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60903
- 條形碼:9787208160903 ; 978-7-208-16090-3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2版) 本書特色
這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2版)的全新譯本。
作者也很牛,譯者也很牛。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2版) 內容簡介
本書論述了當代史學領域與社會學理論的研究新成果、新方法、新術語與新概念(包括社會學家研究使用的術語與概念),評述了史學界及其他社會科學領域大師們的富有開創性的觀點與理論,對中外史學界與社會學界均有重要影響。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2版) 目錄
第二版序言 _ i
章 理論家與史學家 _ 1
一 聾子之間的對話 _ 4
二 史學與理論的分野 _ 7
三 對過去的擯棄 _ 17
四 社會史的興起 _ 21
五 理論與史學的會聚 _ 26
第二章 模型與方法 _ 33
一 比較 _ 35
二 模型與類型 _ 43
三 計量方法 _ 55
四 社會顯微鏡 _62
第三章 核心概念 _71
一 角色與展演 _77
二 性與性別 _83
三 家庭與親緣關系 _88
四 共同體/社區/社群與認同 _93
五 階級與地位 _99
六 社會流動與社會區隔 _104
七 消費與交換 _108
八 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 _115
九 庇護人、受護人與腐敗 _118
十 權力與政治文化 _124
十一 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 _128
十二 中心與邊緣 _133
十三 霸權與反抗 _142
十四 社會抵抗與社會運動 _149
十五 心態、意識形態與話語 _154
十六 傳播與接受 _164
十七 后殖民主義與文化混生性 _169
十八 口傳性與文本性 _176
十九 神話與記憶 _182
第四章 核心問題 _187
一 理性與相對主義 _190
二 共識與沖突 _198
三 事實與虛構 _201
四 結構與行動者 _206
第五章 社會理論和社會變遷 _227
一 斯賓塞的模型 _230
二 馬克思的模型 _244
三 第三條道 路? _249
第六章 后現代性與后現代主義 _275
一 去穩定化 _279
二 去中心化 _288
結.論 _303
書.目 _307
索.引 _361
譯后記 _380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2版) 作者簡介
彼得•伯克,出生于1937年,英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畢業于牛津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劍橋大學文化史榮休教授、伊曼紐爾學院研究員。
已出版《意大利文藝復興》(1972)、《歐洲近代早期的大眾文化》(1978)、《歷史學與社會理論》(1991)、《制造路易十四》(1992)、《知識社會史》(2000)、《圖像證史》(2000)、《什么是文化史》(2004)和《近代早期歐洲的語言和共同體》(2004)、《文化雜交》(2009)等多部著作。
李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曾任牛津大學圣安東尼學院(太古/國泰基金)、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福特基金會)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西方社會學理論、歷史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譯有《社會學的想象力》《反思社會學導引》《論基督君主的教育》《法國社會理論》《教育思想的演進》等20余種著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