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博物館的學術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859605
- 條形碼:9787561859605 ; 978-7-5618-5960-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博物館的學術研究 內容簡介
“新視野·文化遺產保護論叢”出版在即,出版社囑我寫一個自序。心懷往昔,愿以時間為軸寫出自己簡短的感言,希望聚焦有啟迪意義的文化歷程,也希望表達充滿真情實感的“鄉愁”。 2011年8月25日清晨接到通知,得知我將要離開工作近10年的國家文物局,到故宮博物院工作。消息突然,沒有精神準備。記得當天上午工作日程是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做專題報告。一路上,近10年來的工作情景在腦海中閃過,想到在走向新的崗位之前,應該對以往工作進行回顧,負責任地進行工作交接,于是到會場后便放棄了已經準備好的多媒體演示內容,改為講述參與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體會,將近兩個小時的暢談,仍感意猶未盡,充滿著回望與尋覓的思緒。 如今看來,當年的工作狀態可謂“不堪回首”。就在接到通知那天之前的一周內,還經歷了“南征北戰”的過程:8月18日在吉林長春為市、縣政府領導培訓班做文化遺產保護報告;8月20日在西藏拉薩參加中國西藏文化論壇;8月21日在四川雅安參加茶馬古道保護研討會;8月23日和24日在福建福州分別參加全國生態博物館、涉臺文物保護總體規劃評審,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福建基地啟動,三坊七巷社區博物館揭牌等活動。 一周數省,這就是當年常態化的工作狀況。是什么力量支撐著自己一路前行?除了文物人“敢于擔當、樂于奉獻”的情結外,恐怕*主要的就是“把工作當學問做、把問題當課題解”的工作方法。不斷出現的問題、不斷凸現的矛盾和不斷涌現的挑戰,將時間撕裂成一塊塊“碎片”,甚至一天之內要進行幾次“腦筋急轉彎”。如果不能針對閃過的想法及時停下來思考、面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靜下來反思,就會陷于疲于應付、不堪重負的境地。城鄉建設大規模展開的時期,必然是文化遺產保護*緊迫、*關鍵的歷史階段。只有“把工作當學問做、把問題當課題解”,才能在復雜的情況下,夯實基礎,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困難的情況下,深思熟慮,心中有數,底氣十足;在緊急的情況下,頭腦清醒,敢于直面,堅守底線。 “把工作當學問做、把問題當課題解”的工作方法,需要持之以恒,讀書、思考、寫作、歸納,早已成為每天的必修課。無論是在考察途中的汽車里,還是在往返的飛機上,抑或是在家中的書桌前,以電腦為伴,將考察的感想、調研的體會、閱讀的心得及時記錄下來。正是因為這一次次的梳理思緒、深化認識,長期下來,居然積攢下上千萬字的記錄,包括論文、報告、訪談、提案,林林總總,其中既有“一吐為快”的真實感受,也有“深思熟慮”的肺腑之言,還有“臨陣磨槍”的即席表達。將它們匯集起來,既是一個時期實踐經驗的點滴記載,也是一個時代文化遺產事業的綜合紀實,還是一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不息生命的心靈寫作。面對這些海量且繁雜的“原生態”記錄,早已萌生出按照內容進行分類歸納的愿望。所幸天津大學出版社伸出援手,以“新視野·文化遺產保護論叢”為名,按照不同內容進行分輯分冊,涉及文化遺產保護基礎建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實施和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等諸多方面。 一路走來,吳良鏞教授的學術思想始終像一座燈塔照亮我前行的方向。“把工作當學問做、把問題當課題解”,源于吳良鏞教授所倡導的“融貫的綜合研究”理論框架。就是力圖從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和梳理文化遺產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和建立新的文化遺產類型和相應的保護方式,使制約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重點、難點和瓶頸問題不斷得以有效解決。實踐證明:文化遺產保護、城市文化建設、博物館發展,在方法上、尺度上、內容上雖然各有不同,但是三者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三位一體進行“融貫的綜合研究”,則可以呈現出中國特色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視野。
博物館的學術研究 目錄
在“指南針計劃——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的價值挖掘與展示”
專項專家論證會上的講話
關于建議將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提案
關于啟動國家數字博物館工程的提案
關于增加文物博物館機構正式出版物的提案
關于博士論文寫作的體會
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社會教育
在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新址規劃匯報會上的講話
在端門“故宮數字展示館”展示方案匯報會上的講話
在故宮博物院古陶瓷重點科研基地學術年會上的講話
在明代官廷生活史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在中國紫禁城學會第四次會員大會暨第八屆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在故官博物院2009-2011年科研與出版成果評獎活動時的致辭
在“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史”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在“新中國出土摹志整理與研究”開題論證會上的講話
博物館建設從“數量增長”走向“質量提升”的思考
博物館科學技術發展歷程的回顧與展望
博物館科學技術能力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博物館科學技術創新實踐的分析與思考
在南京博物院信息化規劃座談會上的講話
在建設“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協同創新中心”意向書簽字儀式上的講話
在故宮博物院業務培訓班開班時的講話
在中國宜興古代銅鏡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在清代宮廷戲曲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數字世界中的故宮博物院——在2013年北京數字博物館研討會上的發言
在“故宮大講堂”合作簽約儀式上的講話
關于故宮博物院科教能力的提升
在中國第十五屆清史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在故宮博物院與中國教育學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儀式上的講話
在故宮研究院成立大會上的講話
在故宮學院成立典禮上的講話
在故宮學院滿文初級培訓班開班儀式上的講話
在故官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在故宮博物院文物保護綜合業務用房工程啟動儀式上的講話
關于故宮博物院“兩院”“兩基地”建設的思考
在第三屆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家沙龍上的講話
關于支持故宮研究院重大科研項目的提案
博物館的學術研究 節選
《新視野·文化遺產保護論叢(第3輯):博物館的學術研究》: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博物館凝聚著人類文化遺產的精華,體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展現著人類整體文明與智慧。將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符合世界博物館發展潮流,既是博物館履行其教育使命的需要,也是完善我國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形成終身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因此,努力發揮博物館教育資源的獨特優勢,推動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緊密結合,組成更加健全的社會教育網絡,對于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全民文明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完善博物館的教育體制 1880年,美國學者詹金斯(Jenkins)在其《博物館之功能》一書中明確指出:博物館應成為普通人的教育場所。1906年美國博物館協會成立時就宣言“博物館應成為民眾的大學”。從實踐角度來看,在美國,所有博物館的建館宗旨都包含教育這一項內容。1984年美國博物館界名著《新世紀的博物館》中,對博物館的教育意義有如下描述,若典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1990年,美國博物館協會在解釋博物館的定義時,將“教育”與“為公眾服務”并列視為博物館的核心要素。該協會首席執行官E.H.埃博(E.H.Able)認為,“博物館**重要的是教育,事實上教育已經成為博物館服務的基石”。美國長期以來十分重視藝術教育,例如哈佛大學從很早開始就要求其政治、法律、商業等專業的學生必須選修音樂、藝術、文學等限制性選修課,使其畢業后無論從事政治、法律還是商業,均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他們不僅經常在博物館的氛圍中受到熏陶,而且掌握自我鑒賞藝術作品的方法。不僅如此,美國的絕大部分博物館和美術館都有著力量強大的教育部門。這些教育部門除了擁有固定的有著高學歷的教育及藝術史背景的專職人員,同時還擁有龐大的志愿者團隊,針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參觀群體和個體觀眾,采取個性化的闡釋及解說方法。 國際社會高度重視博物館在國民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中的作用。196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博物館向公眾開放*有效方法的建議》指出,“博物館與廣播、電視服務機構以及企事業單位之間亦應建立或增進合作,以便使博物館展覽能在*大限度的安全保障之下為成人教育及學校教育所用”。“對于博物館為學校和成人教育所能做出的貢獻,應予以承認并給予鼓勵,這應通過設立適當的機構進一步系統化,這些機構負責在地方教育部門負責人與那些因其藏品性質而對學校特別重要的博物館之間建立正式和定期的聯系。 ……
博物館的學術研究 作者簡介
單霽翔,1954年7月出生,1980-1984年赴日本留學,從事歷史性城市保護規劃研究。回國后歷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房山區區委書記、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為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獲工學博士學位。被聘為北京大學等高等院校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5年3月,獲美國規劃協會“規劃事業杰出人物獎”。2014年9月,獲國際文物修護學會“福布斯獎”。 出版《城市化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文化建設》《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等多部專著,并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