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價值導向下的平臺企業社會責任——履責現狀、治理機制及價值實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431344
- 條形碼:9787516431344 ; 978-7-5164-3134-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可持續價值導向下的平臺企業社會責任——履責現狀、治理機制及價值實現 本書特色
本書從如何履責、如何治理、如何創造可持續價值等方面提出指導性和建設性意見,目的在于撬動更多社會資源,集聚各方力量,促進平臺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價值導向下的平臺企業社會責任——履責現狀、治理機制及價值實現 內容簡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要堅持可持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平臺企業具有商業平臺和社會平臺的雙重身份,無論是個體層面的行為異化和責任缺失,還是平臺層面的價值共毀,都會對社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惡性影響。以可持續價值為導向推進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不僅能打造共享共生共治的平臺生態,而且能推動互聯網平臺經濟的永續發展。通過構建平臺社會責任共同體,運用演化博弈推演理論模型和均衡策略,提出平臺企業社會責任的治理范式;依據“動機—過程—效果”的價值創造模式,對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創造可持續價值的實踐路徑、驅動因素、治理效果進行案例探討和實證分析,提出可持續價值的生成機制和延續機制,進一步拓展和豐富現有理論。
可持續價值導向下的平臺企業社會責任——履責現狀、治理機制及價值實現 目錄
**篇 導 論第1章 緒 論1.1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義1.2.1 理論意義1.2.2 實踐意義1.3 研究目標1.4 研究思路與內容1.4.1 研究思路1.4.2 研究內容1.5 研究方法1.6 研究重點和難點1.6.1 研究重點1.6.2 研究難點**篇 導 論第1章 緒 論1.1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義1.2.1 理論意義1.2.2 實踐意義1.3 研究目標1.4 研究思路與內容1.4.1 研究思路1.4.2 研究內容1.5 研究方法1.6 研究重點和難點1.6.1 研究重點1.6.2 研究難點1.7 創新點1.8 本章小結第2章 文獻綜述2.1 平臺情境下的社會責任問題及根源2.1.1 平臺情境下的社會責任問題2.1.2 各類平臺中社會責任的具體問題2.1.3 平臺情境下社會責任問題產生的根源2.2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的界定2.2.1 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和范疇2.2.2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和范疇2.3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責現狀2.4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的治理現狀2.4.1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的演變歷程2.4.2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的主體2.4.3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的模式2.4.4 各類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的措施2.5 價值創造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歷程2.6 可持續價值與可持續商業模式2.6.1 可持續價值的概念和范疇2.6.2 可持續商業模式2.7 本章小結第二篇 履責現狀第3章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責路徑——基于短視頻平臺的雙案例研究3.1 融媒體環境下短視頻平臺的社會責任3.2 研究設計與案例選擇3.2.1 研究方法3.2.2 案例選擇3.2.3 資料收集3.3 扎根理論程序化編碼3.3.1 開放性編碼3.3.2 主軸編碼3.3.3 選擇性編碼3.3.4 理論飽和度檢驗3.4 短視頻平臺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三層結構”3.4.1 底線責任3.4.2 合理責任3.4.3 貢獻責任3.5 短視頻平臺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動態履責路徑”3.5.1 底線責任履責路徑:外因驅動 內因驅動→風氣治理 系統完善→底線責任3.5.2 合理責任履責路徑:外因驅動 內因驅動→業務拓展 價值引領→合理責任3.5.3 貢獻責任履責路徑:外因驅動 內因驅動→踐行公益 弘揚文化→貢獻責任3.6 本章小結第4章 平臺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履責路徑——基于三類平臺的多案例研究4.1 鄉村振興視角下的平臺企業履責4.2 研究設計與案例選擇4.2.1 研究方法4.2.2 案例選擇4.2.3 資料收集4.3 扎根理論程序化編碼4.3.1 開放性編碼4.3.2 主軸編碼4.3.3 選擇性編碼4.3.4 理論飽和度檢驗4.4 平臺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三大履責路徑4.4.1 鄉村人才培育之路4.4.2 鄉村產業興農之路4.4.3 鄉村文化振興之路4.5 本章小結第三篇 治理機制第5章 可持續價值導向下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的理論推演5.1 可持續發展理論視角下的正當性分析5.2 共生理論視角下的正當性分析5.3 復雜適應性系統理論視角下的正當性分析 5.3.1 復雜適應性系統理論5.3.2 刺激—反應模型5.3.3 回聲模型5.4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共同體5.5 本章小結第6章 可持續價值導向下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的三方演化博弈分析6.1 博弈視角下的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6.2 模型假設與構建6.2.1 參數說明和模型假設6.2.2 收益矩陣構建6.3 三方策略選擇的復制動態分析6.3.1 平臺企業的復制動態分析6.3.2 平臺雙邊用戶的復制動態分析6.3.3 政府的復制動態分析6.4 三方主體策略的演化穩定性分析6.5 不同情境下的仿真模擬6.6 初始意愿和主要參數對演化路徑的影響6.6.1 初始意愿變化對主體演化路徑的影響6.6.2 懲罰系數和對主體演化路徑的影響6.6.3 可持續收益、和對主體演化路徑的影響6.6.4 政府積極監督的社會環境收益和成本對主體演化路徑的影響6.7 本章小結第7章 可持續價值導向下的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機制7.1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自組織管理機制7.2 利益相關方的協同共演機制7.3 共同體內部多階段監管機制7.4 聲譽激勵機制7.5 本章小結第四篇 價值實現第8章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創造可持續價值的探索性分析——基于五類平臺的多案例研究8.1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與可持續價值創造的關系8.2 研究設計與案例選擇8.2.1 研究方法8.2.2 案例選擇8.2.3 資料收集8.3 扎根理論程序化編碼8.3.1 開放式編碼8.3.2 主軸編碼8.3.3 選擇性編碼8.4 初始性價值與可持續價值8.5 從價值生成到價值延續的動態路徑8.5.1 可持續經濟價值創造路徑8.5.2 可持續社會價值創造路徑8.5.3 可持續環境價值創造路徑8.6 本章小結第9章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對用戶響應價值的影響——基于短視頻平臺的調查9.1 研究假設與理論模型構建9.1.1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對用戶內部心理響應的影響9.1.2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對用戶外部行為響應的影響9.1.3 用戶內部心理響應對用戶外部行為響應的影響9.1.4 用戶內部心理響應的中介作用9.1.5 模型構建9.2 問卷設計與預調查9.2.1 問卷設計9.2.2 預調查9.3 正式調查與數據收集9.4 問卷數據分析9.4.1 信度和效度分析9.4.2 直接路徑檢驗9.4.3 中介路徑檢驗9.5 研究結果分析9.5.1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對用戶內部心理響應的影響9.5.2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對用戶外部行為響應的影響9.5.3 用戶心理響應對用戶外部行為響應的影響9.5.4 用戶內部心理響應在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和用戶外部行為響應之間的中介作用9.6 本章小結第10章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措施對商家投機行為的治理效果——基于電商平臺的調查10.1 研究假設與理論模型構建10.1.1 商家投機行為10.1.2 平臺主動治理10.1.3 平臺聲譽治理10.2 問卷設計與預調查10.3 正式調查與數據收集10.4 問卷數據分析10.4.1 信度和效度分析10.4.2 結構方程模型分析10.4.3 分層回歸分析10.5 研究分析10.5.1 平臺主動治理對商家投機行為的影響10.5.2 平臺聲譽治理對商家投機行為的影響10.6 本章小結第11章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創造可持續價值的實現機制11.1 初始性價值生成機制11.1.1 初始性經濟價值形成機制11.1.2 初始性社會價值形成機制11.1.3 初始性環境價值形成機制11.2 可持續價值延續機制11.2.1 可持續經濟價值形成機制11.2.2 可持續社會價值形成機制11.2.3 可持續環境價值形成機制11.3 用戶響應促進機制11.3.1 底線責任治理機制11.3.2 合理責任治理機制11.3.3 貢獻責任治理機制11.4 投機行為抑制機制11.4.1 事前商家規范機制11.4.2 事中交易保障機制11.4.3 事后爭議處理機制11.4.4 平臺聲譽提升機制11.5 本章總結第五篇 研究成果第12章 研究成果的梳理與總結12.1 主要研究成果12.1.1 可持續價值導向下平臺企業社會責任履責的研究成果12.1.2 可持續價值導向下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的研究成果12.1.3 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創造可持續價值的研究成果12.2 理論貢獻12.2.1 梳理了平臺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脈絡12.2.2 闡明了構建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共同體的重要意義12.2.3 揭示了可持續價值導向下平臺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責路徑12.2.4 闡釋了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創造可持續價值的策略與機制12.2.5 檢驗了平臺企業社會責任治理創造可持續價值的實踐效果12.3 管理啟示12.3.1 平臺企業層面12.3.2 國家監管層面12.4 研究不足與期望參考文獻后 記
展開全部
可持續價值導向下的平臺企業社會責任——履責現狀、治理機制及價值實現 作者簡介
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投資學系主任、投資學教工黨支部書記,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天津大學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企業社會責任與平臺治理。主持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天津市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天津市項目、天津科技大學青年拔尖人才項目等;參加國家社科基金和國家自科基金多項。發表在《科學學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軟科學》等CSSCI高水平期刊20多篇;撰寫專著2部,參編專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