余篇論文,其中大多數已在相關刊物上公開發表。之所以將它們匯集于此,一是所選論文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學術體系;二是對所跨越的學術歷程,作一次較為全面的清理與反思;三是將之奉獻給讀者,以便于讀者朋友對敝人的學術思想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從而便于彼此進行學術交流,并聽取各方面的批評與教誨。
本書題名為《國學與儒道釋文化發微》,是因為全書的內容同國學與儒道釋文化不可分割。
國學與儒道釋文化發微 內容簡介
《國學與儒道釋文化發微》是筆者黃釗近三十年來潛心國學研究的一個系統性小結。全書收入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以來所撰寫的三十余篇論文,其中大多數已在相關刊物上公開發表。之所以將它們匯集于此,一是所選論文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學術體系;二是對所跨越的學術歷程,作一次較為全面的清理與反思;三是將之奉獻給讀者,以便于讀者朋友對敝人的學術思想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從而便于彼此進行學術交流,并聽取各方面的批評與教誨。《國學與儒道釋文化發微》題名為《國學與儒道釋文化發微》,是因為全書的內容同國學與儒道釋文化不可分割。
國學與儒道釋文化發微 目錄
自序**編 國學綜論國學若干問題淺說一 國學的內涵與外延二 國學的現代價值三 國學的普及與提高國學之“源”與“流”一 關于國學之“源”二 關于國學之“流”國學的本質特征——“尚道”一 儒家所奉行的“道”二 墨家所奉行的“道”三 道家所奉行的“道”四 法家所奉行的“道”論先秦人文思潮及其深遠影響一 儒家的人文理念二 墨家、道家和法家的人文理念三 先秦諸子的人文理念對后世的影響新時期必須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一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二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可能性三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法第二編 《周易》探析《易經》——中國傳統文化的活水源頭一 八卦作為早期文字符號,推動了我國觀念形態文化的形成和文字的產生二 《易經》所透露的思想觀念,推動了我國古代各種學術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從《易傳》與《老子》之比較,看《易傳》成書的時代一 《老子》比《易傳》的學術思想更加成熟、老練二 《易傳》晚出論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失誤關于《易傳》成書時代之我見一 《易傳》思想資料的醞釀與積累階段二 《易傳》初本成書階段三 《易傳》定本完成階段《易傳》的道德理念淺析一 注重對《易經》道德觀念的闡發與創新二 大力倡導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道德精神三 提出了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修身原則讀《周易》管識一 關于“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新解二 關于“直、方、大、不習”新解三 關于“孚”字之釋四 關于“臨者,大也”之訓第三編 儒家道德學說淺探“六經”——儒家道德學說的理論源頭一 關于孔子與“六經”的關系二 “六經”是儒家道德學說直接的理論源頭論儒家對構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大貢獻一 關于“天下為公”的無私奉獻精神二 關于“見利思義”的以義制利精神三 關于“自強不息”的積極進取精神四 關于“革故鼎新”的改革變通精神五 關于“仁者愛人”的博愛大眾精神六 關于“厚德載物”的寬厚包容精神七 關于“克勤克儉”的勤勞儉樸精神八 關于“致中和”的尚中貴和精神九 關于“居安思危”的民族憂患精神十 關于“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英勇獻身精神十一 關于“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格獨立精神論儒家道德在當代的現實價值一 儒家優秀道德成果的自身素質決定了它在當代的現實價值二 我國新道德建設的實踐證明儒家道德有現實價值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儒家道德具有現實價值第四編 道家淵源及若干《老子》版本考論論《老子》與《易》的血緣關系一 《老子》對《易》哲學思想的繼承二 《老子》對《易》的思想作了必要的揚棄論道家學術與楚文化的血親關系一 道家的基本思想與楚文化密切相關二 道家“尚隱”的人生態度與楚文化密切相關三 道家的文字風格、詩歌體例亦同楚文化保持淵源關系帛書《老子》的文獻價值簡論一 帛書《老子》有助于恢復原本《老子》的完整體系二 帛書《老子》有助于訂正今本《老子》字句的訛誤三 帛書《老子》有助于我們全面把握《老子》的思想竹簡《老子》的版本歸屬及其文獻價值探微一 竹簡《老子》應為一種摘抄本二 竹簡《老子》可能出目稷下道家傳本《河上公章句》成書于西漢中前期考論一 《河上注》之成書不能晚至魏晉二 《河上注》之成書不能晚至東漢三 《河上注》當成書于西漢中前期《老子想爾注》作者及其思想體系考述一 關于《老子想爾注》的作者二 《想爾注》對構建道教教義的理論貢獻三 《想爾注》的道教倫理觀念第五編 稷下道家與黃老道家若干著作考論《管子·水地篇》的成文時代及其理論貢獻一 《水地》應成文于戰國中期二 《水地》以水為萬物之本原的學說及其理論貢獻三 《水地》是古代先民治水實踐的哲學總結《文子》若干問題考說一 關于《文子》這部書二 《文子》的宇宙觀《黃老帛書》相關問題辨析一 關于《黃老帛書》的若干問題二 《黃老帛書》思想體系的基本特點三 《黃老帛書》的宇宙觀《鶚冠子》若干問題探討一 關于《鶚冠子》這部書二 《鹛冠子》的宇宙觀第六編 道家的學術價值與研究方法探討論道家學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一 道家學術具有獨特的個性和優勢二 道家學術的理論貢獻道家的生態理念及其現代價值一 《老子》的生態理念表現形態二 莊子的生態理念三 《淮南子》的生態理念道家的和諧理念及其現代價值一 道家和諧思想的基本內容二 道家和諧思想的現代價值從簡帛《老子》的研究所引出的方法論思考一 對出土簡帛文獻的評價不能人為拔高二 對傳世今本文獻的評價不能人為貶低三 研究出土文獻切忌主觀臆測關于出土文獻研究中的存真與失真之我見一 關于內容“失真”的問題二 關于“篇名失真”的問題三 關于“篇序失真”的問題四 關于“'肯定帛書《老子》不分章'失真”的問題五 關于“'將錯就錯'的'章序失真”'問題第七編 道教與佛教散論道教形成的社會條件和理論淵源一 吸取和利用道家的思想成果二 吸取利用了原始宗教的思想遺存論道教與楚文化的密切關系一 《楚辭》給予道教文化以深刻影響二 楚地的巫術文化也給了道教文化以重大影響論葛洪《抱樸子·內篇》長生成仙說的理論體系一 全力論證了長生成仙的可能性二 系統探討了長生成仙的途徑和方法三 重點突出了道教徒的價值觀、人生觀及其生活理想隋唐時期隆盛的佛學思潮概說一 隋唐佛學興起的緣由二 隋唐佛教鼎盛的具體表現三 隋唐佛教一些主要宗派的理論創獲東山法門的開創,標志禪宗的正式形成一 東山法門開創了禪門發展的新局面二 東山法門時期的禪學理論創造達到了很高境界三 慧能的禪學思想淵源于東山法門東山法門的奠基者道信其人一 關于道信的簡要生平二 關于道信禪法的主要淵源三 道信的禪學理論創造中國古代宗教倫理的現實價值一 應當重視發掘中國古代宗教倫理的現實價值二 佛教和道教倫理觀念的表現形式及其現代價值后記
展開全部
國學與儒道釋文化發微 作者簡介
黃釗,男,1939年生,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敦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武漢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院長兼政管與公關系主任。日前主要社會兼職有:武漢大學中外德育研究中心三主任、湖北省孔子學術研宄會副會長、湖北炎黃儒學研究會會長、國際儒學研究會理事以及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六屆委員會委員等。長期從事中圍傳統文化的教學與研究,獨著或主編的學術著作9部,其中主要有《帛書老子校注析》(獨著,臺灣學生書局l991年版)、《道家思想史綱》(主編,湖南師大出版社1991年版)、《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綱》 (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三德教育論荊》(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l997年版)、《中國道德文化》(主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 000年版)、《儒家德育學說論綱》(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l996年版)等。另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哲學史》、《求索》、《中州學川》、《江西社會科學》、《武漢大學學報》以/更《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湖北日報》等學術雜志與報刊上發表卡廿關學術論文110余篇。其著作干¨論文多次獲得省部級優秀著作獎和優秀科研成果獎。曾先后到中國臺灣、香港地區以及韓、德、法、奧、意、瑞士、比、荷等國進行學術考察。由《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聞交流中心組編出版的《中國號家學者辭典》和由洲北省社科聯組編出版的《湖北省社會科學界名人》兩書均對之作了專條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