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發展公眾關系學(一種中國式的視角)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066967
- 條形碼:9787010066967 ; 978-7-01-00669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發展公眾關系學(一種中國式的視角) 本書特色
孔祥軍先生是一位富于哲理思維的學者,在他的這部新作中,……我們看到了他用不同于上世紀的思想進行新的思考,做出新的選擇。他在書中建構了金字塔式的發展公共關系的理論框架,以及運用系統論的觀點闡述發展公共關系的目標導向系統、職業規范系統、知識傳播系統和理論創新系統,都是富于哲理的理論思維。
我佩服他在學術領域辛勤耕耘的精神,加上他具有良好的英文能力,可以直接審閱**手外文資料,無疑給他的眼睛帶來廣闊的國際視野。重要的是,他重視開拓性、原創性研究,確是值得崇仰的學者應有的風骨。
——謝景芬(廣東方圓公關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廣東商學院客座教授)
發展公眾關系學(一種中國式的視角) 內容簡介
本書依據。綜合創新”原則,對“公共關系”作了全新意義的建構。
公共關系作為體現人類20世紀智慧一門學科,在進入新時期后,面臨著一種全新的知識氣候。這促使我們必須用新的思想進行思考。其結果是, “中國式發展公共關系學”進入了公關理論研究的前沿。
中國式發展公共關系學,本質上是一門關于公共關系與社會公眾一同發展的學科。它的基本含義可以概括為: “發展”是公共關系的**要義;“科學發展觀”是其核心價值觀。公共關系的一般目標和使命是關注公眾、社會組織和社會的協調一致發展;其*高目標和使命是關心作為公眾的人在社會組織和社會中的全面發展。
中國式發展公共關系學的學科框架是一個金字塔式的結構。其塔尖是它的核心思想,即科學的公共關系發展觀;塔身是專業公關理論和技術;塔基是其關聯性學科知識,包括管理學、新聞學、輿論學、人際關系學等理論、知識和方法在內的人事之學、社會之學,乃是公共關系學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發展公眾關系學(一種中國式的視角) 目錄
緒論:建構中國式發殿公共關系學的學科知識體系
一、新知識氣候中的多元“概述結構”
二、“發展公共關系學”:一種整體的理論視角
三、建構中國式發殿公共關系學的學科知識體系
**章 公共關系系的歷史視野
一、重回古希臘:公共關系溯源
二、19世紀風雨:公共幼苗始萌發
三、世紀回眸:公關之樹已成林
結語:公共關系是一門年輕的學科
第二章 公共關系的學術意蘊
一、公共關系的定義
二、公共關系功能析
結語:在理論創新中推動公共關系的發展
第三章 公共關系的主體——組織
一、“老人坐車免票”:公共運動的策動者
二、組織機構辨析:“桃園結義”分等級
三、soho當前,激活組織活力靠公關
四、主動適應環境:組織機構的公關意識
五、實現目標:公關為組織機構定位
六、統一內部:公關奏出和諧的樂章
七、激勵情緒:“霍桑實驗”的啟示
八、充當公共關系主體的條件
結語:公關家帕根的感悟
第四章 公共關系的客體——公眾
第五章 公共關系的運行——傳播
第六章 如何策動公關運動
第七章 內部公眾關系的真諦
第八章 內部公關與組織文化建設
第九章 外部公眾關系的要訣
第十章 新聞媒介關系的藝術
第十一章 國際公共關系的本質
第十二章 新崛起的環境公關
第十三章 公關·傳媒·文化
主要參考文獻
跋
發展公眾關系學(一種中國式的視角) 節選
本書依據“綜合創新”原則,對“公共關系”作了全新意義的建構。公共關系作為體現人類20世紀智慧的一門學科,在進入新時期后,面臨著一種全新的知識氣候。這促使我們必須用新的思想進行思考。其結果是,“中國式發展公共關系學”進入了公關理論研究的前沿。
發展公眾關系學(一種中國式的視角) 作者簡介
孔祥軍,山東五蓮人。l955年生。新聞學博士、教授。現為青島大學學術委員會人文科學組成員、文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新聞學系主任。兼任中國新聞教育學會理事、中國國際公關協會學術委員。
1979年考入蘭州大學英美語言文學專業。以優異學業,畢業后留新聞系任教。期間留學美國夏威夷大學新聞系。2005年獲復旦大學博士學位。
出版有關公共關系論著二十余篇(部),新聞學論著近三十篇(部)。其中五篇被人大報刊資料全文復印,一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主持省、市社科規劃課題三項。主持或參與二十余家大中型企業的公司文化、CIS、組織傳播方案的整體設計。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