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茶檔案 蒙頂黃芽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712500
- 條形碼:9787572712500 ; 978-7-5727-1250-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茶檔案 蒙頂黃芽 本書特色
蒙頂黃茶,在這片土地上幾經起伏,屢歷興衰;它有過皇家貢茶的光環,經歷過茶馬貿易的繁盛,有過“天子郊祭”的殊榮,也經歷過戰火紛亂的凋敝,千里運輸的艱辛。蒙山茶的變遷,是四川乃至整個中國茶文化發展與演變的縮影。
國茶檔案 蒙頂黃芽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國茶文化在海外傳播為引,結合茶文化、茶史相關古籍,通過現代科學視角,以歷代傳承的蒙山貢茶(蒙頂黃芽)為切入點,講述蒙山茶的歷史演變與發展脈絡,并將古代古人飲茶的文化內涵與今天生活化的沖泡技術融合,傳播國茶文化。書中多處以小科普的形式介紹了茶葉日常沖泡引用的常見問題,用當代茶學的角度詮釋傳統制茶工藝的相關流程及技術。本書旨在對以蒙頂黃芽為代表的蒙山茶非物遺工藝傳承及茶文化傳播做貢獻,助力雅安打造黃茶名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蒙山茶的歷史科學保護。
國茶檔案 蒙頂黃芽 目錄
雅州蒙頂 世界茶源蒙山茶源 /002 古老的地域“禹貢蒙山”,古老的文字“槚、 、荼、 荈”,見證著巴蜀大地茶事的源起。 魏晉茶事 /017 對茶的利用,正是從蒙山所在的“西蜀”地區,向長江中 下游傳播的。 雅州蒙頂 世界茶源大唐茶貢 /030 蒙山茶自唐天寶元年(742)開始進貢,蒙頂茶產區的概念逐漸 形成。 中唐以來,蒙山貢茶“蒙頂石花”(屬餅茶)成為十七個州郡 “號為**”的“土貢”。 餅茶采制 /042 貢茶采摘十分講究,清明前的晴天“凌露采焉”是唐代采茶的* 佳時機。 唐代“蒙頂制餅茶法”是餅茶工藝的代表,“蒙頂石花”加工中 已可見“濕熱悶黃”工序的雛形。 小科普:如何鑒別“明前茶” 唐代煎茶 /058 “乳花”是唐代判斷茶湯品質的標準,蒙頂茶湯花泛碗,滋味獨 珍。 唐代越窯青瓷,更襯蒙頂茶色。 “別茶人”白居易晚年感慨:茶中故舊是蒙山。點茶之冠 /078 宋代,貢茶重點轉至福建建州,北苑貢茶“龍團鳳餅”聲名鵲 起,但蒙山茶依舊是人們念念不忘的“蜀茶之首”。 宋代蒙山餅茶制作工藝更加精細,其加工中仍伴有無意識的“濕 熱悶黃”的作用,滋味不輸于北苑貢茶。 蒙山茶可煎、可點,飲法多樣,是宋人生活中的寵兒。 小科普:如何科學沖泡好一杯茶 朝堂上,文彥博力挺雅州府蒙山茶;雷簡夫一心重振蒙山茶。 小科普:茶葉沖泡常見問題 蒙山茶事 /114 甘露祖師吳理真的故事,是從宋代流傳開來的。甘露茶,也是宋 代蒙山的名茶。 西域的不動法師結合蒙山茶事,編著了普濟六道眾生的《蒙山施 食儀》。 茶馬互市 /130 茶馬貿易興于唐,盛于宋,兩宋皇帝多次詔令雅安茶“專以易 馬,不得他用”。 小科普:雅安黑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稱呼蒙山伴元曲 /144 元代的蘭膏茶、酥簽茶受藏族地區飲茶文化的影響,把“酥”加 入茶湯之中調和而成。 制茶過程的簡化與改革,從元代正式開始,從蒸青團餅茶逐漸向 炒青散茶過渡。 “蒙山頂上春光早,揚子江心水味高。”蒙山茶伴著元曲聲聲傳 入尋常百姓家。散茶革命 /156 明代,散茶代替餅茶成為主流,現代意義的“炒青綠茶”由此發 端,人們觀察到綠茶炒制不當會產生“黃變”的現象。 小科普:加工工藝對綠茶品質的影響 散茶瀹泡更重香味,“洗茶”步驟從此發端;茶寮,是明代文人 茶事、安放心靈的主要場所。 小科普:需要洗茶嗎? 人間**茶 /171 飲茶方式的改變,帶來了飲茶器具的變化,人們“棄黑盞,尚白 釉”,紫砂壺、蓋碗茶從此流行開來。 明代將領王越感慨陸羽不曾品過風味如此之佳的蒙山茶。 小科普:六大茶類的內在關聯“裹葉”黃茶 /186 清代,人們主動利用“濕熱悶黃”工藝制作的蒙山“仙茶”“味 甘而清,色黃而碧”,專用于皇室祭祖。 蒙山“仙茶”每年只采新芽365片,制作時“以紙裹葉”,并以 銀瓶盛放,已可見現代黃茶“悶黃”工藝雛形。 小科普:蒙頂黃芽的品質特征 茶路通藏 /198 明代川藏茶馬古道正式開通,明代規定來朝貢的僧俗首領“其道 皆由雅州入”。清代雅安茶運往康定,因其道路位于成都之南, 稱“南路邊茶”。 尾聲 /208 我與黃茶 /209 黃茶怎么悶,悶多久,其中水分、溫度、濕度的細微變化,都影 響著其*終“黃葉黃湯”、滋味甜醇的表達。 十年黃芽情 /216 后記 /218 參考文獻 /222
展開全部
國茶檔案 蒙頂黃芽 作者簡介
楊瑞,四川農業大學茶學碩士,國家茶藝技師,高級評茶員,中國茶葉學會專業技能水平評價員,2015年米蘭世博會“百年世博中國茶文化國際推廣大使”,“茶事小考”品牌創始人。茶藝作品獲全國一等獎兩項、二等獎三項、省市獎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