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消費是什么:關于消費主義的社會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3611463
- 條形碼:9787523611463 ; 978-7-5236-1146-3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消費是什么:關于消費主義的社會學研究 本書特色
1.我們每天都在消費,卻很少有人追問消費究竟是什么。本書從社會學角度研究消費的概念、驅動消費的原因、消費與日常生活,闡釋消費行為背后的行為動機。
2.為什么“買買買”失去了購物快感?為什么摳摳搜搜花了許多錢?消費需求有時是被制造出來的需求。
3.《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作者約翰·斯托里新作,適合將消費作為研究對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閱讀。
消費是什么:關于消費主義的社會學研究 內容簡介
消費無處不在,消費行為背后隱藏的符號和信息,左右著購買決策,塑造著我們的個體身份認同、社會地位和文化價值觀。
消費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做的事,卻很少有人意識到消費究竟是什么。本書從社會學視角切入,對消費型社會展開研究,對消費的概念,驅動消費的原因,消費與日常生活等話題進行闡述,探討了消費行為的動機和意義。
消費是什么:關于消費主義的社會學研究 目錄
**章 作為重要的社會學概念的消費
消費的平凡性
消費與資本主義式消費主義
作為過程的消費
作為話語的消費
注釋
第二章 什么驅動了消費
馬克思、異化和消費
社會模仿
浪漫主義倫理
消費與操演性(performativity)
注釋
第三章 解讀消費
作為操縱的消費
作為溝通的消費
作為游獵的消費
注釋
第四章 可持續消費與資本主義式消費主義
可持續消費
資本主義消費社會
推銷資本主義
人類世
資本世
注釋
第五章 媒體化消費
媒體化
媒體戀愛
初步結論
注釋
第六章 消費與日常生活
象征性互動論
常人方法論
現象社會學
行動者網絡理論
實踐理論
注釋
第七章 文化研究后的社會學
文化研究
識字的用途
閱讀烏托邦小說
注釋
后記 反消費
注釋
參考文獻
消費是什么:關于消費主義的社會學研究 相關資料
第一章 作為重要的社會學概念的消費
在開頭這一章中,我解釋了為什么消費是重要的社會學概念,原因有兩個:消費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做的事,并且消費展露了人的能動性。隨后,我區分了作為人類歷史一部分的一般消費和始終處于歷史流變的特定消費形式。正如我們所體驗到的那樣,消費是我們所謂的資本主義式消費主義的基本組成部分。接下來,本章討論了作為過程的消費。我并沒有將它理解成單一的事件、購買的那一刻,而是認為它由一系列時刻組成。消費過程至少包含四個方面:我們消費的“原因”、消費的“物品”、消費的“方式”以及消費物品產生的“影響”。最后,本章探討了不同的理論方法如何構建自身對消費這一研究對象的理解。因此,對于消費的界定將因章節而異。
消費的平凡性
消費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做的事。它不只是購物的另一種說法。當我們吃東西、看書或看電視、參觀美術館或在酒吧消磨夜晚時,我們都是在消費。不存在部分人可以置身事外的“消費世界”。我們都是消費者,這也是消費是重要的社會學概念的第一個原因:它有助于分析我們彼此之間以及我們與周圍世界的互動(見第三章和第五章)。
消費是社會學分析中的重要概念的另一個原因是:它與“能動性”概念相關聯——消費是人們的行為,而不是向他們施加的行為或因他們的行為而敞開的可能性。在重點關注消費之前,人們認為消費品的意義和用途取決于它們的生產方式,或是其自身簡單無聲的物質特性(見第三章)。全新的消費概念挑戰了這種思維方式:消費品不是無聲的、可預見的生產終點,而被重新認定為一種活動、一個過程,消費是我們所做出的涉及使用和意義的行為。這就是我們大多數人介入文化的方式(見第二章、第四章和第七章)。
因此,與非常有影響力的《商品帝國》(Trentmann,2017)不同,本書不會將消費供給視為消費本身。在弗蘭克·特倫特曼(Frank Trentmann)的敘述中,消費和消費供給是可以互換的。它的含義與消費只有一線之隔。該書將消費解釋為資本主義發展中的一個基本特征,但很少探討實際的消費實踐或試圖認識這種實踐的理論傳統。我們可能會獲知,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閱讀量增加或減少了,但并不會知道人們讀了什么、閱讀的原因和方式,以及閱讀可能產生的影響。特倫特曼討論水、天然氣和電力的供給,就好像這等同于對公用事業的消費。在電影業的發展上,他也做出了類似的論述。但供給和消費是不一樣的。人們消費的方式不同于消費的對象。電影的用途和意義不能通過羅列可供觀看的電影來確定。這種論述更偏向于事物的可獲得性,而不是它們的用途和意義。盡管消費是社會學分析中的重要概念,但真正有關消費的論述卻很少。社會學和其他領域中消費研究的興起正是為了挑戰這種研究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說,特倫特曼的書是對結構的論述,闡釋了作為資本主義供給的消費,但很少探討實際消費行為的能動性。盡管該書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社會學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成果,但矛盾的是,該書本應在這些學科主張對能動性進行研究之前寫成,而不必陷入對結構和能動性無休止的爭論中。
第一章 作為重要的社會學概念的消費
在開頭這一章中,我解釋了為什么消費是重要的社會學概念,原因有兩個:消費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做的事,并且消費展露了人的能動性。隨后,我區分了作為人類歷史一部分的一般消費和始終處于歷史流變的特定消費形式。正如我們所體驗到的那樣,消費是我們所謂的資本主義式消費主義的基本組成部分。接下來,本章討論了作為過程的消費。我并沒有將它理解成單一的事件、購買的那一刻,而是認為它由一系列時刻組成。消費過程至少包含四個方面:我們消費的“原因”、消費的“物品”、消費的“方式”以及消費物品產生的“影響”。最后,本章探討了不同的理論方法如何構建自身對消費這一研究對象的理解。因此,對于消費的界定將因章節而異。
消費的平凡性
消費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做的事。它不只是購物的另一種說法。當我們吃東西、看書或看電視、參觀美術館或在酒吧消磨夜晚時,我們都是在消費。不存在部分人可以置身事外的“消費世界”。我們都是消費者,這也是消費是重要的社會學概念的第一個原因:它有助于分析我們彼此之間以及我們與周圍世界的互動(見第三章和第五章)。
消費是社會學分析中的重要概念的另一個原因是:它與“能動性”概念相關聯——消費是人們的行為,而不是向他們施加的行為或因他們的行為而敞開的可能性。在重點關注消費之前,人們認為消費品的意義和用途取決于它們的生產方式,或是其自身簡單無聲的物質特性(見第三章)。全新的消費概念挑戰了這種思維方式:消費品不是無聲的、可預見的生產終點,而被重新認定為一種活動、一個過程,消費是我們所做出的涉及使用和意義的行為。這就是我們大多數人介入文化的方式(見第二章、第四章和第七章)。
因此,與非常有影響力的《商品帝國》(Trentmann,2017)不同,本書不會將消費供給視為消費本身。在弗蘭克·特倫特曼(Frank Trentmann)的敘述中,消費和消費供給是可以互換的。它的含義與消費只有一線之隔。該書將消費解釋為資本主義發展中的一個基本特征,但很少探討實際的消費實踐或試圖認識這種實踐的理論傳統。我們可能會獲知,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閱讀量增加或減少了,但并不會知道人們讀了什么、閱讀的原因和方式,以及閱讀可能產生的影響。特倫特曼討論水、天然氣和電力的供給,就好像這等同于對公用事業的消費。在電影業的發展上,他也做出了類似的論述。但供給和消費是不一樣的。人們消費的方式不同于消費的對象。電影的用途和意義不能通過羅列可供觀看的電影來確定。這種論述更偏向于事物的可獲得性,而不是它們的用途和意義。盡管消費是社會學分析中的重要概念,但真正有關消費的論述卻很少。社會學和其他領域中消費研究的興起正是為了挑戰這種研究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說,特倫特曼的書是對結構的論述,闡釋了作為資本主義供給的消費,但很少探討實際消費行為的能動性。盡管該書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社會學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成果,但矛盾的是,該書本應在這些學科主張對能動性進行研究之前寫成,而不必陷入對結構和能動性無休止的爭論中。
消費與資本主義式消費主義
雖然對物質的渴望確實不是資本主義發明的,但在資本主義成為主導生產方式的500年里,人們對物質的欲望無疑大大增加了。我們不應對此感到驚訝,因為對于以不斷增加產量為基礎的體系來說,要實現自身的再生產,消費是必要的。積累或追求利潤是資本主義的當務之急;它絕對需要剝削勞動力并掠奪自然。簡單來說,資本主義不能依賴于滿足需求,它必須創造需求。如果不增加消費,它將無法實現自身的再生產。因此,它費盡心血地將我們重新定義為生活在消費社會中的消費者。
盡管絕不能將消費與消費主義混為一談,但重要的是要承認,正如本書所論述的那樣,消費發生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即資本主義式消費社會。卡爾·馬克思區分了“一般生產”和特定歷史下的生產模式。正如他所闡述的,一般生產“是所有社會條件下的共同現象,即無關歷史特征,無關人類”(1973:320)。但人類對生產的需求在歷史上總是處于特定的生產模式中,即人類一直在生產,但他們的生產方式總是歷史性的。換句話說,奴隸的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有區別的。如果我們從消費的角度來看,我們會得出類似的結論:存在“一般消費”,也有特定的消費模式。人類一直在消費,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們的消費方式不同。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
饑餓總是饑餓,但用刀叉吃熟肉所滿足的饑餓與用手、指甲和牙齒啃生肉所滿足的饑餓是不同的。因此,生產不僅創造消費的對象,還創造消費的方式,這不僅是在客觀層面上,也是在主觀層面上。所以,生產創造消費者。
(1973:92)
在資本主義作為生產方式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當代對消費的態度、我們的消費實踐和消費欲望也發展起來了(見第四章)。簡單來說,消費主義是資本主義版的消費;它是特定歷史下的消費方式,是這種歷史下的生產方式所特有的。因此,消費主義不僅是消費,它還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創造出一種觀念——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稱之為“常識”(1971)——即我們消費的商品定義和表達了我們的身份。消費主義是一種致力于將人首先界定為消費者的實踐。此外,它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依賴于更同質化的事物,也就是程度更深的資本主義。
消費是什么:關于消費主義的社會學研究 作者簡介
[英]約翰·斯托里(John Storey)
英國桑德蘭大學媒體與文化研究中心名譽教授,專注于文化理論、大眾文化、消費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從流行文化到日常生活》《消費理論》《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等。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