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苦厄的終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7461
- 條形碼:9787549637461 ; 978-7-5496-3746-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苦厄的終結 本書特色
“全/球百大思想家”潘卡吉·米什拉作品首度引進!讀者翹首以盼的出發之作,見證重磅知識分子的頓悟時刻
作為當今繞不開的思想家與評論家,米什拉以細微且別具一格的方式捕捉西方文明下的東方世界變革,被譽為“薩義德的繼承者”。雄辯的文風與犀利的思想更為他贏來“毀滅的預言家、悲觀主義者、破壞者”的頭銜。《苦厄的終結》是米什拉在簡體中文世界的首部作品,寫給身陷痛苦與沖突的每個人。
真實版《悉達多》,一個青年長達十年的尋求自我安頓之旅
印度社會在近二十年迎來激烈的新舊交替,但這騰飛的世界沒有為所有人預留位置。在這片競爭求存的苦拼之地上,潘卡吉·米什拉飽嘗心靈無所歸屬的虛無漂泊感,開始思考終結苦厄的可能。他從喜馬拉雅山麓的村莊出發,追隨佛陀的求索之旅,通過發現佛陀教誨中的生存意義,蕞終完成個人的頓悟,為這個時代的精神危機提供一種可能性。
當西方的物質遇上東方的心靈,在自由與苦難并存的年代尋找佛陀
從古印度吠陀時代到歐洲啟蒙運動,從佛教殘留所剩無幾的佛陀誕生地,到商貿大廈與露天排水溝并存的德里,米什拉穿行于東方智慧與西方哲學之間,用思想與行走連接歷史和現實,探索充滿貧窮、競爭、暴力的地區,試圖回答:佛陀對于今天虛無與焦慮的現代世界有何意義?
奧威爾獎得主安德魯·布朗推薦:當其他人都在合謀讓世界變得更恐怖時,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極/具吸引力和發人深省的方案。《紐約客》《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衛報》一致推薦
苦厄的終結 內容簡介
印度在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里實現迅猛發展,但在這騰飛的新世界中,大多數印度人找不到自己所屬的位置。
在這樣一片大陸上,潘卡吉·米什拉開始了一段長達十年的旅程。他從喜馬拉雅山麓的村莊出發,拜訪不再輝煌的佛陀誕生地藍毗尼;前往商貿大廈與露天排水溝并存的德里,傾聽青年對佛教等古老思想的不滿;在暴亂不斷的克什米爾,遇見一個個只能在封閉陰冷的房間中泄憤和哭泣的異見者;*后回到喜馬拉雅山麓的村舍,在這個充滿暴力又困惑叢生的世界中,重新書寫佛陀。
沿著佛陀的思想軌跡,米什拉行走在東方智慧與西方哲學之間,用思考連接現實和歷史,在佛陀教誨中尋找終結苦厄的可能性。
苦厄的終結 目錄
序曲
“佛教”的發明
佛陀的世界
上帝已死
通往中道的漫長之旅
心的科學
轉動達摩之輪
眼中的微塵
尋找自我
火誡
精神的政治
帝國與民族
西方的佛法
克服虛無主義
圓寂之旅
無常
苦厄的終結 節選
我家的經歷可以說與維諾德家的情況非常相似,只是我家較為窘迫,而且更早遭遇變故。我的父親生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印度西北部與尼泊爾接壤的一個小村莊。我們家族是婆羅門,在過去某段時間,世代都有人擔任祭司;不過,在至少一個世紀以來,他們都是農民和小地主,生活相對富裕,但都胸無大志,只將錢財投入房產和珠寶,或贊助一兩座寺廟。除此之外,他們完全被極其繁重的日常勞作吞沒。按照尼采的說法,他們充其量也就是擁有某種“奴隸的喜悅,既無須對任何事情的后果負責,也不認為過去和未來竟有任何事要比當下更值得珍惜”。
當時的印度處于殖民統治之下,但在我父親的村子里,并不容易看到這一點。法院、警署、稅務局等英國殖民統治的機構,都在距離村子*近的一個小鎮上,到那里去要坐牛車走好幾個小時的土路。我父親小時候從未見過一個英國人,也很少出過村子,后來他不得不努力去想象一個名為印度的大國,它一度遭到西方白人的奴役,而后一些偉大的印度民族主義者使它獲得了解放。
等到父親對印度有所了解的時候,印度已經擺脫殖民統治,但他的家族已經變得一貧如洗。令維諾德贊許的、西方世界用以組織人類社會的理性,已開始發揮功效,塑造著他的未來。
遠在新德里的一部分印度人,在取代英國殖民者,宣告自己的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和世俗主義的信仰之后,便開始對付大地主。大多數的后殖民主義者都有意識地將18世紀的法國革命者奉為效仿的典范,誓要掃除一切被他們稱為封建主義的跡象。和歐洲大部分地區一樣,土地所有權的變革開啟了印度現代化的進程:凡個人有效經營的耕地,都將用于產生工業化的資本;部分農業人口必須遷入城市,在市內的工廠和辦公室工作。
因此,有一天,一名來自附近鎮上的官員,帶著一個線團和獨立印度的新奇的文具用品,造訪了我父親的村莊。他用這些東西丈量和記錄了我父親家的農田,然后將它們分給了村里的其他幾家農戶。
我父親被迫離開了原本就一貧如洗的家,在勒克瑙開始了嶄新的城市生活。在那里,他的家庭所享有的一切優勢,都不再有價值。他還發現,連接種姓與社會的紐帶已不再是身份與安全的來源;相反,它們已成為落后的標識。
數以百萬計的人有過這樣的經歷:被迫離開自己的原生環境,流落到陌生的異鄉,赤手空拳地置身于自由和痛苦之中——佛陀對此早有探討,維諾德也提及過。但是,每個人仍要獨自承受這樣的認知:維系舊日種姓制度與社會階層的支柱已不復存在,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意識,既帶來自由,也帶來痛苦。
貧窮,這一簡單的事實,或許沖淡了我父親更為切身的一些生存焦慮,既限制也明確了他的選擇:必須去西式學府接受高等教育,如醫學和工程院校。在那里,成千上萬像他這樣的年輕人拿到了學位,并準備好投身于新近獨立的印度屈指可數的工作崗位。如果他失敗了,就意味著要回歸一窮二白的鄉村生活;一旦成功,他便可以獲得和享受諸多事物—電扇、自來水,甚至平房、仆從和汽車—也就是英國人從前在此地享有過的物質生活。
新世界的來臨讓父親震驚不已,一切都受到管控:從清晨街道清潔工的到來,到嘈雜的龐大火車站。一列列蒸汽火車又從那里啟程,駛過河流、湖泊和峽谷,穿越廣袤的曠野,以及星羅棋布的小城和聚落,*終抵達難以想象的大型官僚和金融都市——孟買和德里。
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上個世紀;與此同時,我父親的祖輩還在耕耘著自家的土地,期盼著豐沛的季風雨。然而,這樣的變化并非無章可循,其背后似乎暗含著一種意愿和目的。
苦厄的終結 作者簡介
潘卡吉·米什拉(PankajMishra)
思想家、評論家,1969年生于印度,現居倫敦。
長期關注東西方文化沖突與后殖民問題,為《紐約書評》《紐約時報》《衛報》等媒體撰寫多篇評論,以雄辯的文風和犀利的觀點著稱,被《經濟學人》譽為“薩義德的繼承者”,被《外交政策》評為“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2008年成為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成員。
作品獲多種獎項,《從帝國廢墟中崛起》獲萊比錫歐洲理解圖書獎和溫德姆·坎貝爾獎,《憤怒年代》入圍奧威爾獎。《苦厄的終結》是他的首部簡體中文版作品。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推拿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