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絲路非遺的價值發現與重塑——以絲路新疆段為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084116
- 條形碼:9787513084116 ; 978-7-5130-841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絲路非遺的價值發現與重塑——以絲路新疆段為例 內容簡介
回顧歷史,綿延絲路而行的絲綢、陶瓷、香料、茶葉、金屬、紙張等都屬于物質商品,而從深層次上傳播的是背后的手工制作技術及生產生活方式,這些有形無形的文化遺產至今仍在絲路沿線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傳承和傳播著,成為東西方交流*直接的載體和民心相通的歷史見證。本書基于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及相關業態融合發展的狀況,對絲路新疆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進行了重塑。 本書適合對活態存續于新疆的傳統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絲路非遺的價值發現與重塑——以絲路新疆段為例 目錄
**章 絲路新疆段非遺保護現狀
**節 非遺資源豐富,保護措施多樣
第二節 主要非遺門類的存續狀況概述
第二章 絲路新疆段非遺研究概述
**節 本體研究綜述
第二節 交叉研究綜述
第三章 文化匯流與非遺流變
**節 在文化匯流之地研究個案流變
第二節 從流變研究到價值取向
第三節 從非遺存續力和價值看待非遺的當代流變
第四節 從當代流變研究出發的創新點與難點
第四章 絲路非遺當代流變的主要原因
**節 被動 :傳統業態消失和生活方式改變
第二節 主動 :順應時代變遷和適應當代需求
第三節 外因 :政府與市場引導下的更新
第四節 內因 :時代發展萌生的創新意識
第五章 伊犁州民族服飾的傳承與流變
**節 實地走訪伊犁州的非遺傳承人
第二節 傳承有序的主要支撐
第三節 傳統工藝價值的放大與轉型的方向
第六章 高校開展的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
**節 跟蹤石河子大學的非遺研培
第二節 石河子大學非遺傳承人群研培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第七章 哈密維吾爾族刺繡“傳統工藝工作站”
**節 維吾爾族刺繡有了工作站
第二節 傳承發展中的特點
第三節 流變后的正向表現
第四節 流變中的兩個堅持
第八章 從生態文化角度解讀“諾魯孜節”
**節 絲路跨境非遺項目“諾魯孜節”
第二節 從生態文化角度看諾魯孜節
第三節 現代社會可從諾魯孜節中獲取生態建設的智慧
第九章 絲路新疆段非遺流變中的價值取向
**節 非遺項目的存續與流變狀況
第二節 流變對當代非遺傳承發展的正面影響
第三節 流變對文化多樣性的負面影響
第四節 正視流變的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
后 記
絲路非遺的價值發現與重塑——以絲路新疆段為例 作者簡介
楊紅,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藝術管理系教授,非遺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藝術學理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博士,設計學博士后。出版專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播前沿》,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傳承到傳播》等 ;在《新華文摘》《民族藝術》《文化遺產》《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 40 余篇。 鄭亮,集美大學文學院、電影學院院長。福建省“閩江學者”特聘教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培計劃咨詢專家,教育部萬名創新創業優秀人才專家庫成員,福建省美學學會副會長,福建海洋文化與創意產業研究基地主任。長期致力于區域生態文學—文化批評研究、地方文化資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藝術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文化部等各類科研項目 9 項,出版專著 1 部,發表論文 40 多篇,獲省部級社科優秀成果獎 1 項,其他獎項多項。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