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民國教育管理學文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01901
- 條形碼:9787572001901 ; 978-7-5720-0190-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民國教育管理學文選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教育管理及相關專業的學生、教育管理領域的研究者、各個層面的教育管理實踐者展現了民國時期從事教育管理學研究的一些代表性人物; 反映了民國時期教育管理學研究重點關注的問題; 彰顯了民國時期在教育管理理念和原則方面的追求; 呈現了民國時期教育管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規范水平。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包括港澳臺地區在內,尚未發現反映民國時期教育管理學研究總體狀況的文選類成果面世,本書無疑在學科建設中起到了補白的作用。本書的出版,至少可從四個方面增進我們對民國教育管理學研究的認識:一是展現了民國時期從事教育管理學研究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二是反映了民國時期教育管理學研究重點關注的問題;三是彰顯了民國時期在教育管理理念和原則方面的追求;四是呈現了民國時期教育管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規范水平。教育管理及相關專業的學生可以將它作為學習用書,教育管理領域的研究者可以將它作為備查資料,各個層面的教育管理實踐者可以將它作為思考與行動的參考資源。
民國教育管理學文選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團隊用了十多年時間,在廣泛瀏覽、精心篩選民國時期主要的教育類雜志、教育管理學教材和專著及相關教育著作的基礎上,以全文選編或節錄形式匯集而成的一部學術著作。全書共選文100多篇,計132萬余字,以研究主題為依據,分為“教育管理的涵義、理念與背景”“教育政策法規與學校制度”“教育行政體制與組織機構”“教育經費、教育視導與教育調查”“教育局長、行政人員與校長”“教師與學生管理”“學校組織與管理”和“教育管理學科與研究”八個主題,比較完整地呈現出民國教育管理學研究的基本面貌。
民國教育管理學文選 目錄
上 卷
壹 教育管理的涵義、理念與背景>1
本輯提要>2
教育行政的特質(馬宗榮/1929) >4
教育行政的意義(夏承楓/1932) >11
教育行政之內容與范圍及與其他普通行政之關系 (楊鴻烈/1939) >20
德謨克拉西教育之實施法(隱青/1919) >34
地方教育行政為一種專門事業(陶行知/1921) >39
國家主義下之教育行政(余家菊/1925) >44
教育行政效率(邰爽秋/1929) >59
小學校的*低限度行政標準(熊翥高/1935) >73
教育行政的背景及其趨勢(羅廷光/1942) >100
貳 教育政策法規與學校制度>109
本輯提要>110
對于新教育之意見(蔡元培/1912) >114
教育方針討論(韋愨/1928) >120
現今國民教育之重要問題(郭秉文/1916) >128
實施義務教育之商榷(黃敬思/1931) >145
中學教育法令之我見(馬鴻述/1936) >156
論我國憲法上關于教育應有之規定(常道直/1940) >174
中國教育政策的檢討(袁昂/1948) >184
新學制之批評(陸費逵/1913) >196
對于新學制的感想(胡適/1922) >199
關于新學制一個緊急的問題(廖世承/1922) >203
中國學校制度之改革(舒新城/1928) >210
學制上的根本原則(邱椿/1933) >218
教育改制析論(方東澄/1938) >225
私立學校在國家教育制度中的地位(吳哲夫/1924) >239
私塾與地方教育(夏雨農/1932) >253
叁 教育行政體制與組織機構>273
本輯提要>274
學校由中央管轄與地方管轄之劃分(沈步洲/1912) >279
教育獨立議(蔡元培/1922) >286
大學區制衡議(沈佩弦/1928) >289
改造中國教育行政系統之原理(姜琦 邱椿/1927) >294
建設中國新教育行政制度的討論(莊澤宣/1929) >304
計劃教育及其統制機構的合理化(李清悚/1938) >309
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論及其實施(李建勛/1930) >315
地方教育行政理想組織(夏承楓/1933) >329
中國地方教育行政中之學區行政問題(沈子善/1937) >339
如何改進省教育行政以配合民主化學術化之需要 (袁伯樵/1947) >346
地方教育行政的新動向(趙遠柔/1948) >354
教育行政芻言(蔣維喬/1917) >361
教育行政機關進化之跡及建議(程湘帆/1930) >364
中國教育部工作之研究(周鳳錦/1932) >373
直隸省教育行政組織之改革(李建勛/1926) >398
縣教育局行政組織的困難(馬鴻述/1934) >409
論縣教育局之恢復設置
———兼談地方教育行政的改革(上官和生/1948) >425
教育行政機構改善論(常道直/1939) >434
國民教育行政問題(劉百川/1948) >445
肆 教育經費、教育視導與教育調查>455
本輯提要>456
中國教育經費問題(程其保/1924) >462
教育經費根本問題(邰爽秋/1929) >470
江浙兩省各縣地方教育經費的調查和比較(杜佐周 楊思杰/1934) >490
由免費公費問題想到我們的教育制度(古楳/1937) >550
戰后中國教育經費問題(陳友松/1947—1948) >563
我國中等教育經費問題(熊子容/1948) >587
現行視學制度改革芻議(汪懋祖/1921) >614
學校視察與教育政策(郝耀東/1924) >620
省視學與地方教育(黃德正/1926) >635
教學指導之性質及需要(程湘帆/1926) >640
從地方教育行政的困難說到輔導制度(莊澤宣/1937) >654
戰后中國教育視導(孫邦正/1947) >660
教育調查之必要(王克仁/1921) >672
教育調查述要(邰爽秋/1929) >682
成都市學校調查后一個簡短的報告(楊效春/1930) >697
地方學校校舍之調查與報告(邰爽秋/1932) >729
下 卷
伍 教育局長、行政人員與校長>779
本輯提要>780
縣教育局長應有之資格應操之職權與應享之待遇(盛朗西/1924) >784
教育局長之職權(楊亮功/1932) >799
怎樣做教育局長(趙遠柔/1948) >806
教育行政人員專業訓練方法之商榷(邰爽秋/1930) >820
教育行政人員的專業道德(李季開/1948) >828
學校校長之事權與資格(程湘帆/1927) >838
小學校長與教學指導(俞子夷/1927) >847
我國中學校長制度之探討(蕭承慎/1934) >852
一個理想的中學校長(黃玉樹/1935) >887
怎樣做中學校長(林礪儒/1942) >904
陸 教師與學生管理>917
本輯提要>918
教師專任問題(經亨頤/1922) >924
教育專業問題之研究(甘豫源/1926) >928
教師分等制——教育行政問題之一(常道直/1926) >953
中學師資訓練問題之研究(鄭西谷/1936) >975
教師組織及其活動意見調查報告(梁兆康/1944) >995
學校管理法(郭秉文/1916) >1029
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陶行知/1919) >1039
民國十一年度學校風潮之具體的研究(常道直/1923) >1047
上海小學生退學原因之研究(沈銳/1929) >1066
小學訓育制度的研究(徐蘊暉/1928) >1079
中等學校導師制的實施及其問題(環惜吾/1938) >1089
我國中學男女同學問題之探討(鄭慧卿/1937) >1104
柒 學校組織與管理 >1129
本輯提要>1130
論學校管理當注意之點(陳耀/1916) >1137
中等學校行政組織系統之研究(趙冕/1925) >1141
關于中學行政組織的幾個原則(趙廷為/1926) >1151
學校人員數目問題的研究(王克仁/1926) >1155
班級編制的補救法(杜佐周/1930) >1168
小學行政組織之新趨勢(王秀南/1931) >1176
學校考試之害及補救之法(邢定云/1914) >1185
余所抱教務行政之信條(鄭宗海/1921) >1195
學校衛生行政問題(盛朗西/1923) >1200
學校園之設計與其批評(孫伯才/1928) >1241
校舍建筑問題之理論與實際(李清悚/1930) >1254
學校的經濟和支配(王素意/1933) >1283
學校行政的原則(方惇頤/1948) >1292
捌 教育管理學科與研究 >1297
本輯提要>1298
師范學校教育行政一科之沿革(李建勛 韓遂愚/1946) >1300
教育行政教科書之批評(李建勛 韓遂愚/1946) >1308
教育行政研究的進步(羅廷光/1942) >1334
美國教育行政研究及其進展(王欲為/1948) >1344
我國教育政策研究引端——我怎樣研究“三民主義教育政策”(王寶祥/1948) >1357
怎樣研究教育行政(王秀南/1949) >1367
編后記>1373
民國教育管理學文選 節選
對于新學制的感想 胡 適 我對于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議的學制系統草案,大致都很滿意。陶知行先生要我把我個人對于這個草案的意見寫出來。我覺得這個問題很重要,這個討論的時期尤其重要,故我不敢推辭,就把我的幾個感想——或是贊同,或是疑問——都寫了出來,請國內教育家指教。 一、關于初等教育的一段 新學制改小學七年制為六年制,廢去國民學校與高等小學的名稱,統稱為小學校,但得分為二期:**期四年,第二期二年。這個改革把小學的年限縮短了一年。我想這一層有幾層好處:**,省出一年來,加在中等教育上去,使六年的中學制容易實行。第二,當此義務教育未能實行的時候——后三年的實行更不知在何年!——縮短一年便可以減輕學生家屬一年的負擔。第三,有人疑心年限的縮短便是程度的降低。這是錯的。小學改用語體文以后,時間應該可以大縮短,而程度可以必不降低。但這個責任,課程與教科書也應該分擔一部分。若把舊日古文體的教科書翻成了白話,就算完了事,那是決不行的。小學里用白話教授,教學的困難可以減去不少,教學的效率應該可以增加。若仍舊一課只能教“一只左手,一只右手”,那就是大笑話了。 新學制關于初等教育,還有一個大長處。總說明第四條云:“教育以兒童為中心,學制系統宜顧及其個性及智能,故于高等及中等教育之編課,采用選科制;于初等教育之升級,采用彈性制。” 又第五條云:“圖之左行年齡,以示入學及升級之標準。但實施時,仍以其智力與成績或他種關系分別入學或升級。” 這個彈性制是現在很需要的。現在的死板板的小學對于天才兒童實在不公道,對于受過很好的家庭教育的兒童也不公道。我記得十七年前,我在上海梅溪學堂的時候,曾在十二日之中升了四級。后來在澄衷學校,一年之后,也升了兩級。我在上海住了五年多,換了四個學校,都不等到畢業就跑了。那時學制還沒有正式實行,故學校里的升級與轉學都極自由,都是彈性的。現在我回想起那個時代,覺得我在那五年之中不曾受轉學的損失,也不曾受編級的壓抑。我很盼望這個彈性主義將來能實行;我很盼望辦小學的人能隨時留心兒童才能的個性區別,使天才不致受年級的制限與埋沒。當此七年小學制未廢止的時候,我知道有許多兒童可以不須七年的;將來六年制實行之后,也許有一些兒童還可以縮短修業年限的。當縮短而不縮短,不但耽誤了天才的發展, 還可以減少求學的興趣,養成怠學的不良結果。 二、關于中等教育的一段 新學制把中學的修業期限 由四年改為六年,分作兩級:前一級為初級中學,或三年,或四年,或二年;后一級為高級中學,或三年,或二年,或四年。中學改為六年,是很好的。但我有幾點疑問。現在的中學,可算是失敗了。但失敗的原因并不全在四年時間之短,乃在中學教員之缺乏與教授之不得法。年限的加長并不能救現在中學的弊病。用現在辦中學的人,不變現在的教授法,即使六年的工夫全用來教現制中學四年的課程,也是不會有進步的。何況新制的六年中學,除了做完現制四年的中學課程之外,還要做完大學預科和高專預科的課程呢?現在單辦中學,人才還不夠用;將來辦這些兼大學預科的中學,又從哪里得人才呢?這幾點都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大學及各種高等專門學校皆不設預科,這固是我極贊成的。我常說,民國元年[1912]的學制把各省的高等學堂都廢去了,規定“大學預科須附設于大學,不得獨立”,那是民國開國的一件大不幸的事。因為(1)各省設立大學的一點小基礎,從此都掃去了;(2)各省從此沒有一個*高學府了,本省的高等人才就不能在本省做學術上的事業了;(3)大學太少了,預科又必須附在大學,故各省中學畢業生,為求一個大學預科的教育,必須走幾千里路去投考那不可必得的機會,豈不是太不近情理嗎?試想四川、云南、貴州的中學畢業生必須跑到北京、南京,方才有一個投考預科的機會。這兩年的預科教育,值得這么大的犧牲嗎? 新學制主張廢止預科,使各省的高級中學都可以做大學預科和高專預科的課程。這就等于添設無數大學高專的預科了。這是極好的意思。但是有一個大疑問。現在國立大學(北京、山西等)的預科成績實在不能滿人意。我們自己承認北京大學的預科辦得實在不好。但是北京請教員自然比他處容易多了;國立各大學對于預科教員的待遇,自然比將來高級中學教員的待遇要高得多了。北京的預科辦不好,將來的高級中學分做現在預科的職務能更滿意嗎?這不是很可注意的一個疑問嗎? 綜合以上各點,我們對于新制六年中學的辦法,不能不提出幾條輔助的條件: **,高級中學之設立必須十分審慎。經費、設備、人才、教員資格、課程等項,必須有嚴格的規定。 第二,高級中學教員之待遇,須與現在大學預科教員的待遇略相等。 三、余 論 有許多別的問題,我不能討論了。我現在且下兩三個普通的觀察。 (1)新學制的特別長處在于它的彈性。它的總標準的第三第五兩條是:“發展青年個性,使得選擇自由”;“多留各地方伸縮余力”。這就是彈性。學校的種類加多了,中等學校的種類更加多了,使各地方可以按照各地方的需要與能力,興辦相當的學校。職業教育多至六種以上,年限有一年至六年的不同,內容有完全職業的與由普通而漸趨向職業的兩大類。中學修業年限也有四 二、三三、二四的不同。大學也有四年、五年、六年的不同。這還是新制哩。若加上現制未能即改的種種學校,那就真成了一個“五花八門”的學制系統了! 但這個“五花八門性”正是補救現在這種形式上統一制的相當藥劑。中國這樣廣大的區域,這樣種種不同的地方情形,這樣種種不同的生活狀況,只有五花八門的彈性制是*適用的。 (2)學制系統的改革究竟還是紙上的改革;他的用處至多不過是一種制度上的解放。我們現在需要的是進一步研究這個學制的內容。內容的研究并不是規定詳細的課程表,乃是規定每種學校的*低限度的標準。這件事決不是教育部的幾個參事司長能辦到的。我很盼望國內的教育家應該早日作細密的研究,把研究的結果發表出來,引起公開的討論。(3)前日聽見孟祿博士說,他對于學制改革,主張“一種新制非到辦理有成效時,不得代替同種的舊制學校”。這是一個極重要的忠告。我們決不可隨便把舊制學校的招牌改了就算行新制了。這種“換湯不換藥”的法子是行不得的。我以為新制的大部分(中學一段尤其如此)應該從試驗學校辦起。舊制之下的學校暫時不去改動;舊制學校非確有*高成效為專家公認的,不得改為新制。等到試驗學校的成效已證明了,然后設法推行這個新制。
民國教育管理學文選 作者簡介
王玨,教育學博士,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南通大學教育領導與管理研究所所長,兼任江蘇省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專業委員會理事,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主要從事教師教育、教育領導、近代教育史研究。著有《中國近代教育管理學科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等。先后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多項。曾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成果獲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