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永遠年輕的初學者:終生學習的神奇力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48345
- 條形碼:9787521748345 ; 978-7-5217-483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永遠年輕的初學者:終生學習的神奇力量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一類人群:18-50歲群體;渴望探索新事物的人群。 二類人群:勵志類、社科類讀者; 三類人群:職場人◎ 我不想變成一個無聊的大人——任何人都可以在決定“做出改變”時變得更好! ◎ 《紐約時報》《出版人周刊》等媒體熱贊,《異類》《陌生人效應》作者格拉德威爾誠摯推薦! ◎ 為什么成為大人后,我們越發(fā)不敢試錯,不敢讓自己成為初學者去學習新事物? 我們是否忘記了從頭開始的純粹樂趣? 在get新技能的過程中,成人的大腦和孩子的大腦又有什么不同? ◎ 0~100歲之間的你,任何微小的好奇心與行動力,都將令生活充滿魔力! ◎ 這本書可以幫你擺脫多年停滯不前、想嘗試卻不敢的窘境,再次打開新的人生局面。
永遠年輕的初學者:終生學習的神奇力量 內(nèi)容簡介
作為初學者,嬰兒以爬行的方式瀏覽世界,幼兒用跌跌撞撞的行走和不斷的摔倒探索世界。逐漸長大的我們,在掌握跑跳技能的同時,大腦也在形成新的神經(jīng)元連接。我們貪婪地汲取知識,渴望通過學習積累更多經(jīng)驗。 可是成年后,為什么我們反而越發(fā)不敢試錯,不敢讓自己成為初學者去掌握新事物?我們是否忘記了從頭開始的純粹樂趣?在拓展新技能的過程中,成人的大腦和孩子的大腦又有什么不同? 在女兒蓬勃的好奇心的激勵下,作者開始了對純粹學習的探索。他在一個業(yè)余合唱團里熱情高昂地歌唱,曾在國際象棋比賽中輸給8歲的孩子,在哥斯達黎加的沖浪營里高強度地沖浪…… 在整個過程中,他采訪了幾十位專家,了解成為“成人初學者”的好處和其背后迷人的心理學和科學機制,告訴我們,任何人都可以在決定“重新開始”時變得更好——在任何年齡邁出“尷尬的**步”都將發(fā)現(xiàn)世界的更多可能!
永遠年輕的初學者:終生學習的神奇力量 目錄
VII 序幕:開場白
**章
給初學者的初學指南
003?? ?? 又一次,再開始:一份宣言
011?? ?? 上手嘗試的苦與樂
015?? ?? 初學者的優(yōu)勢
018?? ?? 初學者之旅什么時候開始都不遲(或許有適用條件)
027?? ?? 哪怕是專家也應該偶爾做個初學者
032?? ?? 掌握的局限性
038?? ?? 現(xiàn)在就是成為初學者的*佳時機
第二章
像嬰幼兒一樣學著學習
047?? ?? 嬰幼兒是“終極初學者”
051?? ?? 蹣跚學步:走路就是學習
第三章
嘗試歌唱:它跟天賦沒有太大關系
063?? ?? 人人生來會歌唱
066?? ?? 歡迎初學者
074?? ?? 我們?nèi)绻鷣砭蜁璩瑸槭裁从X得它這么難
079?? ?? 聲音不安全感的根源
083?? ?? 對歌唱舍棄所學
087?? ?? 日常習慣帶來的麻煩
095?? ?? 唱得好聽之前肯定會唱得很難聽
第四章
加入集體: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我還是在做
103?? ?? 合唱團的和聲效果
114?? ?? 歌唱:原始的社交網(wǎng)絡
128?? ?? 合格的業(yè)余愛好者
第五章
U形沖浪:另一種任性而頑強的熱情
137?? ?? 監(jiān)督下的樂趣:在洛克威海灘
156?? ?? 攀爬知識之樹:在哥斯達黎加的諾薩拉
171?? ?? 起步晚的好處
第六章
嘗試雜耍:我們怎樣學習做事
183?? ?? 讓東西停留在半空的技藝
186?? ?? 為什么思考會妨礙學習
189?? ?? 做個機器人,放慢時間,毫不重復地重復
195?? ?? 觀察和學習:網(wǎng)絡視頻能教會你一切嗎
198?? ?? 為什么技能學習就像是對大腦進行高強度的間歇訓練
第七章
繪畫的好處
207?? ?? 為什么我們不能把看到的東西畫出來
223?? ?? 廣闊清澈的視野,蘊藏無盡的可能性
第八章
自我更新之路
235?? ?? 你絕不會太老,也絕不會太小:學習是一項終身運動
246?? ?? 愛的勞作:幸福就在你手中
261?? ?? 如果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就不應該去做:自我更新之路
269 致?? 謝
271 注?? 釋
永遠年輕的初學者:終生學習的神奇力量 節(jié)選
序幕:開場白(節(jié)選) 幾年前的一天,在一個海濱小鎮(zhèn)的小圖書館里,我和當時快4歲的女兒玩起了節(jié)日跳棋。她的目光移到了旁邊一張桌子上,那里有一張黑白格棋盤,上面擺滿了有趣得多的棋子。(好些國際象棋大師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馬和王吸引的。)“那是什么?”她問。“國際象棋。”我回答。“我們能玩嗎?”她懇求。我心不在焉地點了點頭。 但有個問題:我不知道怎么下。我依稀記得小時候?qū)W過基本走法,但沒能堅持下來。這個事隱隱地困擾著我,每當在酒店大堂里看到一張閑置的棋盤,或是在周末報紙增刊上看到殘局游戲,我就會感到一陣心痛。 我對國際象棋有個大致的認識,知道菲舍爾和卡斯帕羅夫的名字,知道國際象棋曾吸引馬塞爾·杜尚、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等歷史名人,知道國際象棋大師甚至能提前預見幾十步棋。我知道,和古典音樂一樣,國際象棋在電影中是天才(通常是邪惡的一方)的代名詞。但說我“知道”國際象棋,就跟說我“知道”日語差不多:我知道它看起來是什么樣子、聽起來像什么,但我對它并不精通。 我決定學下國際象棋,哪怕只是為了能教女兒。基本下法學起來很容易,在孩子們的生日聚會上,或是在超市排隊時,我在智能手機上花幾個小時就掌握了一些基本下法。很快,我下起棋來,有時甚至能打敗*弱的計算機對手(就是編程中故意設計了有毀滅性失誤的對手)。但我很快發(fā)現(xiàn),我對更深層次的策略幾乎毫無概念。 我不想教女兒那些我粗淺掌握的東西,但我要怎么學呢?國際象棋入門書多得驚人,當然,有《傻瓜國際象棋入門》。除此之外,國際象棋文獻也浩如煙海,它充滿了像代數(shù)一般錯綜復雜的符號,這些符號本身就是一門需要學習的準語言。 有些圖書的內(nèi)容異常具體,例如《用三馬開局破法蘭西防御完全指南》。沒錯,一整本書都在講區(qū)區(qū)一著棋的種種變化(我應該補充一句,這著棋人們用了100 多年了)。然而,人們?nèi)栽谧聊ニ?jīng)過了100 多年外加出了許多書以后,有一本書用了整整288 面講述關于它的新內(nèi)容。 一開始接觸國際象棋,人們可能就會聽到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在僅僅走了3 步之后,棋局中可能的變化就比宇宙中原子的數(shù)量還多。實際上,對于該怎樣把這指數(shù)級復雜的游戲解釋給一個平常*愛看《好奇的喬治》的小孩聽,我感到無解。 于是,我做了有自尊心的現(xiàn)代父母都會做的事——聘請一位教練,我希望有人能同時教我和我女兒。 我做了一些網(wǎng)絡調(diào)查,找到了西蒙·魯多夫斯基,他是一位住在布魯克林的波蘭裔移民。西蒙有一股來自舊世界的嚴肅態(tài)度,嚴厲里帶著愛,對這項任務有幾分在我看來恰到好處的莊重感。下棋時,他用熱情得近乎夸張的動作移動棋子。西蒙是個素食主義者,身材瘦削,極度警覺。他希望除了作為背景的古典音樂,房間里沒有其他聲響。桌上擺著幾杯茶和我妻子剛烤好的糕點,這原本是**節(jié)課時她出于禮貌端上來的,但這種款待很快固定下來,甚至成了一套帶有幾分滑稽感的儀式。“我們需要給西蒙做糕點。”我妻子會在上課那天早晨急切地宣布。音樂、茶點及棋盤與棋子天然的優(yōu)雅把我們的房子變成一場維也納沙龍(至少,我喜歡這樣想),在咖啡因的刺激下漸趨熱烈,充斥著對國際象棋理論令人迷醉的討論。 盡管當時我不曾想到,女兒和我其實是在進行一項認知實驗,樣本僅為兩人:我們是兩名新手,嘗試學習一項新技能。 我們從同一起點出發(fā),兩人年齡相差了大約40 歲。 此前,在女兒的認知里,我一直是個專家,但現(xiàn)在,我們奇怪地來到了同一條起跑線,至少在理論上如此。我們倆誰能學得快一些呢?我們是以同樣的方式學習嗎?我們各自的優(yōu)勢和劣勢是什么?誰*終會獲勝? 但我很快就不再上課,因為我的存在似乎讓人分心,我成了女兒和教練之間的障礙。開始的時候,她學得比較慢。當女兒努力在擁擠的棋盤上想出一步難下的棋時,西蒙和我會在對視后心照不宣地咧嘴一笑。 而我一開始似乎下得更好,哪怕只是因為我更認真。我的注意力持續(xù)時間比較長,我有幾十年的棋類游戲經(jīng)驗,也有身為成年人的驕傲。我們一起下棋的時候,女兒有時會走神,為了讓她保持興趣,我會故意亮出一些明顯的錯誤,希望她能看到。在更廣闊的國際象棋世界里,我是個新手——一個笨手笨腳、無可救藥的新手,但在家里,至少我覺得自己像個賢明的政界元老。 然而,一個星期又一個星期過去,女兒逐漸進步。她會平靜地向我解釋棋局里隱藏的復雜之處,或是告訴我為什么我覺得自己穩(wěn)贏的在線棋局*終很可能打成平局,她學會了我完全不熟悉的策略和經(jīng)驗法則。她開始參加錦標賽:一開始是在本地圖書館地下室里舉行的小型比賽,后來是全市范圍的大型比賽。她拿到了很多獎杯,并在全國前100 名同齡女棋手中有了相當靠前的排名。突然間,要想下贏她,我不得不絞盡腦汁,有時還根本做不到。 回想起來,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我只是一局接一局地在線上下棋,希望通過多對弈來提高水平——我認為“勝利是因為才華,失敗是運氣不佳”;女兒則在西蒙的指導下苦練開局理論和終局戰(zhàn)術,每當她輸?shù)粢槐P棋,她必須詳細分析自己為什么會輸,這通常比實際下棋花費的時間更長。 以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練習》的作者)的理論來看,她是在進行“刻意練習”。而且,我滿足于“盲目重復”,嘗試通過蠻力而非切實的目標提高棋藝。在某種程度上,我試圖模仿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 的著名人工智能程序阿爾法零(AlphaZero)來下棋。阿爾法零只知道國際象棋的基本規(guī)則,在跟自己玩了4 400 萬局之后,它掌握了這種游戲。a 它一路走來就學會了5,不靠教練的幫助6,靠著自學成為全世界*可怕的“棋手”。
永遠年輕的初學者:終生學習的神奇力量 作者簡介
自由作家,擅長以新銳的眼光看待周邊事物。曾長期為許多媒體和出版物撰稿,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大眾科學》《金融時報》《史密森尼》《倫敦書評》等。他還是《連線》英國版、《戶外》和《藝術論壇》的特約編輯。著有暢銷書《開車心理學》《生還的城市》等。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