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鄉村文化振興:城鄉融合與內生發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82102
- 條形碼:9787100182102 ; 978-7-100-18210-2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村文化振興:城鄉融合與內生發展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專業研究機構,宣傳、1. 本書基于地域空間視角,對城鄉文化融合發展下的鄉村文化振興展開系統研究,深入探討城鄉公共文化多元化主體與多樣化載體的地方性、層級性與區域性等重要問題。全書共分為上、下兩篇,分別聚焦載體形態和主體構成問題。 2. 本書有大量案例分析和數據,以實證的角度、統計學的方法,對于上海、成都、武漢等幾個有代表性的城市進行案例分析,探索城鄉融合和鄉村文化內容發展的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有意義的政策建議。 3. 本書從載體和主體兩個方面入手分析,邏輯清晰,思路明確,破解了復雜的理論和實踐難題,對于鄉村文化振興具有實務工作上的突破性意義和重要理論價值。
鄉村文化振興:城鄉融合與內生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地域空間視角,對城鄉文化融合發展下的鄉村文化振興展開系統研究,深入探討城鄉公共文化多元化主體與多樣化載體的地方性、層級性與區域性等重要問題。全書共分為上、下兩篇,分別聚焦載體形態和主體構成問題。本書把握“城鄉融合”和“內容發展”兩大關鍵,將地域空間維度引入公共文化服務研究,把政府、社會、公眾等的復雜關聯回歸到具體場域和空間過程加以分析,破解了長期困擾學界的諸多理論與實踐難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新發現,極大地豐富拓展了相關理論譜系,為政策制定和實務工作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據與參考。
鄉村文化振興:城鄉融合與內生發展 目錄
**章 緒論
一、鄉村文化:一個跨世紀的難題
二、公共文化:鄉村文化振興的基礎
三、地域空間: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
四、核心議題:城鄉融合與內生發展
五、研究框架與研究方法及資料來源
第二章 鄉村文化發展的中國探索:文獻調研
一、公共文化服務:概念與構成
二、鄉村文化發展:意義與問題
三、鄉村文化發展:路徑與經驗
四、公共文化服務空間機制的相關研究
五、公共文化服務效率研究
上篇 鄉村文化振興的載體形態及其優化
第三章 公共圖書館的城鄉聯動難題及其雙重調適
一、城鄉一體化的演進及其深層難題
二、布局優化與體制優化的雙重調適
三、結語
第四章 公共文化館的地域根植性及其重塑提升
一、公共文化館地域根植性的歷史淵源及其建構
二、地域根植性面臨的新挑戰及其兩輪曲折探索
三、地域根植性的再建構及基層重塑的雙重邏輯
四、公共文化館層級設置及要素配置的區域檢視
第五章 公共博物館的城鄉空間特質及其治理創新
一、公共博物館布局均衡性的多視角分析
二、公共博物館城鄉發展分異的形成過程
三、國際發展轉向與鄉村博物館功能再審視
四、城鄉協同的博物館布局優化及治理創新
第六章 公共文化設施的城鄉綜合布局:案例城市分析
一、上海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綜合布局分析
二、武漢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綜合布局分析
三、成都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綜合布局分析
第七章 大中城市新建設施布局:趨向及問題
一、新建公共文化設施的空間布局趨向
二、文化設施與城市功能的空間融合
三、新建公共文化設施布局的問題及應對
第八章 基于空間區位與地域資源的服務載體創新
一、城鄉接合部的公共文化服務載體創新
二、“鄉村末梢”的公共文化服務載體創新
三、基于地域資源的公共文化服務載體創新
……
下篇 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構成及其共治
參考文獻
鄉村文化振興:城鄉融合與內生發展 節選
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的國家戰略, 2050年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將全面實現,國家明確提出了“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首次明確提出“鄉村文化振興”,標志著“鄉村文化振興”提上國家的議事日程。 2021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進一步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從鄉村文化遺產遺跡保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實際上,如今提出“鄉村文化振興”不僅是近百年來鄉村文化的新發展與再出發,更是充分把握文化這一關乎鄉村振興戰略成效乃至成敗的關鍵,故而必須直面長期以來困擾鄉村文化發展的瓶頸問題,發掘鄉村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 一、 鄉村文化 :一個跨世紀的難題 回望近代中國的發展,廣大農村地區的衰落與薄弱一直是倍受關注的重大問題。早在清末,劉師培已經發現當時城市化對農村的嚴重影響及其后果。 a辛亥革命后不久,對城鄉落差的嚴峻狀況已有尖銳批評 :“今日都市之腐敗,乃為世界之未有;農村之衰頹,亦為世界之未有。” b就在所謂的民國“黃金十年”期間( 1927—1937年),當時已有識之士更明確地指出農村文化的凋敝。 c這主要在于,“畸形發展的文明,即城市文明的進步,而農村文明因其相差之距離的懸殊,其結果致物質的建設、精神的建設,一切集中城市,農村日漸荒蕪” 。就在“黃金十年”的末期, 1937年梁漱溟曾感嘆,“中國近百年史,也可以說是一部鄉村破壞史”,中國“跟著近代都市文明的路學西洋而破壞了中國鄉村”。 至于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載體,則過度集聚于大都市,“文化之創造亦不一定是在都市”,“圖書館、博物館在其他城市間亦可促進改良,而不一定需要集中在都市形成一個中央集權的方式”。十月革命后,李大釗(1919年)呼吁“青年呵!速向農村去吧!”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關于城鄉聯動發展的歷史先聲。當時,已有不少人已經認識到鄉村的重要性,以梁漱溟、晏陽初、盧作孚等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和實業家主導發起了鄉村建設實踐,比以往鄉紳主導的更加注重文化和教育,但卻陷入“自己運動、鄉村不動”的怪圈。 g民國政府為發展農村文化所做的嘗試收效甚微,歷史的重任留給了年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鄉村文化振興:城鄉融合與內生發展 作者簡介
林拓,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院城市與區域經濟系、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共中央編譯局中國現實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行政學院領導考評研究中心特聘專家。上海曙光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主要著作有《中國行政區劃改革再出發》《無聲的民主:企業民主與國家治理》《打造“一帶一路”前行航標:新時代我國海外園區研究》等,主持“新型城鎮化下我國行政區劃優化設置及其評估研究”等項目并順利結題。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