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流動的語言、時空與知識: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體驗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46748
- 條形碼:9787576046748 ; 978-7-5760-4674-8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流動的語言、時空與知識: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體驗研究 本書特色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中國作為教育強國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選擇中國作為他們學術和職業發展的目的地,這促進了跨文化交際的發展,也為亞洲范圍內區域性的跨文化交流和教育互鑒提供了契機。來華留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其跨文化交際的挑戰也隨之而來。本書探討了來華留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學術語言和學科知識學習。作者深入研究了這一學習過程與全球知識生產地緣格局及其歷史發展的關系,揭示了來華留學生的真實體驗和挑戰,并提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案。對于那些想要更深入了解中國社會和文化以及對跨文化交流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之作;對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了寶貴的學術資源和獨特的研究視角。
流動的語言、時空與知識: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體驗研究 內容簡介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中國作為教育強國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選擇中國作為他們學術和職業發展的目的地。我國的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傳統為來華留學生提供了獨特的學術和文化體驗,促進了跨文化交際的發展,也為亞洲范圍內區域性的跨文化交流和教育互鑒提供了契機。來華留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其跨文化交際的挑戰也隨之而來。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來華留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為其提供更好的支持,推動全球教育流動的發展。同時也從人際流動的角度考察,分析留學經歷如何影響個體的成長和發展,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議,吸引全球更多優秀留學生來華就讀本科和碩士學位。
流動的語言、時空與知識: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體驗研究 目錄
致 謝 / 5 **章 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研究
**節 高等教育國際化概念溯源 / 10
第二節 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影響下的國際學生來華流動 / 15
第三節 跨文化交際概念溯源 / 21
第四節 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研究現狀與局限 / 24 第二章 理論視角、研究路徑與方法
**節 理論視角與研究路徑 / 31
第二節 案例篩選與基本情況 / 45
第三節 數據采集方法 / 47
第四節 數據分析方法 / 51 第三章 校園與跨文化話語
**節 文化本質主義、他者化與批判性世界主義 / 54
第二節 案例情況與分析方法 / 56
第三節 機構宣傳話語中構建的文化二元對立 / 58
第四節 課程設置中的文化本質主義與普遍 – 特殊的二元對立 / 61
第五節 校園跨文化互動中的他者化話語 / 63
第六節 自我培養的批判性世界主義取向 / 65
第七節 分析與結語 / 66 第四章 交錯的空間
**節 社會語言層級視角下的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際 / 70
第二節 案例情況與分析方法 / 70
第三節 校園中的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體驗與語言層級劃分 / 72
第四節 城市生活中的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體驗與語言層級劃分 / 77
第五節 分析與結語 / 81 第五章 穿梭的語言
**節 世界英語研究視域下的全英語授課國際項目 / 84
第二節 超語實踐、跨知識實踐與跨文化體驗 / 86
第三節 案例情況與分析方法 / 88
第四節 國際大都市中的超語實踐 / 90
第五節 校園內的超語實踐 / 92
第六節 微信互動中的超語實踐 / 96
第七節 分析與結語 / 101 第六章 中文的挑戰
**節 超語實踐與全中文授課國際項目中的語言與內容學習 / 103
第二節 案例情況與分析方法 / 105
第三節 課堂語言管理與多語語言意識形態 / 108
第四節 超語實踐作為學術中文學習的自發形式 / 110
第五節 超語實踐作為學科知識體系的協商策略 / 113
第六節 分析與結語 / 115 第七章 差序的知識
**節 “亞洲作為方法” / 117
第二節 案例情況與分析方法 / 118
第三節 英語作為通用語 / 121
第四節 知識體系的互為參照和不平等的知識生產地緣政治 / 126
第五節 重新想象中國和現代性 / 129
第六節 分析與結語 / 131 第八章 浮現的身份
**節 跨文化視域中的批判性思維研究 / 134
第二節 案例情況與分析方法 / 138
第三節 案例一:戴安娜的故事 / 141
第四節 案例二:拉里的故事 / 145
第五節 案例三:紫珊的故事 / 147
第六節 分析與結語 / 149 第九章 演化的知識
**節 全英語授課國際項目中的語言與知識 / 153
第二節 案例情況與分析方法 / 154
第三節 從歷史角度呈現中國哲學的現代學科形成之路 / 157
第四節 西方標準之外:學科當代性的多元化理解 / 160
第五節 以跨文化翻譯增強對中文的知識信賴 / 162
第六節 分析與結語 / 165 第十章 融匯的體驗
**節 “南北”知識不平等、去殖民化和超語實踐 / 169
第二節 案例情況與分析方法 / 171
第三節 作為話語間超語實踐的跨文化翻譯 / 173
第四節 中國哲學作為超文化、跨符號和具身的生活方式 / 178
第五節 師生在討論課中借助超語實踐建構去殖民化學習空間 / 181
第六節 分析與結語 / 183 第十一章 學科的差異
**節 中文作為教學媒介語的知識政治問題 / 187
第二節 超語實踐和社會語言基礎設施化分析框架 / 188
第三節 案例情況與分析方法 / 190
第四節 以中國為中心的學科定位和中文作為學術通用語的主導地位 / 195
第五節 兩極或多極的學科定位及雙語或多語學術資源的共同使用 / 197
第六節 以美國為中心的學科定位和學術目的的多語實踐 / 199
第七節 分析與結語 / 202 第十二章 結論
**節 研究結論 / 206
第二節 研究啟示 / 213
第三節 研究貢獻與不足 / 216 參考文獻 / 218
流動的語言、時空與知識: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體驗研究 相關資料
宋旸博士的著作以全球化視角探討了來華留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學術語言和學科知識學習。她不僅深入研究了這一學習過程與全球知識生產地緣格局及其歷史發展的關系,同時也聚焦于國際教學實踐中的關鍵議題,即教師和學生如何運用超語實踐來應對語言和內容的雙重挑戰。她的研究方法嚴謹,為我們理解和改進國際教學提供了寶貴的視角,其研究成果還為全英語授課項目的認識論去殖民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建議。通過實證研究,她揭示了來華留學生的真實體驗和挑戰,并提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案。這些研究對于提高中國高校英語授課項目質量和國際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總的來說,本書既是一個具有學術深度的研究成果,也是一本具有應用價值的實踐指南。對于那些想要更深入了解中國社會和文化以及對跨文化交流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是一本鉍讀之作;對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了寶貴的學術資源和獨特的研究視角。
——練美兒(Angel M. Y. Lin)教授
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學一級講席教授,香港教育大學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書基于作者深厚的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功底,從話語、空間、語言、知識和身份認同等多元視角對來華留學生參與全英語碩士項目的跨文化學習經歷和適應過程進行了扎實的民族志研究。本書綜合應用高等教育國際化、教育民族志、批判話語分析、身份認同和社會語言層級等理論和方法,充分體現了跨文化交際的跨學科研究特點,為全球化、國際化和多元化時代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個經典范例。
——張紅玲教授
上海外國語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作者基于在“雙一流”高校為期六年多的多案例民族志研究,運用社會語言學方法,立體展示了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體驗的多元性,進而深入探討語言、時空和文化的交織關系對跨文化交際過程的影響。在理論貢獻方面,作者強調了中國一流高校在全球高等教育中的獨特地位,嘗試探索去歐美中心主義的跨文化交際理論視角與分析框架。其分析不僅凸顯了中外師生跨文化交際過程的復雜性和主體能動性,更為非西方文化背景下跨文化身份建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此外,作者基于扎實的實證調研,對“雙一流”高校的跨文化交際教育和留學生管理政策提出了有益的建議和參考。本書是當前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際領域的一部重要力作。
——彭增安教授
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華東師范大學國家宏觀教育政策研究院特聘專家
北京語言大學高精尖語言資源中心特聘專家
逐年攀升的來華留學生人數彰顯了中國在國際教育流動版圖上所占據的重要地位。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進入中國大學課堂,一種亟待研究的跨文化交際空間正在迅速成形。作為學者,我們應該采用何種理論視角看待這一跨文化交際現象?作為一線教學人員,我們又應該基于何種認知積極參與其中?作為政策制定者,應該如何推動中外文化在中國大學校園里的交流?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相信我們可以找到相應的答案。宋旸老師基于自己深厚的社會語言學功底,從話語、空間、超語實踐、批評性后現代以及去殖民化理論視角出發,借助民族志,聚焦上海一所“雙一流”高校里的來華留學生群體,呈現了精彩的批判性跨文化交際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與管理建議。
——劉楊副教授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碩士生導師
流動的語言、時空與知識: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體驗研究 作者簡介
宋旸,女,1985年生,江蘇鎮江人,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現為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入選上海白玉蘭人才浦江計劃。研究方向為超語實踐、數字素養、跨文化交際、身份認同和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語言政策等。代表作發表于中文期刊《外語學刊》 《語言戰略研究》,以及英文期刊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Multilingua,Journalism和Language,Culture and Curriculum等。2021年起任Bloomsbury學術叢書聯合主編和Routledge出版社著作審稿人,為國內外十余家核心期刊匿名審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