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文化治校的力量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1451713
- 條形碼:9787121451713 ; 978-7-121-4517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治校的力量 本書特色
★首次全面介紹李志欣校長“零”作業和“全學習”理念 ★《教育研究與評論》特約主編邢曄推薦 ★論述學校文化建設如何追尋“文明”的核心概念 ★用文化治校激發教師的使命感
文化治校的力量 內容簡介
本書是北京市育英學校密云分校李志欣校長在學校文化建設方面的理念、文章和訪談等作品的體系化結集,講述了學校文化建設的重點,全面介紹了李志欣校長的“零作業”和“全學習”理念、實踐方法和成果,論述了學校文化建設如何追尋“文明”的核心概念,以及怎樣激發教師的使命感。李校長指出文化育人、植入人的精神世界,才能體現學校真正的辦學個性和辦學特色,達到文化治校的境界。
文化治校的力量 目錄
**章 教育,勇敢地邁向理想的那天 / 001
第二章 “零”作業,教育博弈中的追求 / 048
第三章 “全學習”,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多可能 / 083
第四章 文明,學校文化建設需要追尋的核心概念 / 112
第五章 使命,解放教師職業生命的興趣 / 179
后記 不忘前行的勇氣 / 236
附錄A “‘零’作業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成果報告 / 240
附錄B 薄弱學校優質發展路徑探索:以“全學習”課程改革撬動育人生態重構教學成果報告 / 252
文化治校的力量 節選
**節 從教育信仰到教育行為 “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負責” “用文化管理學校” “構建高效、民主、以人為本、和諧的課堂” “中小學教師應是專家型教師” 在文章中、文件中,在很多人的口中,隨時可以看到、聽到這些內容,真的令人振奮。可見,這些都是我們追求的信仰,是我們的理想目標。但是,這些信仰很難轉化成行為自覺,這成了教育的痛點,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實,尤其是在農村。 無奈——教育信仰難以轉化為教育行為 有一次,我們幾個中學校長湊在了一起,作為校長,談論的自然大多是與教育有關的話題。其中,談論*熱烈的話題應該是學生繁重的課下作業負擔問題。 大家都在說:“我的孩子在××學校上學,晚上作業做到10~11點,孩 子太累了。”對于校長來說,學生課業負擔如此沉重,自己是很清楚的。大家都知道大量的機械性、重復性的課下作業對學生的成長是不利的,對教師工作的有效性也是不利的。大家都在埋怨自己孩子就學的學校和老師。但是,在自己所管理的學校里,同樣存在類似的現象。這就是說,對于外校,自己是旁觀者,當然看得很清楚;對于自己的學校,自己是當局者,卻變得糊涂起來。希望外校抓緊加強作業管理,控制課業負擔,是因為自己的孩子在該校就讀。自己學校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其減負的意識和決心就減弱了,或者根本不想去行動。希望自己的孩子負擔輕是想到了他的全面發展和未來,不關注自己學校學生的負擔是不想讓自己的“政績”受到影響。 毋庸置疑,有些教師也是如此。自己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對,憎恨別人去做,但又怕別人做了,自己會吃虧,就拼命地與別人展開“不正當”的競爭。可憐的孩子們便遭了殃,每天不得不疲憊地應付這些來自老師方面的超負荷的作業。 大家都明白課業負擔過重不利于師生的生命成長,大家都推崇高效課堂的變革,想讓孩子走“當前成績好,未來發展優”的“輕負高效”之路。大家都知道教孩子三年,要為孩子想三十年,為民族想三百年。但是,這些教育信仰很難轉化成自覺的教育行為。 無知——教育信仰盲目轉化為教育行為 以上是“難以轉化”的例子,現實中還有一些盲目的轉化、機械的轉化。例如,筆者曾經聽××學校提出“用文化凝心聚力”的管理理念。該 校校長認為,*早的管理是人治,后來人們重視的是制度建設,現在應該是重視文化建設、文化管理的時候了。無獨有偶,我校副校長曾經告訴筆者:“校長,您來學校已經兩年了。這兩年,您用人性化管理,一度激發了廣大教師的干勁。但是,*近我發現,越來越多的問題暴露出來,光靠人治不行了,我們必須有健全的完整的制度,已經到了用制度來管理學校的階段,以后再上升到用文化來管理的境界。” 按理說,作為一所有悠久歷史的學校,早就應該達到文化治校的境界了。但是,為什么每一屆校長都要經歷從人治到制度管理再到文化治校的過程?難道文化有階段性、一次性、獨特性?難道“人治”和“制度”不是文化?我們提倡和建設先進的學校文化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為學校教職員工和學生提供多少優秀的物質和精神“產品”,而在于讓學校教職員工和學生通過這些“產品”,樹立先進的、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掌握先進的技能、方法等,進而提高改造自己、改造社會的行為自覺性。 *近瀏覽各類報紙雜志,筆者發現大凡管理好的學校,皆提出了文化管理的理念。是啊,文化育人,直入人的精神世界,而學校真正的辦學個性和辦學特色,也由此而來。于是,有的學校打出自己的辦學經驗,就是用幾年的時間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用幾年的時間向大家展示文化的力量。還有諸如什么廁所文化、墻壁文化、走廊文化、教研組文化、教學文化、交際文化、課桌文化等的營建與創設,學校里的“萬物”都是文化的化身,文化無處不在,無所不能。以文化來管理學校的確是我們追求的終極學校管理目標,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很多時候,文化成了牽強附會的管理包裝,一些人不假思索地隨意否定過去的東西而另起爐灶,讓筆者懷疑這種文化的真正作用。文化是需要傳承的,也需要創新。但是,一人倡導一種“文化”是可笑的,這是信仰盲目轉化為行為的無知做法。其實追求科學、和諧、有效管理,就是在追求真正的文化管理。不必動不動就喊文化,弄得高深莫測。文化不是喊出來的,是潛移默化的;文化不是包裝紙,是里面的“物品”,是美麗的過程。那種以文化為表征的管理,容易掩蓋一些教育行為的自覺轉化。 期待——教育的“新世界” 在日常的教育行動中,我們不能片面地理解、機械地套用某種教育理念和信仰。我們需要有一種眼光,有一種高度,將整個教育世界融入自己的胸懷,而不是蜷縮在教育世界某個狹小的角落里,對他人的口號和信念頂禮膜拜。一旦有了這種思維方式,我們就會在很多過去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地方,看到一個教育的“新世界”。
文化治校的力量 作者簡介
李志欣,特級教師,現任職于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先后榮獲山東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山東省教育科研創新校長、山東省教學能手、山東省2010年度十大教育新聞人物、山東省2011年度十大教育創新人物(校長系列)等多項榮譽稱號。 《山東教育》《當代教育家》《新校長》等雜志封面人物,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等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三百余篇。“‘零’作業下的教學改革實踐”2012年榮獲山東省政府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4年榮獲首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二等獎。在全國各地做講座三百余場。著有《優秀教師的自我修煉:給青年教師的成長建議》《教育微創新:發現細節的力量》《做個自驅型教師》《有效作業創意設計:這樣的作業有意思》等。 杜建國,現任山東省東營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高級教師,教育碩士。山東省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個人,山東省“雙減”工作先進個人,山東省“七五”普法工作先進個人。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勞動與綜合實踐研究專家庫成員,山東省公共政策與法制專家庫成員,主持和參與教育部、省級、市級課題6項,參與編寫教材、著作3部,發表專業論文多篇。
- >
唐代進士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