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初心與追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北大印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38605
- 條形碼:9787301338605 ; 978-7-301-3386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初心與追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北大印記 內容簡介
2023年是北京大學建校125周年,也是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985工程”實施25周年。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是北大自誕生之日起的初心和夢想,承載著興學圖強的家國使命。在不斷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奮進之路上,北大作出許多重要的歷史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先鋒作用。本書旨在建校125周年之際,梳理總結北大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歷程中的重大事件與成果,呈現一代代北大人追求遠大理想、服務國家戰略、助推民族復興的奮斗歷程。
初心與追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北大印記 目錄
**章民族危亡中孕育的國立*高學府(1898—1911)/
一、中國**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京師大學堂的創立/
二、風雨飄搖中的教育星火:京師大學堂的重建/
三、近代中國教育管理體系的革新:建學部重塑學堂系統/
四、現代大學制度體系的構建:大學堂建章立制/
五、開育才取仕新風向:大學堂建進士館、仕學館/
六、西學東漸引進現代知識:大學堂興辦譯學與留學事務/
七、匯通中西醫理濟世救人:大學堂籌辦醫學實業館/
八、孕育百年樹人大計:大學堂興辦師范館/
九、打造新式教育人才蓄水池:京師大學堂開辦預科/
十、古今中西要籍聚于一所:京師大學堂藏書樓的建設/
十一、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開辦京師大學堂運動會/
第二章覺醒年代中的革新精神與紅色基因(1912—1948)/
一、延續國立高等教育文脈:“京師大學堂”更名“北京大學校”/
二、中國現代大學制度的先驅:蔡元培推動北京大學改革/
三、推動思想文化革新: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
四、推動愛國救亡運動:北大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
五、孕育黨的搖籃:北大是中國*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發祥地/
六、推動黨組織建立:北大是中國共產黨*早的活動基地/
七、紅樓飛雪:老北大永遠的象征/
八、學府北辰:西南聯大的輝煌/
九、砥礪出新:艱難環境中的復員之路/
第三章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奮斗之路(1949—1978)/
一、迎接新中國的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北大改革/
二、確立黨對學校的領導:北大完善黨組織建設/
三、賡續五四傳統:北大校慶日改在5月4日/
四、湖光塔影新園區:北大遷入燕園校址/
五、奠定發展新格局:1952年院系調整/
六、為新中國育才:北大探索社會主義高等人才培養模式/
七、向科學進軍:“國之重器”中的北大力量/
八、讓世界認識中國:譜寫來華留學教育新篇章/
0000第四章改革開放浪潮中的弄潮兒(1978—1998)/
一、北大青年的愛國熱潮/
二、首批設立博士后流動站/
三、推進校、院、系三級管理體制改革/
四、學位授予工作的先行者/
五、成立全國**個馬克思主義學院/
六、世紀工程推動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服務改革開放進程/
八、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力推進科技創新/
九、改革開放時期的重大科技創新和思想理論成果/
第五章邁向新世紀的百年學府(1998—2012)/
一、百年慶典,燕園新貌/
二、“985工程”啟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成為國家戰略/
三、北京大學開展機構改革/
四、新世紀之初組建新的北京大學/
五、創辦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打造“南國燕園”/
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七、深入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發展/
八、抗擊“非典”的全面勝利/
九、繁榮國際交流,用心筑造橋梁/
十、在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會上獲多項榮譽/
第六章新時代邁向世界一流的新篇章(2012年至今)/
一、習近平總書記對北大的親切關懷/
二、當好教育綜合改革的先鋒隊/
三、學科建設的創新布局/
四、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培養時代新人/
五、深化師資人事制度改革,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
六、堅持“四個面向”,加強有組織的科研/
七、黨和國家重大活動中的北大師生/
八、抗擊新冠疫情的先鋒隊/
九、召開第十四次黨代會,開啟改革發展新篇章/
十、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邁上新征程/
后記/
初心與追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北大印記 節選
四、湖光塔影新園區 北大遷入燕園校址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燕京大學部分并入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校名撤銷,北京大學由城內沙灘紅樓等處遷至原燕京大學校址(燕園)。燕園區域在明清兩代是著名的皇家園林,建筑群采用了中國古典宮殿的式樣,湖光塔影,古木蔥郁。北大遷來后保持了古典園林基礎,適當改造,伴隨學校的建設發展,校園規模不斷擴增,燕園成為北大的主校區。 燕京大學建于1919年,由美國教會與晚清所創辦的三所教會學校即北京匯文大學、華北協和女子大學及通州協和大學合并而成。燕京大學**任校長是在中國出生的美國人司徒雷登,原校址設在北京城東南角盔甲廠一帶,女校在燈市口佟府夾道。1921年燕京大學在北京西郊購買了前清親王賜園,聘請美國建筑設計師亨利·墨菲進行總體規劃和建筑設計,開始建設新校園。1926年秋燕京大學遷入新址,校園統稱為燕園。從1921年開始,燕京大學以淑春園遺址為中心修建新校舍,此后燕京大學陸續購得勺園、蔚秀園、農園、鳴鶴園,購買了燕南園、燕東園地塊用于建筑教工住宅,并租用了朗潤園。北大遷到燕園后,購買了朗潤園及承澤園、鏡春園,其中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勺園是燕園舊址上興建*早的園林,燕園的歷史與這些園林的興衰息息相關,數百年來,雖滄海桑田已非原貌,但神韻依然。修建后的燕園東西軸線明確,建筑布局對稱嚴謹,既有北方園林的氣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麗,山環水抱,堤島穿插,林木蔥蘢,風景宜人。“主軸線從西校門開始,一直向東穿過早期教學中心的廣場和校園主樓(辦公樓),然后越過一帶丘陵,又掠過一片湖水,而且正好是經過湖中的小島直達東岸。在這條主軸線上,中間的一帶丘陵,劃分了前方布局嚴整的教學區與后方環湖的風景區,它的作用十分重要。其次在湖心小島和湖的東南岸邊,又分別建起了島亭和水塔,更突出了點景的作用。在這條東西主軸線之外,又設計了一條南北向的次軸線,并在這條軸線上,布置了男女學生宿舍。男生宿舍在北,女生宿舍在南,中間隔以丘陵和湖泊,布局和諧自然。整個燕園核心部分的總體規劃大體如此。 燕園建筑代表著中國近代大學建筑藝術的*高成就,整體建筑風格與環境完美結合,旖旎的風光、秀美的景色使它聞名遐邇,讓人流連忘返。西遷前的北京大學校舍分散在北京城的不同地方。老北京人常提到的“北大一院”“北大二院”“北大三院”等,其實都是老北大留下的痕跡。1898年京師大學堂創辦,以和嘉公主府舊邸為臨時校舍,校舍主體位于景山東街馬神廟一帶,這個校區也稱“北大二院”,校舍既有王府式的院落,也有平房、洋樓,“亢慕義齋”便設在馬神廟校區西齋的排房中。1916年,北京大學借款興建校舍,紅樓開工建設并于1918年8月落成,建筑主體用赭紅色的磚砌成,青磚窗套,醒目別致,逐漸成為北京大學的核心校區,俗稱“北大一院”。紅樓后來成為中國現代史上的標記,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北大三院”是指北河沿校區,原為1903年京師大學堂譯學館所在地。1913年譯學館停辦后,北大法科遷入。1919年5月3日,五四運動的前夜,就是在北大三院法科大禮堂召開了決定第二天去天安門游行的重要會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北京大學的文、理、法、農、工、醫六個學院的教學樓、宿舍、附屬醫院、藥廠、農場等建筑,分布在北京12個城區的四十余處。農學院、工學院、醫學院在京西的羅道莊及西城的恭王府、西什庫等處。沙灘地區集中了文、理、法三院。因院系調整而得以西遷燕園,對北大來說是一件喜事。1951年年底,校黨委會已經在醞釀討論遷校問題。1952年8月3日,校黨委召開支部委員以上干部會,由黨委書記張群玉部署暑期工作,其中一項便是9月份搬家(從城內沙灘搬到城外原燕京大學校址)。9月16日遷校工作正式開始,北大的數、理、化、俄語、東語、西語6個系的圖書儀器設備自城內遷至城外原燕京大學校址的工作陸續完成。原燕京大學的主要建筑集中在未名湖周圍,建筑面積約8萬平方米,校舍遠遠不夠北京大學使用。為了辦好北京大學,人民政府在百廢待興的情況下,在原燕大周邊,撥款新建了教學樓、宿舍、食堂、托兒所等建筑,校區占地面積擴大了一倍多。隨著學校不斷發展,北大的師生逐年增多,校舍需求量越來越大,校園建設從未停止,到1959年年底,北京大學校園的建筑面積約30萬平方米,是原燕大的近4倍。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現代化的教學大樓紛紛拔地而起,學校在規劃建設中注重將燕園特有的歷史內涵、自然生態、建筑風格融入到現代空間中,使燕園深厚的文化底蘊綿延傳承。2001年,“未名湖燕園建筑”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燕園是歷經數百年的園林,與北大的文化傳統文脈貫通、呼應契合。“燕園”逐漸成為北京大學的代名詞,“一塔湖圖”也成為北大新的象征。博雅塔位于未名湖東南小丘之上,是燕京大學為了解決生活用水挖掘的水井,外形仿照通州燃燈古塔,內有螺旋梯直達塔頂。塔共13級,塔身倒映在碧波之中,構成燕園著名景觀“湖光塔影”。因為此塔是由當時燕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捐資興建,所以命名“博雅塔”;未名湖相傳是燕京大學教授錢穆將其命名為“未名湖”而得名,是校園內*大的人工湖,在清朝屬于淑春園的一部分。未名湖畔崗巒起伏、花木繁茂,周邊散落著翻尾石魚、乾隆詩碑、花神廟等文物;西校門莊嚴典雅,朱漆宮門建筑,大門上方懸掛著毛澤東主席題寫的“北京大學”四字匾額,威風凜凜的石獅坐鎮兩側,與匾額相映成輝;辦公樓坐東朝西,灰頂紅柱,斗拱彩畫,古樸高雅……燕園具有保護價值的建筑近百座,有石碑、石雕及石構件等文物42件。燕園的山水建筑見證了歷史,也守護了北大的文化傳統。
初心與追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北大印記 作者簡介
郝平,1959年9月生,山東青島人,198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8月參加工作,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 龔旗煌,1964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兼任研究生院院長 ,北京市科協副主席。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