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大思政課”的實踐探索:大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精選(第二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86271
- 條形碼:9787568086271 ; 978-7-5680-8627-1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思政課”的實踐探索:大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精選(第二輯) 本書特色
1.政治性,深入學習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有關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論述,落實團中央、*有關立德樹人、實踐育人的要求;2.社會實踐報告的規范性,采用規范的方法做社會實踐,撰寫的調查報告能夠為后來即將開展社會實踐的大學生提供參考;3.實效性,關注的問題多是當下社會發展重點問題、焦點問題;
“大思政課”的實踐探索:大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精選(第二輯) 內容簡介
“大思政課”的實踐探索:大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精選(第二輯)立足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實踐主要以行走的思政課這一主題,基于社會實踐團隊聚焦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及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周年展開的系列調查研究,通過課堂所學的各類調查方法(訪談法、問卷法、觀察法、文獻法)等來進行資料的收集和分析后撰寫形成的調查報告,涉及鄉村振興中的產業振興、民生保障、基層治理、共同富裕等內容,社會實踐團隊運用科學的社會實踐方法,深入社會實踐點中直接觀察社會,收集經驗資料,也充分統籌了“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堂課內相結合”的形式,每篇社會實踐報告有摘要、關鍵詞、正文和參考文獻、附錄等部分,并在主體部分設計問題提出、研究方法介紹、內容分析、調研結論與討論等內容。
“大思政課”的實踐探索:大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精選(第二輯)“大思政課”的實踐探索:大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精選(第二輯) 前言
總序“大思政課”的實踐探索:大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精選(第二輯)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八個相統一”具體要求。其中,“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著重強調了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性向度,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徑。2022年7月,*、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等十部門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也指出,思政課教學要“善用社會大課堂”。為了切實推動“大思政課”建設,讓思政課“行走”起來,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進行教學改革,將“思政課社會實踐”作為一門獨立必修課程,建立專門的思政課社會實踐教研室,進一步促進了思政課社會實踐的制度化、體系化發展。就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而言,“思政課社會實踐”課程具有如下功能。“思政課社會實踐”是學校實現顯性育人與隱性育人相統一的重要抓手。顯性教育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對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提高認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隱性教育則通過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思政課社會實踐”既讓學生在具體的社會調查、政務見習、志愿服務等活動中進一步強化課堂理論知識,也促進學生訓練科學思維、培養實干能力、涵養精神品格,培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政課社會實踐”也是教師實現教學方式創新與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路徑。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助于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說服力和實效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社會實踐中的鮮活案例和豐富故事,讓課堂教學“活”了起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與此同時,教師帶隊或指導學生社會實踐有助于不斷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更加全面地了解新時期青年的所感、所想和所思,進而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有助于引導學生在對“身邊事”的觀察中理解“國家事”,強化課堂理論學習和實踐田野觀察的有機融合。“思政課社會實踐”更是學生厚植家國情懷與增長知識才干的重要渠道。通過組織學生到基層一線參觀考察、實地體驗、深入調研,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和艱辛歷程。在此過程中,學生得以深刻領會世情、國情、社情、民情、輿情,不斷增強對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學生在走出校門、走進社會、深入生活、關注現實的社會實踐過程中,也將專業知識和現實問題緊密結合,進一步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領。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我們從每年7000多份社會調查報告中精選而來的優秀報告。這些由“00后”大學生撰寫的調查報告不僅反映出他們通過社會實踐實現了知識認知的進步,還體現了他們價值認識的飛躍。報告的主題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展開,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五個方面呈現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挑戰。社會實踐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國情,更加透徹地理解中國的各項政策,更加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更加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是為序。
“大思政課”的實踐探索:大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精選(第二輯) 目錄
目錄“大思政課”的實踐探索:大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精選(第二輯)/1**部分:政治建設專題/2農村基層民主的發展現狀與優化路徑——基于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的調查/何洛昌/6鄉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現狀——基于湖北省監利市王小垸村的調查/羅一格/12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黨建 ”特色發展模式探析——基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果市的調查/熊映萱/19基層疫情防控的經驗與成效——基于湖北四市的調研/賀云飛/27互為促進: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的協作關系調查——以云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亦可媽庫村為例/熊江楠王心怡林靜怡許昉怡龔楠郭林峰敖心怡/39第二部分:經濟建設專題/40精準扶貧的成效、問題與對策——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棗林鎮為例/常琦/45多元化模式:從脫貧到振興的鄉村發展之路——基于六個地區的比較分析/姜婧儀/54鄉村振興視閾下的經濟發展:路徑、問題與對策——基于山東省諸城市辛興鎮的調查/趙一博趙吉喆王婭/61特色茶產業促進鄉村振興的路徑探析——基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調查/向梓楊/66花卉產業促進鄉村振興的模式與成效——基于云南省昆明市斗南街道的調研/張金馳/75鄉村振興視閾下田園綜合體的發展路徑與成效——基于湖北省荊州市“一米農莊”的調查/黎梓豪/81鄉村特色旅游業發展模式、問題與對策——基于安徽省合肥市三河鎮的調查/曾舒雯/91第三部分:社會建設專題/92 鄉村治理的現狀與優化路徑——以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大沙鎮為例/沈圣德/97鄉村振興背景下村莊建設調查——以湖南省汨羅市西長村“危房改造”為例/秦文靜唐永桂/103邊疆地區鄉村建設狀況調查——以西藏地那村、那仁村和巴林村為例/巴桑石達次仁玉杰/109“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狀況調查/葉曉銓/127鄉鎮互聯網醫療發展現狀、困境與對策——基于湖北省天門市和云南省保山市的調查/劉明旺/141第四部分:文化建設專題/142民族地區非遺文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調查——以四川省涼山州為例/李書瑤/154新媒體條件下非遺文化傳承調研——以四川省綿竹年畫為例/陽昕媛/162數據恩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鄉村振興的影響/黃彥瑋/168校史研究及大學生對校史了解程度——以華中科技大學為例/夏士雄/179“溯歷史之流光予喻園以新聲”——挖掘歷史情感,講好華中大故事主題采訪/李存博蘭勝杰王夢迪/191第五部分:生態建設專題/192鄉村生態治理:主要做法、成效與對策建議——基于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的調查/曹瑜劉建勝熊晨陽/197黃山景區垃圾治理調研/何允晴/203白洋淀生態建設及綠色產業發展調查/王陸洋張藝馨/216云南亞洲象保護現狀調研/楊一一
“大思政課”的實踐探索:大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精選(第二輯) 作者簡介
劉雅然,女,經濟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曾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副部長。在擔任輔導員期間所指導的班級被*、團中央授予“全國先進班集體標兵”的光榮稱號,成為全國十個獲此殊榮的班級之一。個人的事跡入選*思政司主編的《同一個名字同一個事業——全國高校輔導員優秀事跡選編》一書。主持參與*、省部級課題十余項,發表論文十余篇。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