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小學大觀念教學:設計與實施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134457
- 條形碼:9787519134457 ; 978-7-5191-344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小學大觀念教學:設計與實施 本書特色
課標組核心專家領銜,解讀大觀念教學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完整單元設計 系列工具,手把手教老師把大觀念教學設計出來 5個單學科 1個跨學科 1個超學科實踐課例,完整呈現大觀念教學的真實模樣
小學大觀念教學:設計與實施 內容簡介
大觀念教學是本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行著重強調的教改方向。本書以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為依據,汲取國際上指向核心素養的課程創生與教學設計優選理念和模式,選取實驗學校,經過數年的實踐探索,對小學各學科進行大觀念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案例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本書既提供課程創生與教學設計理論框架,又提供各學科的單元設計樣例,還提供大觀念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法,對廣大小學教師理解并開展大觀念教學提供方向指引和操作指南。
小學大觀念教學:設計與實施 目錄
**章 小學大觀念課程與教學: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
第二章 小學大觀念教學設計路徑與框架
第三章 語文 真實世界與文學世界的對話——跨文體組元導向大觀念理解
第四章 數學 在探究中經歷知識的誕生——從面積度量到萬物的尺度
第五章 英語 從“學習英語”到“用英語學習”——飲食背后的多元文化理解力
第六章 科學 真實情境催生社會責任意識——從長江禁漁令說起
第七章 體育 用“運動思維”實現自我探索——從技能走向理解
第八章 跨學科 像藝術家一樣感知和創造——“看得見”的節奏
第九章 超學科 個人身份與文化認同——聽,服飾在說話
附 錄
參考文獻
小學大觀念教學:設計與實施 節選
大觀念教學是“新三維”目標合一的教學,對人的培養是課程的核心。 我們在研究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及國內外相關的核心素養培養體系之后,依據“三有”(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育人目標,提煉出具體的八大培養目標,并把這八大培養目標轉化為做事的能力和品格(即三大探究能力)。在做事的過程中,學習者在任務情境中經歷知識的誕生和遷移,把知識轉化為概念性理解。我們提出并使用八大超學科概念來統整學科概念和知識,提出六大超學科主題來統整任務情境,并根據學科核心素養生成各科評估標準,對任務以及概念性理解進行評估;在課堂的組織形式上,我們采用國際上較為流行的探究六循環來組織學習活動,建構概念性理解。 通過對大觀念教學持續的理論學習、教學研討、實踐總結和反思迭代,我們提煉出大觀念教學設計的五大核心要素: ??基于核心素養生成的一套評估標準——八大培養目標 ??支持教學中真實情境的創設——六大超學科主題 ??支持學科理解和跨學科遷移的概念體系——學科概念與超學科概念 ??支持學科實踐的學習方法——三大探究能力 ??支持概念探究的課程模型——探究六循環 下面我們將從大觀念、大任務和學習實踐三個方面來進一步闡述五要素及其相互的關系。 1.大觀念 大觀念來自專家對真實世界所蘊藏的規律的發現,是對基本問題的回應,是學科或超越學科反映的重要思想觀點。大觀念教學,即讓學習者親歷專家“發現或發明”之路,運用概念思維展開對真實情境中的復雜問題的探究。 大觀念教學通過概念來使學習內容結構化,用超學科概念統整學科概念,讓單元中的關鍵知識和技能相互關聯,形成結構化的思想或觀念。超學科概念、學科概念起到了聚焦教學重難點、統整知識的作用。同時,大觀念教學以代表人類經驗的六大超學科主題為探究情境,讓教學情境兼具生活與學習的意義。這六大主題將與超學科概念一起被不同學科,從不同的學科視角,在每一個年級段進行均衡的、持續的探究。每一個單元我們將聚焦其中一個主題創設大觀念探究的情境。 2.大任務 大任務是大觀念的表現,是具體的、可見的學習結果,如:制作或開發一個產品,創作一件作品,用口頭或書面報告的形式解釋一個現象,提交一份解決問題的方案,等等。大任務的完成通過概念引導題來驅動,學生理解的形成也通過概念引導題來梳理;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在成果的交流和展示中,學生表現出對大觀念的理解。大任務同大觀念一樣誕生于超學科主題鋪設的探究情境,同時,由于大任務來自于真實的生活情境,其成果也體現了知識服務于社會的力量。 大任務既是過程,也是成果,對應的成果評估,應基于本學科的育人目標——學科核心素養來建立。但是,每個學科的每個學段都有數條甚至十數條學業質量水平細則,需要概念來梳理。我們基于任務情境,從知識技能的掌握、概念的遷移、任務的完成過程、成果的展示交流和學習者的反思等維度,用概念化的表述來統整內容細則,生成每個學科的一套表現性任務評估標準。教師可以根據具體任務,摘引相關維度和細則用于本單元的總結性評估、形成性評估和元認知(反思性)評估,避免成功標準制訂的隨意性。同時,評估標準也有利于教師統籌規劃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習,以保證每個學年每個維度的每一條細則都被評估到。 3.學習實踐 學習實踐,即完成大任務、建構大觀念的過程,是在評估標準引領下目標明確、設計嚴謹的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的目標是明確的。學習者被概念性思維引領,以達成概念性理解為目標,以三大探究能力為工具,在任務情境中,從事專業或準專業的思考、研究和學術交流,在同伴協作和完成計劃的過程中培養社交和情感技能。這三大探究能力超越了學科的界限,指向了對學習者終身有益的能力與品格的培養。但是,當具體化到對學科探究活動進行描述時,它又具備了學科思維的特征,成為指引學科探究活動的路徑。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大觀念理解的建構不是單線條的知識、技能的疊加累積,探究活動是在探索概念與概念之間關系的關聯層面展開,一個個活動遵循由簡單到復雜、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原則來建構理解。為此,在眾多的課堂探究模式中,我們選擇國際上廣泛采用的凱西·默多克(Kath Murdoch)的探究六循環來組織學習。
小學大觀念教學:設計與實施 作者簡介
張華,教授,博士生導師,杭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指導組成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執行委員,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綜合實踐分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課程研究促進協會榮譽主席,課程創生研究會會長。 任燕,杭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校外碩士生導師,課程創生研究會下屬研究院學術總監,有豐富的國內和國際課程執教經驗,精通K12全學段素養本位的融合課程設計和開發。 廖偉,重慶市巴蜀常春藤學校博物館式小學校長,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校外碩士生導師。全國小學優秀校長,“國培計劃”專家庫成員,渝中名師,重慶市信息技術骨干教師,重慶市教師教育專家庫成員。國家重點課題“教育信息化促進課程改革的創新研究”專家組成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