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精)日本的誕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331258
- 條形碼:9787513331258 ; 978-7-5133-3125-8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日本的誕生 本書特色
■一部日本早期歷史的入門之書,一場反思文化根基的探索之旅。從“倭”到“日本”,見證日本國家誕生的過程。
■本書并非從考古學意義上勘察日本z/u/i古老的歷史,而是講述“日本”國號的由來、日本國家體制建立的過程,囊括日本早期歷史/上的一系列大事件;將日本置于東亞區域背景中,從更廣闊的角度,觀察東亞國際關系怎樣塑造了日本國家的特性。
■日本歷史學家、青山學院大學名譽教授的代表作,數十年思考的結晶:以文化相對性的理念,超/越“皇國史觀”,擺脫日本歷史研究的瓶頸,開辟一個新時代。
■“新書”是誕生于日本的獨特出版物。它的特點是:輕盈——小而緊湊,大多為十萬字,通俗易懂,節奏輕快;優美——題材廣泛,可讀性強;深度——著者皆為名家,皆為一時之選。
“巖波新書”在日本被稱為“修養新書”,以培養現代人的現代性文化修養為己任,致力于知識的普及與更新。
“巖波新書精選”系列從巖波書店出版的3200種“新書”中嚴格挑選出十三部作品,選書、翻譯、做書,歷時五年,精心翻譯,精心編輯,并邀請了專家校譯。編者試圖從“巖波新書”的大花園里采擷幾朵,以饗讀者。
(精)日本的誕生 內容簡介
早期日本的歷史,只能從中國的史書和東亞各國的古代文獻中略窺一二。本書從“日本”國號入手,按照“倭”到“日本”的發展脈絡,講述了日本作為一個國家誕生的過程。其間,派遣遣隋(唐)使、發現金礦、引進姓氏制度、建立律令制、佛教傳入、創造假名文字等大事件,都對日本的歷史進程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而日本與中國、朝鮮半島各國的交流尤為重要——既有文化貿易往來,也有紛爭與戰亂。早期日本國家的特點、日本民族的個性正是成形于這種復雜的國際關系,今日日本與周邊國家的矛盾,其根源也深埋于這段古老的歷史之中。
(精)日本的誕生 目錄
致中國讀者
序章可憐的憶良
山上憶良和“日本”
大寶年間的遣唐使
從“倭國”走向“日本”
武則天和粟田真人
“去來子等早大和邊”
“日本”“倭”和“ヤマト(yamato)”
章東亞世界和“倭”的出現
日本列島和農耕社會的成立
秦漢帝國的出現和東亞
倭人國家的登場
東夷的倭奴國王和西南夷的滇王
早的倭國王是渡來人嗎?
第二章倭女王與貿易
東亞巨變和女王卑彌呼的登場
丟失的記錄
卑彌呼被冊封為親魏倭王
都市牛利和“都市”
“都市”是官名嗎?
王權與交易
代表王之權威的物品
卑彌呼王權的支持者
為什么倭國能夠更早實現政治統一?
卑彌呼的兩張面孔
生口和戰爭
第三章大王(天皇)也有姓
中國周邊民族的抬頭和高句麗的發展
百濟、新羅的建立和倭國進入朝鮮半島
廣開土王碑上的記述
廣開土王碑上的“倭”
倭五王向中國南朝派遣使者
倭王武
“幼武”大王
東亞世界的“姓”
新羅是金銀之國
第四章邁向東海帝國之路
處于轉換期的幼武大王
來自朝鮮半島的渡來人
渡來人帶來的文化
“任那”是什么?
倭和“任那”
佛教的傳入
“飛鳥是日本文化的故鄉”
渡來人和“日本”“日本人”
與中國王朝再度交好的背景
600年的遣隋使
被忽視的600年的遣隋使
日出之國的天子
氏名和姓的萌芽
第五章政變和“革命”
戰爭和內亂拉開了世紀之幕
朝鮮諸國的動蕩局勢
宮廷政變
讓位的開端
改新后政權的建立
新羅金春秋的選擇
百濟的滅亡
白村江之戰和高句麗的滅亡
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倭國的朝廷
壬申之亂
天武、持統天皇時期和古代的官僚制
走向文字的世界
第六章“日本”國號的確立
天照大神的登場
“日本”國號是何時確立的?
日出和“日本”
“天皇”稱號的確立
銀和銀錢
被蒙騙的“大寶”年號
大寶律令—統治方式的提前獲得
日本和吐蕃
古代日本的國際環境
律令國家的雙重構造—律令制和氏族制
文字和家族制度
第七章大佛開眼和黃金
平城京與和銅開彌
對邊境的侵略
國內外局勢緊張
盧舍那佛的建造和黃金的出現
大佛開眼和新羅王子的來日
新羅使者帶來的黃金
天平文化和墾田永年私財法
什么是公地公民?
近代的眼界
藤原仲麻呂的儒教政治
僧侶道鏡的登場
天皇和儒教、佛教
第八章大和古典國家制度的確立
新皇統的確立
新的京城和祭天儀式冤魂和平安京
征夷大將軍的出現
天皇制度的確立
源、平的出現和名字的唐風化
攝政、關白的出現
家族繼承的萌芽
神佛合一之路梅花向櫻花的轉換
唐風影響下的國風化
假名文字的創造
日本語的音韻變化
走向閉塞的社會
王土王臣思想和驅除污穢
東亞世界的變化
東亞的民族
民族和文字大和的古典國家制度和文化
終章大和與“日本”
“日本”是王朝的稱呼
ヤマト(yamato)、倭(和)、日本
大和(yamato)與日本(nippon、nihon)
日本和“日之本”
“日本”和天皇
“日本史”是什么?
今后的課題
后記
(精)日本的誕生 相關資料
序 章 可憐的憶良
大寶年間的遣唐使
701年是日本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正月一日,當時的文武天皇在藤原宮大極殿接受眾臣的朝拜。大極殿的中心擺設了一只象征太陽的大鳥,這只鳥有三只腳,大鳥的東側插著寫有“日像”“青龍”“朱雀”的大旗,西側插著寫有“月像”“玄武”“白虎”的大旗,百名官員和新羅使節列隊進入大殿向天皇行朝禮。《續日本紀》記載了這一盛況—“寶物琳瑯滿目”。
為了慶祝對馬發現金礦,這年三月,日本正式開始使用“大寶”年號。雖然此前也曾斷斷續續使用過年號,但年號是在前年的大寶令中才得以制度化的,之后從大寶一直延續至今天的“平成”。
在大寶年號確立的同時,大寶令中的官制和等級制度也開始實施。同年八月,大寶律完成。次年,大寶律令全面實施。大寶律令的實施在日本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可謂“律令之興,始于大寶”。
日本開始編纂自己的《律令》法典,建立年號,意圖從中國獨立出來,建立自己的小帝國(皇帝可以支配周邊國家的稱為帝國)。同年正月二十三日,遣唐執節使(首席使臣)粟田真人首次向中國使用“日本”這一國號,山上憶良當時也是使節團的少錄(低階使臣)。
從“倭國”走向“日本”
702年秋,粟田真人率領的使節團抵達中國長江靠近北面的一個入海口岸——楚州鹽城縣。當時唐朝的通關檢查十分嚴格,縣里官員接到通報后迅速進行了審查。中國官員問道:“你們是從哪里來的?”使節團答道:“我們是日本國的使節。”這是首次對中國稱呼自己為“日本國”。所以,對中國的官員來說,“日本”這個國號也是初次耳聞。在審查中,中國官員漸漸明白日本國就是倭國,是位于東邊海上的一個島國。但是對于日本國使節的解釋卻不是很明白,所以只有一級一級往上報,從縣到州,一直問到都城長安,雖然唐朝的人們都認同日本國就是倭國,但終也沒能確認。
中國史書《舊唐書》中記錄了三種“日本”國號的由來:
“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
“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
序 章 可憐的憶良
大寶年間的遣唐使
701年是日本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正月一日,當時的文武天皇在藤原宮大極殿接受眾臣的朝拜。大極殿的中心擺設了一只象征太陽的大鳥,這只鳥有三只腳,大鳥的東側插著寫有“日像”“青龍”“朱雀”的大旗,西側插著寫有“月像”“玄武”“白虎”的大旗,百名官員和新羅使節列隊進入大殿向天皇行朝禮。《續日本紀》記載了這一盛況—“寶物琳瑯滿目”。
為了慶祝對馬發現金礦,這年三月,日本正式開始使用“大寶”年號。雖然此前也曾斷斷續續使用過年號,但年號是在前年的大寶令中才得以制度化的,之后從大寶一直延續至今天的“平成”。
在大寶年號確立的同時,大寶令中的官制和等級制度也開始實施。同年八月,大寶律完成。次年,大寶律令全面實施。大寶律令的實施在日本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可謂“律令之興,始于大寶”。
日本開始編纂自己的《律令》法典,建立年號,意圖從中國獨立出來,建立自己的小帝國(皇帝可以支配周邊國家的稱為帝國)。同年正月二十三日,遣唐執節使(首席使臣)粟田真人首次向中國使用“日本”這一國號,山上憶良當時也是使節團的少錄(低階使臣)。
從“倭國”走向“日本”
702年秋,粟田真人率領的使節團抵達中國長江靠近北面的一個入海口岸——楚州鹽城縣。當時唐朝的通關檢查十分嚴格,縣里官員接到通報后迅速進行了審查。中國官員問道:“你們是從哪里來的?”使節團答道:“我們是日本國的使節。”這是首次對中國稱呼自己為“日本國”。所以,對中國的官員來說,“日本”這個國號也是初次耳聞。在審查中,中國官員漸漸明白日本國就是倭國,是位于東邊海上的一個島國。但是對于日本國使節的解釋卻不是很明白,所以只有一級一級往上報,從縣到州,一直問到都城長安,雖然唐朝的人們都認同日本國就是倭國,但終也沒能確認。
中國史書《舊唐書》中記錄了三種“日本”國號的由來:
“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
“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
“或云:日本舊小國,并倭國之地。”
而且,史書上還補充道:“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實對,故中國疑焉。”在中國的正史(由后一王朝官方編寫的前朝歷史)中,記錄周邊民族和國家的事情都歸入《列傳》,附在正史之后。而像這樣記錄一個國號的多種說法是個特例。為什么日本的使節沒能解釋清楚自己和“倭國”的關系呢?
中國方面覺得朝貢國不可能擅自更改國名,所以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倭國和日本國不是同一個國家。“日本國是倭國的一個小國”“日本吞并了以前倭國的領地”,這些說法就是因為這種觀念產生的。
另外,遣唐使給出的解釋是,日本國在壬申之亂后,滅了倭國的繼任者近江朝廷,統一了天下。這種說法類同于中國的“易姓革命”,在古代中國,不管是“漢”也好,“魏”也好,國名的變更一般都伴隨著王朝的更替。
那么,為什么使用了幾百年的“倭”也改名為“日本”呢?日本的史書上沒有記載其中的理由。
難道真如前面《舊唐書》提到的,因為“倭”這個名字不雅嗎?其實不然,是中國方面的誤解。“倭”字含有“迂回遙遠”“伴隨”和“丑陋”等意思,所以也有可能是精通漢語的某位遣唐使糾結之余給出了這樣的回答。但是,因為“不雅”而更名的理由很難讓人信服。我們知道,首次派出遣唐使的文武天皇駕崩后,他的謚號“倭根子豐祖父天皇”中就使用了“倭”字。還有,從文武朝至奈良時代前半期,一直都將“ヤマト(yamato)國”寫成“大倭國”。
更名為“日本”,與其說是為避開“倭”字,不如說是想將“日”字添入新的國號中。這個問題我將會在第六章詳細探討。在這里,我想先對“日”字包含的意識形態做個說明。
(精)日本的誕生 作者簡介
吉田孝(1933—2016),生于愛知縣,東京大學文學部國史學科畢業,專業為日本古代史,曾任青山學院大學名譽教授。著作有《律令國家和古代的社會》(巖波書店)、《古代國家的足跡(大系日本的歷史·3)》(小學館)、《飛鳥·奈良時代》(巖波少年新書)、《歷史中的天皇》(巖波新書)等。
周萍萍,先后畢業于南昌大學、南開大學,獲博士學位。2005年和2007年分別公派留學于日本山梨大學和日本國學院大學各一年。研究方向為日本社會文化和日本文學。現任外交學院外語系教學副主任兼日語教研室主任。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