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進步知識分子的死與生 兩次大戰間的維也納新哲學與石里克的遇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9000
- 條形碼:9787542679000 ; 978-7-5426-7900-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進步知識分子的死與生 兩次大戰間的維也納新哲學與石里克的遇害 本書特色
歐陸新文化運動的“昨日世界”前衛學人的“咖啡館”蜜月與“跑路”生涯 ★ 維也納黃金時代尾聲的學人群像兩次大戰間的維也納,一方面大眾處在貨幣貶值、心緒不安的境地;另一方面是文化的繁榮,現代主義的科學、哲學、文藝、政見都走上了新高度,活躍在討論室、沙龍、咖啡館、博物館等空間之中……追求成為世界公民的新型猶太人,更是其中的代表乃至樞紐型人物,他們憧憬著進步和平等,甚至吸引來了列寧和托洛茨基。其中的代表性群體,就是反對舊形而上學、倡導邏輯經驗主義哲學的“維也納學圈”。 籠統而言,維特根斯坦是這個學圈(以及凱恩斯)的神(羅素是施洗約翰);學圈領袖石里克,這位普朗克的高足、愛因斯坦激賞的后輩,是維氏的虔誠門徒。寬厚的石里克也是波普爾的博士答辯導師,但認為波普爾“為人粗魯,嘩眾取寵,是個不容異說的惡霸”;盡管如此,石里克并不在意波普爾批評乃至挖苦自己——但挖苦維特根斯坦可不行!學圈骨干還有紐拉特和卡爾納普,后者對維特根斯坦不以為然。維特根斯坦性格糟糕,表達獨斷,精神不穩定,但跑路嗅覺敏銳,為數很少的一生交好有拉姆齊和盧斯。同樣和建筑界(包豪斯)有良好關系的,還有博物館主、社會改造者、超聒噪大型“社牛”紐拉特。英國青年數學家拉姆齊曾親至維也納接受弗洛伊德的長時段精神分析。維特根斯坦的豪富家族,還是理查·施特勞斯、克里姆特等許多藝術家的恩主……眾多人物,就這樣織造在一起。 然而一朝風云變幻——不,風云一直在變,只是常人往往一朝方始驚醒…… ★ 思想史和外部史相結合,能提供怎樣的鏡鑒? 科學、哲學、心理學、文化藝術等眾多領域,可能都有其所處時代的共通氣質?不迷信傳統和權威、只遵循理性和證據的思維方式,為什么在很多時代都受到保守派的忌憚和打擊?同是邏輯經驗主義者或者同情者,為什么彼此之間也會存在強烈、持久的爭論,甚至斷絕往來?誰早在1931年就遷居外國,誰又到了1939年還從海外返回奧地利?他們的性格、判斷力和學術趣味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學界人士逃亡時,在資源和失落方面,有怎樣的共性?歷史的行程,對學者個人及學術風潮的走向又有怎樣的影響?…… ★ 追求科學精神,造就了怎樣的哲學和哲學家? “邏輯經驗主義”不似“存在主義”那么廣有受眾,但它的潛流余續,是今日學院哲學的礎石。比如奠定二戰后美國哲學研究基調的蒯因,就是維也納學圈的學生甚至成員。學圈內部也有學術甚至處事爭論,但追求清晰的論證和證據,親近科學方法,不迷信傳統,拒斥天啟般的形而上學,憧憬社會公平,是他們共同的底色,紐拉特說:“我們的共同點將保留下來;我們的差異是時代的產物,會逐漸消失。”海德格爾也是他們共同的敵人。早在海德格爾剛剛出名時,卡爾納普就激烈抨擊其作品。波普爾則說:“只要讀過海德格爾的原著,就會明白他是一個怎樣的騙子……用絕對空洞的陳述,拼湊出空洞的連篇廢話……我呼吁各國的哲學家團結起來,決不再提海德格爾,也決不再和其他為海德格爾辯護的哲學家交談。這人是魔鬼。我的意思是,他對他可敬的老師表現得像個魔鬼,對德國也有著魔鬼般的影響。”★ 一幅見微知著的歐洲畫卷主樓大學,學院聯盟,教席、編外教授、授課資質和Habilitation,文理中學、實科中學及市民業余學校;高桌晚宴,有軌電車,巴洛克式宮殿對峙直線條大廈,歷史上多次改易國籍乃至名稱的小城,更有眾多的小街、咖啡館、故居、學界協會、民間團體、國際交流甚至上課時間后的c.t.……在這里,你能了解到旅游攻略之外的,既是近百年前的、也是當下的歐洲。 把作者令人驚喜地勾勒出了兩次大戰間,身處維也納的各思想家、藝術家形成的廣大網絡,為咖啡館里的藝術和政見爭論賦予了鮮活的生命。——《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生動易讀……埃德蒙茲的研究也解釋了新的重要傳記信息,包括維也納小組中此前較少為人所知的女性成員。——《紐約客》
進步知識分子的死與生 兩次大戰間的維也納新哲學與石里克的遇害 內容簡介
“如果一座城市能產生弗洛伊德、維特根斯坦、馬勒、勛伯格、波普爾、哈耶克、克里姆特、盧斯——和希特勒——那么其中顯然發生著重要之事……他們都渴望革除陳腐,以踏實、務實的新風取而代之。他們都不敬傳統,但崇尚科學,擁抱進步,也都在推動統一化的議程……一切勢利的舊時代等級制度都要一掃而空。”
“他們中幾乎沒有一個預見到了事件的走向。要離開奧地利,有著各種理由,包括事業的發展;但生命可能受到威脅的想法依然看似荒謬,他們大多數人仍然受著積極看待事態發展的誘惑,就比如弗洛伊德。1933年,當聽說自己的書在柏林被付之一炬時,他說:‘在中世紀,他們會燒死我本人;如今,他們燒我的書就滿意了。’”
“人在流亡中,往往都做著回家的夢。但如果離別非常痛苦、屈辱,使還鄉幾乎不堪想象,情況就不一樣了……‘你會不會考慮回維也納?’‘不,決不會!’……離開奧地利后,學圈成員生活的一大驚人之處就是他們適應英語的速度……亨普爾告訴女兒,他做夢都是用英語做的……用英語交流代表著與過去的心理決裂,標志著一個嶄新的開始。”
本書從活躍在兩次大戰間的一批科學、哲學界知識分子們形成的“維也納學圈”切入,勾勒了前后約70年的相關“硬文化”興衰嬗變,既涉及我們熟知的羅素、弗洛伊德、維特根斯坦、哥德爾、波普爾、包豪斯,更有紐拉特、卡爾納普等樞紐性人物……他們一起點亮的舊大陸文化盛焰已在時代風雨中熄為余燼,四散的星火是否已然燎原?這幅宏大畫卷不但覆蓋歐美,包含科學與文藝的新氣象,更有風云驟變,以及戰后新哲學的硬核……性格決定命運,也與個人文化觀暗暗相連。其中頗具象征意義的人物,也許就是溫良的豪門學術明星石里克,專享一個被無端刺殺的人。
進步知識分子的死與生 兩次大戰間的維也納新哲學與石里克的遇害 目錄
進步知識分子的死與生 兩次大戰間的維也納新哲學與石里克的遇害 作者簡介
大衛·埃德蒙茲(David Edmonds),哲學博士,牛津上廣(Uehiro)實踐倫理學中心高級副研究員,哲學的公眾傳播者,播客Philosophy Bites的聯合創辦人。(合)著有《維特根斯坦的火鉗》《盧梭與休謨》《你會殺死那個胖子嗎?》等。 許振旭,復旦大學哲學系碩士,現為文檔工程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