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大學輔導員心理工作案例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40821
- 條形碼:9787552040821 ; 978-7-5520-408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學輔導員心理工作案例手冊 內容簡介
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政育人體系的重要內容。越來越多的輔導員和教師意識到心理因素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及生涯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對許多輔導員來說,缺少相關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的機會,給他們的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本書嘗試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分析典型案例,示范如何運用心理健康知識、技能來理解學生、幫助學生。**、二章從大學生人格發展入手,為輔導員介紹大學生人格的總體特征以及家庭對大學生人格發展的影響。第三、四、五章剖析大學生學業、友情、愛情方面的常見困擾。第六、七、八章重點介紹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疾病、危機及其處理方式。
大學輔導員心理工作案例手冊 目錄
前言
**章大學生的人格發展
案例一:“非主流”的入場式
案例二:“小鎮做題家”的迷茫
案例三: 渴望獨立的巨嬰
案例四:“中二少年”的二次元感言
補充閱讀: 人格研究的主要問題
實用工具: 常用的人格類型測試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二章家庭對大學生的影響
案例一: 誰來欣賞我
案例二: 要和圍棋結婚的男孩
案例三: 我是一個錯誤的存在
案例四: 我的工資誰做主
補充閱讀: 父母對兒童的影響
實用工具: 家庭生命周期的階段
本章參考文獻
第三章大學生學業困難
案例一: 時間都去哪兒了
案例二:“混”不下去的大學
案例三: 刷不停的手機
案例四: 我的未來在哪里
補充閱讀: 品格優勢對學生學業的幫助
實用工具: 堅韌品格的培養
本章參考文獻
第四章大學生人際交往
案例一: 其實不想走
案例二: 我愛的人傷我*深
案例三: 不會說“不”的老好人
案例四:“檸檬精”的心酸
補充閱讀: 自戀對自尊的作用
實用工具: 良好人際關系的評估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五章大學生的性與愛
案例一: 我的女友在哪里
案例二: 遇上暴力戀人
案例三: 突如其來的孩子
案例四: 是愛人,也是對手
補充閱讀: 學校性教育的開展
實用工具: 愛的沖突管理技巧
本章參考文獻
第六章常見的校園心理異常
案例一: 我就是開心不起來
案例二: 我漂亮嗎?
案例三: 都是你們的錯
案例四: 我為什么總有那么多擔心
補充閱讀: 心理健康視頻推薦
實用工具: 常用的臨床心理診斷量表解讀
本章參考文獻
第七章校園心理創傷
案例一: 喪親之憾
案例二: 霸凌之痛
案例三: 疫情之恐
案例四: 情愛之殤
補充閱讀: 輔導員心理創傷的識別和干預
實用工具: 生活變故與再適應
本章參考文獻
第八章校園危機干預
案例一: 她重新找回了自己
案例二: 無法擺脫的噩夢
案例三: 念不下去的大學
案例四: 筑牢生命的保護網
補充閱讀: 關于對“自殺”的誤解
實用工具: 學生自殺風險程度評估流程
本章參考文獻
大學輔導員心理工作案例手冊 節選
青少年期的正常是通過不正常來表現的。 ——安娜·弗洛伊德 在心理學中,人格是一個非常復雜而龐大的概念,代表一個人穩定的行為模式和一切人際關系的總和。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自信獨立、理性平和的健康人格在人的成長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學階段是人格發展一個關鍵時期。大學生們在進入大學之前,人格已經初具雛形,但是尚未定型,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發生改變。這對于廣大輔導員來說,是“危”也是“機”。“危”是指大學生容易因為一些挫折和負性言論而使原本健康的人格發生扭曲。“機”是指大學生人格雛形中的一些缺陷可以通過教育得到改正或彌補。 從人格的定義來說,本書的所有內容幾乎都和人格有關。本章選取了四個典型案例,來聚焦自我意識覺醒、自我認同危機、分離個體化和心智化發展等大學生人格發展中的核心問題。通過這些案例,我們希望向輔導員們形象地展示在大學階段,學生人格發展的進程和特點,分析大學生身上發生的一些不成熟、不理智行為的心理成因。同時,我們還將展示如何利用共情、傾聽、指導等技術與大學生們一起工作,探索他們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更加健康地發展人格。案例一:“非主流”的入場式案例呈現 美玲(化名)是一名大一新生,卻因一身奇裝異服已經成為學校的“名人”。她剪過光頭、戴過唇釘和鼻環、化過骷髏妝、身上還有許多紋身,各種另類的裝扮她都嘗試過。在輔導員的印象中,她就是“非主流”的代言人。 *近,為了能在學校運動會入場式有亮眼的表現,全班同學自發在放學后去操場練習入場式方陣。眼看著方陣越來越整齊劃一,美玲卻來找輔導員,說想退出班級方陣,原因是她不想穿班級的統一服裝。她告訴輔導員,自己不能忍受和別人穿一樣的衣服。上中學時,她就開始不穿校服了。為此,她幾乎每周都會被老師批評。父母曾強制她穿校服,但她穿上后,覺得渾身難受,中途從學校逃回了家。老師和家長*終都拿她沒辦法,只好隨她去了。除了校服以外,她還受不了自己的名字,覺得“美玲”這個名字實在太普通了,經常會遇到重名的情況。她*近一直在考慮給自己改個個性一點的名字。 輔導員聽了她的情況,*后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案,讓美玲作為方陣的引導員,單獨走在班級方陣的前面。這樣,美玲就不用穿統一的服裝了。但同時,她還給美玲提了一個要求,不能穿那些奇裝異服。 美玲很高興地答應了輔導員的要求,精心準備了自己的入場服裝。本來,輔導員對她準備的白色網球裙和運動鞋都很滿意。誰知入場式當天,她戴著一頂造型夸張的粉色假發招搖過市,再次成為全場的焦點。輔導員也不知道該拿她怎么辦才好了。 案例分析 “非主流”一詞是相對于主流文化和審美而誕生的。非主流的裝扮在青少年群體中*為常見,他們一味地追求與眾不同,就如案例中的美玲那樣。為什么他們會把 “丑”的東西認為是“美”的,還要招搖過市呢?這和他們的自我意識發展有關。 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是指個體對自己身心狀態及對自己與客觀世界的關系的意識,即回答“我是誰”這一問題。和人類對所有事物的認識一樣,人對自我的認識也是由表及里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對自我的認識開始由生理的、表象的特點逐漸聚焦到精神的、本質的品質,即人格特質。 自我意識在個體進入青春期之后會變得特別強烈,通常表現為渴望與眾不同。因為與眾不同可以強烈地吸引他人的目光,讓個體明顯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案例中的美玲穿著奇裝異服在校園走動,她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展現自己的美,而是為了享受周圍人的關注。當別人關注她的時候,她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她討厭“和別人一樣的服裝”“和別人重名”這些細節,我們都可以從象征的層面上去理解,“和別人一樣”意味著自己的個性消失了,她也就在人群中消失,不復存在了。這種對自我的不確定感是個體自我意識不成熟的典型表現。 在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中,個體對于自己的認知和評價要參考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反應,主要包括了對自己的外貌、言行舉止、學業表現、人際關系的認知和評價。這些自我認識和評價都成了人格重要的組成部分——“自尊”。一個人的自尊水平并不是穩定不變的。研究發現,兒童的自尊水平會相對穩定;當個體進入9—20歲時自尊水平有明顯的下降趨勢;成年初期到65歲之間,自尊水平又會有所恢復和增加;到了老年階段,自尊水平再次下降。 案例中的美玲正處在自尊水平下降的階段,所以我們也可以把美玲的非主流打扮視作為她提升自尊的一種嘗試。美玲的奇裝異服使她獲得了強烈的存在感,甚至在同齡人中產生了一定影響力,成了學校的“名人”,從而提升了她的自尊水平。但是這并不是一種特別符合社會期待的方法,在她收獲關注和認同的時候,也極易招來歧視,甚至有人可能會認為她精神有問題或者是不良青年等。因此,作為輔導員,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幫助美玲健康地發展自我意識。 作為輔導員,我們首先要看到美玲的存在。案例中美玲因為統一服裝而想要退出方陣時,輔導員的處理特別好。如果輔導員直接答應美玲退出,那么就會讓美玲喪失一個與集體相處的機會。如果輔導員強制美玲參加,那么會讓她體驗到個性被抹殺的痛苦。這些都會加劇她在群體里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問題。輔導員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充分考慮到了這兩種情況,所以讓美玲做引導員,在著裝上擁有一定的自由。輔導員用實際行動告訴美玲,她被老師看到、被尊重了。這對美玲來說,就是一種療愈。 第二,指導美玲在合適的環境里表達自我。美玲在入場式時依然以非主流的造型登場。這說明,美玲非常渴望被更多人看到。我們需要提醒美玲,特立獨行的裝扮容易給人造成一種不合群的、另類的刻板印象,而使得原本想與她交往的人望而卻步。特別是在一些正式場合,她的行為不僅不會受到認可,甚至可能會給她造成不良的影響。比如她在入場式上的打扮可能會影響班級的整體表現,讓其他同學的努力白費,而使她在班級中面臨人際矛盾。 因此,我們可以建議美玲多參加個人性質的文體活動,如獨舞、走秀或者成為學校攝影社的模特等。在這類活動中,她不僅可以盡情表達自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還可以收獲周圍人的掌聲和欣賞。 第三,幫助美玲進行社會化。社會化指的是個體在與社會的相互作用中,接受社會影響,掌握社會行為規范、價值觀念,成為符合該社會要求的社會人的過程。一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必然會犧牲一些個性化的表達。自我意識是在個體不斷平衡社會化和個性化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案例中美玲說自己在初中時就不愛穿校服,可以看出她的社會化進程在那個時候就開始出現困難了。研究發現,影響個體社會化進程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因素有三點: 家庭、學校和伙伴關系。所以,輔導員可以充分利用好大學校園生活的特點,鼓勵美玲去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學會如何在共性和個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案例中輔導員讓美玲做引導員,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示范。此外,輔導員還鼓勵美玲多與同學、朋友相處,從同齡人處獲得更多對于她的反饋,能更全面地認識自己;同時向他們學習如何在共性和個性之間尋求平衡。
大學輔導員心理工作案例手冊 作者簡介
陳潔,心理學碩士,講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上海高校心理咨詢協會第三屆、第四屆理事會理事,現任上海城建職業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主任。先后完成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咨詢中心研修項目、第八屆中德精神分析連續培訓項目(中德班)。獲第三屆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大賽一等獎,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個人、“十年貢獻獎”。參編圖書《新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保教知識與能力(適用于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