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學習者的隱秘生活:讓課堂學習看得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41231
- 條形碼:9787576041231 ; 978-7-5760-4123-1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學習者的隱秘生活:讓課堂學習看得見 本書特色
僅僅因為老師在教,并不意味著學生在學,這本書將帶領讀者進入“隱秘”的學習者世界。
《學習者的隱秘生活:讓課堂學習看得見》是一本簡短而又影響力的書,重點關注的是學生如何體驗課堂學習活動,以及他們如何從體驗中學習。正如它的書名那樣,這本書揭開了關于課堂學習許多不為人知的“隱秘”,它將打開關于學生學習的全新認知,并提出對有效教學的啟示和建議。這本書供所有那些尋求更好地理解課堂學習和教學的人閱讀,為他們打開深度與廣度并存的視野。
推薦語:
關心學生和學習的老師會被書中學生的聲音所吸引,這些聲音揭示了學生在課堂環境中的學習,這本書是格雷厄姆·納托爾送給世界各地老師的慷慨禮物。
——格雷塔·莫林-德希默(Greta Morine-Dershimer)
真的,強烈建議你讀一下這本書,或者再讀一遍。這是一部杰作。
——湯姆·謝靈頓(Tom Sherrington)
正是這本細致入微、充滿智慧的書,讓我對探索教育產生了新的興趣。
——亞歷克斯·奎格利(Alex Quigley)
這可能是我唯一一本被鼓勵讀三遍的教育類書籍。
——克里斯蒂安·斯蒂爾(Kristian Still)
在某些方面,納托爾的研究是對未知領域的一次探險。
——簡·蒂肖瑟(Jan Tishauser)
如果想了解教學與學習的關系,我們必須從離學習*近的點開始,那就是學生的體驗。
——格雷厄姆·納托爾和讓·赫比森(Jean Herbison)
學習者的隱秘生活:讓課堂學習看得見 內容簡介
本書探索了三個共同塑造學生學習的世界——教師的公共世界,極具影響力的同齡人世界,以及學生自己的私人世界和經歷。從1960年到2000年四十年的時間里,納托爾收集了大量課堂上的數據,通過細致的記錄——音頻、視頻、觀察、訪談、前測和后測——以及對課堂內外發生的事情的整理和分析,納托爾使用了一種將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獨特的數據收集方法,明確記錄了大多數學生學習和保留概念所涉及的內容。本書將帶領讀者進入迄今尚未被發現的學習者世界。
學習者的隱秘生活:讓課堂學習看得見 目錄
致謝
前言
引言
本書內容 **章 對于有效教學我們了解多少?
教師與計算機、電視或好書有何不同?
為什么不能通過聽課來區辨出一位好教師?
為什么沒有關于好老師或壞老師的通用標準?
為什么公開的學業評價不能提升教學水平?
為什么教師不能通過使用*好的教學方法而變得更富成效?
為什么學習風格與學習毫不相關?
我們如何判斷教學何時有效?
有效教學的標準或特征
公認的疑難問題 第二章 評價的神話和誤區
在評價學習之前用學業測試評估學習動機
為什么要用數字記錄測試結果?
學生如何回答測試問題
記憶搜索系統
演繹推理系統
直接回憶屈指可數
適合用來評價學生學習的評價方式 第三章 理解學生如何學習和記憶學習內容
我們如何開展研究
分析數據
預測學生學習
一個七年級學生學習的案例
學習是如何發生的
我們如何獲知工作記憶的發生
對教學的啟示 第四章 課堂生活:學習發生的情境
課堂的三個世界
三個世界對學生學習有多大影響?
同伴關系的影響
處理分歧
獲取資源和信息
學生的許多知識來自同伴
通過同伴互動塑造自我概念
能力在學生學習中扮演什么角色?
關于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我們知道些什么?
對教學的啟示
融入同伴文化
營造強大的課堂文化 第五章 學生如何從各種體驗中學習
學生體驗到什么信息?
關于工作記憶發生過程的個案研究
預測學生學習
兩個重要結論 第六章 種族差異與學習
瑞塔的故事
圖伊的故事
泰恩的故事
班級中的種族角色 第七章 為了學習的教學:總結
什么是學習?
學習是高度個性化的
學習通常包含學生所知道或能做的事件的逐步改變
學習是從體驗中提取出信息并使其具有意義
學習經常來自學生自己選擇的或內生的體驗
課程內容的學習與課程內容所涉及的體驗和活動以及普遍存在的同伴文化密不可分
學習是多層次的
這對教學意味著什么?
基于學生的記憶特點設計學習活動
鼓勵學生參與能讓他們重新審視概念的活動
監控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聚焦“重要問題”
借助同伴文化促進學習
鼓勵學生逐漸管理自己的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格雷厄姆·納托爾的其他與課堂研究有關的作品
其他公開發表的相關論文
拓展信息
學習者的隱秘生活:讓課堂學習看得見 作者簡介
格雷厄姆·納托爾(Graham Nuthall),在伊利諾伊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后,格雷厄姆·納托爾回到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在他漫長而杰出的職業生涯中,格雷厄姆·納托爾與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研究人員密切合作,擔任《教學教育雜志》《教育社會心理學》編輯,曾任《教學與教師教育:國際研究雜志》聯合主編。他的著作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他曾在斯坦福大學、倫敦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和其他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格雷厄姆·納托爾獲得了許多獎項,包括新西蘭皇家學會科學技術獎章、麥肯錫卓越教育研究獎和新西蘭功績勛章。他以滿腔熱情、富有同情心以及激勵人心的特質而廣為人知,深受學生和同事們的愛戴。
譯者簡介
宋其輝,山東泰安人。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研究員,上海開放大學靜安分校副教授。2006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獲教育學碩士學位;合作翻譯《這樣教學生才肯學:增強學習動機的150種策略》。在《比較教育研究》《成人教育》等雜志發表學術論文13篇,其中全國中文核心期刊4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