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孤獨傳:一種現代情感的歷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5302616
- 條形碼:9787575302616 ; 978-7-5753-0261-6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孤獨傳:一種現代情感的歷史 本書特色
孤獨,21世紀的“流行病”?孤獨并非一成不變的“事物”,而是會隨著時間變化的靈物。孤獨,是作為一種“現代”情感產生的,同時也是一個有多層含義的概念。
孤獨是身體性的還是精神性的?孤獨是應該被享受還是應該被拯救?《孤獨傳》所講述的,即歷史上出現的有關孤獨的觀念,以及孤獨與思想、身體、物品及地點發生關聯的不同方式。
全方位理解孤獨,助你遠離情感黑洞的療愈之書。無論我們怎樣定義自身所處的生命階段,我們都終將與孤獨為伍。孤獨是一種信號,提醒我們是時候邁出改變的**步。
“孤獨無分好壞,它不過是一個強烈而永恒地察覺到自我的節點。”
特里·伊格爾頓盛贊;劉擎、梁永安、李洱、金雯、蔡崇達、文珍、包慧怡一致推薦。
孤獨傳:一種現代情感的歷史 內容簡介
有人說,孤獨是21世紀的流行病。我們想方設法擺脫孤獨,它卻依然如影隨形。孤獨從何而來?人類注定與孤獨相伴嗎?
歷史學家費伊·邦德·艾伯蒂認為,孤獨是一種現代情感。從宗教的衰落到工業革命,再到數字革命以來社交媒體與線上社區的蓬勃興起,孤獨觀念的演變史,也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理解孤獨如何“被發明”,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何如今孤獨盛行。
《孤獨傳》融合了文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與經濟學等,力圖還原孤獨的隱秘歷史與復雜意涵。本書的每一章聚焦孤獨的某種形態,探究孤獨與個人和社會、情感和身體之間的關聯。在書中,艾伯蒂旁征博引,梳理了19世紀至今的信件與日記、哲學文本、政治論述、醫學文獻等,研究了包括西爾維婭•普拉斯、維多利亞女王與弗吉尼亞•伍爾夫等人的經歷,并分別探尋青少年、獨居者、老年人、無家可歸者等不同人群的孤獨體驗。
孤獨不僅是一種個體感受,它還與婚戀、醫療、教育、養老、社會福利等議題息息相關。從更宏觀的角度,《孤獨傳》審視現代社會如何被孤獨改變,幫助人們學會與孤獨共存,以平和澄明之心面對自我與世界。
孤獨傳:一種現代情感的歷史 目錄
**章 當“孤身一人”變成“孤獨”:一種現代情緒的誕生
第二章 一種“血液病”?西爾維婭·普拉斯的長期孤獨
第三章 孤獨與缺失:浪漫之愛,從《呼嘯山莊》到《暮光之城》
第四章 喪偶與喪失:從托馬斯·特納到溫莎的寡婦
第五章 曬圖焦慮癥?社交媒體與線上社區的形成
第六章 一顆“嘀嗒作響的定時炸彈”?反思老年孤獨
第七章 無家可歸與漂泊無根:沒有一個能叫“家”的地方
第八章 喂養饑餓:物質與我們孤獨的身體
第九章 孤獨的流云與空蕩蕩的容器:如果孤獨是件禮物
結 語 在新自由主義時代重構孤獨 注 釋
延伸閱讀
姓名及名稱索引
主題索引
孤獨傳:一種現代情感的歷史 相關資料
一部悲憫且廣博的著作。
——特里·伊格爾頓(著名文學理論家、批評家)
害怕孤獨的人,大約是害怕自己,因為膚淺而不敢深究自己,或者因為自己過于復雜糾結,而不能明辨自己。承受孤獨的能力,是一個人靈魂深度的顯現。
——劉擎(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如今的中國正經歷著世界歷史上最壯觀的文明變遷,漂流在碎片化、數字化、匿名化大潮中的當代人,讀這本書如同進入古希臘阿波羅神殿,赫然看到那永恒的箴言:“認識你自己。”
——梁永安(作家、復旦大學人文學者)
正如《孤獨傳》所說,孤獨,沒有反義詞。本書通過具體的事例,如此深入地討論了我們的共同處境。
——李洱(作家)
這本書始于對當代孤獨流行病的描摹,追溯現代早期崇尚獨處的傳統如何逐漸被孤獨感受所取代,讓我們在嚴謹而平易的學術散文中與一眾孤獨的靈魂對話,培育起一些抵抗孤獨的力量。
——金雯(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讀罷此書,我們發現孤獨不光是真實的匱乏,更是由世俗婚戀觀、性別刻板印象、階級年齡差和社交媒體共同豢養的巨大矛盾體。本書通過諸多案例具體而微地刻畫出這樣一只怪物的面貌,再試圖馴服它并與之共處——事實上,每個人都曾感知過那咻咻靠近的鼻息。
——文珍(作家)
本書橫跨觀念史、社會學、文學等領域,反思孤獨與性別、種族、年齡、環境、政治、經濟的關系,是一部詳實、生動、有溫度的文化史佳作。
——包慧怡(作家,復旦大學副教授)
孤獨傳:一種現代情感的歷史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英] 費伊•邦德•艾伯蒂(Fay Bound Alberti)
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未來領袖學者,現為約克大學高級講師,研究涉及藥物、身體、性別和情感等,另有著作《心的問題:歷史、藥物與情感》《紛擾塵世:歷史與文化中的人類身體》等。
【譯者簡介】
張暢,斯坦福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碩士,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學士。曾從事編輯、文化記者等工作,現為節目策劃人。
興趣領域為文學創作及文藝理論、中國近現代個人與集體歷史、非虛構寫作等。譯有《明鏡之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