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好奇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6579
- 條形碼:9787100216579 ; 978-7-100-21657-9
- 裝幀:6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好奇心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這是一本熱情洋溢、充滿活力與機敏的書。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就像書籍中的流浪者,他以如此有趣的方式書寫“好奇心”,巧妙地選擇了“**個現代人”但丁作為引路人,在《神曲》與現當代文學作品之間跳來跳去,讓讀者的這趟“好奇心之旅”既如一趟古典文化之旅,又如一趟西方文明之旅。
好奇心 內容簡介
在《好奇心》中,曼古埃爾選擇跳入的“兔子洞”是但丁的《神曲》。曼古埃爾將《神曲》描述為一本“浩瀚無垠”之書,他將自己比作跟隨維吉爾的但丁,穿行在遼闊的幽靈世界,與超凡的向導相遇,蒙田、休謨、尤利西斯、蘇格拉底、阿奎那、莎士比亞、普魯斯特、尤利西斯、卡羅爾。延續自傳式的散文寫作風格,借那些靈性而深邃的對話,曼古埃爾回憶了從童年、青年、中年到暮年一次次“凡語再不能交代”的時刻,從心所欲地回應著關于人性、正義、自由、平等、自我等的“Que sais-je?”(我知道什么?)。在這趟神奇之旅中,如果說“閱讀”是如呼吸一般的基本功能,那么,“好奇心”就是維持呼吸運作的基本器官。
好奇心 目錄
導言
**章 什么是好奇心?
第二章 我們想知道什么?
第三章 我們怎樣推理?
第四章 我們怎么能夠“看到”我們思考的東西?
第五章 我們怎么提問?
第六章 語言是什么?
第七章 我是誰?
第八章 我們在這兒做什么?
第九章 我們應該在哪兒?
第十章 我們之間的差別是什么?
第十一章 動物是什么?
第十二章 我們行為的后果是什么?
第十三章 我們能夠擁有什么?
第十四章 我們如何給出事物的秩序?
第十五章 然后呢?
第十六章 事情為什么是這樣子?
第十七章 什么才是真的?
注釋
致謝
索引
譯后記
好奇心 節選
“好奇心”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在 1611 年戈瓦魯比亞斯(Covarrubias)a 編纂的西班牙語詞源學字典中,curioso 這個西班牙詞語(這個詞在意大利語中也是一樣)的定義是指,一個人特別小心而且孜孜不倦地對待某事,偉大的西班牙詞典編纂者戈瓦魯比亞斯解釋了curioso這個詞的派生詞curiosidad(意大利語中是curiosità),這個詞的意思是“好奇的人總是問:‘為什么這樣以及為什么那樣?’”的結果。羅歇·夏提爾(Roger Chartier)已經注意到,戈瓦魯比亞斯并不滿足于這些定義,在1611年和 1612 年間寫作的增補稿(并且未曾發表)中,戈瓦魯比亞斯補充說,curioso這個詞有“兩個層面的意義: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積極層面上的意義,是因為好奇的人對待事物總是采取積極努力孜孜不倦的方式;而消極層面上的意義,因為這個人所孜孜不倦地努力且謹慎地審視的事物,卻恰恰是一些*為隱蔽、*為深藏不露,而且無關緊要的事物”。這正應和了我們接下來要引用的一段拉丁語,這段拉丁語來自《傳道書》中*隱蔽的部分:“故此,我見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因為這是他的分。他身后的事誰能使他回來得見呢?”(3:21—22)根據這段話,夏提爾認為戈瓦魯比亞斯對好奇心的定義,也就是認為好奇心是一種要去了解被禁止的事物的隱秘渴望,這個定義實際上很容易受到圣經和教父們的譴責。好奇心這種模糊的本性,但丁當然知道。 在流放期間,但丁完成了幾乎所有(如果不是全部)《神曲》的寫作,他把這場流放解釋成一場詩意的朝圣,我們可以把這種描述看作是但丁不得不在塵世間羈旅朝圣的一種充滿希望的心理折射。正是戈瓦魯比亞斯意義上的好奇心,驅使但丁去“孜孜不倦地”探尋事物,探尋超越語詞之上的那些“*隱蔽和*深藏不露的”事物的知識。在與他那些超凡脫俗的向導(貝緹麗彩、維吉爾、圣貝爾納)的對話中,以及在與那些受到詛咒或福澤的靈魂的相遇中,但丁讓自己的好奇心來引領他,引領他走向“凡語再不能交代”的目標。語言是他的好奇心的工具——甚至正如但丁告訴我們的,他*迫切想要追問的問題,其答案是無法用人類的口舌來回答(“凡語再不能交代”)的—而他的語言同樣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工具。在我們閱讀《神曲》時,但丁可以作為我們的“助產士”,這是蘇格拉底曾經給尋求知識的人們下的定義。《神曲》讓我們將問題提了出來。
好奇心 作者簡介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Alberto Manguel,1948-)是阿根廷裔加拿大籍作家,也是編輯、翻譯家、評論家和教育家,曾任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出生于布宜諾斯艾利斯,在特拉維夫度過童年。十幾歲時回到阿根廷,為已盲的博爾赫斯擔任朗讀書童。后前往歐洲,在法國、英國、意大利等地生活和工作,在1980年代移居多倫多并成為加拿大公民。著有《閱讀史》(1996年)、《深夜里的圖書館》(2007年)等。曾獲古騰堡獎、布克國際文學獎等獎項。 毛竹,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博士,魯汶大學訪問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后,現就職于《世界哲學》編輯部。著有《向京·作品集(別冊)》等,譯有《神學與科學的想象:從中世紀到17世紀》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