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品味生活·茶道(32開平裝)
-
>
炊煙食客
-
>
給自己一杯茶的時間
-
>
面包與黃油的故事 歷史·文化與食譜
-
>
蔬食記憶
-
>
茶知識108問:今天您喝茶了嗎
-
>
銀勺子(漫畫版)(軟精裝)
酒事江湖/丁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20544
- 條形碼:9787521220544 ; 978-7-5212-205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酒事江湖/丁帆 本書特色
一個飲者一生所經歷的飲酒故事數不勝數,盡管故事會以各種喜怒哀樂的不同形式登場,然而,畢竟都是一場場人生中*真切的人性釋放話劇。人生如酒,酒如人生,記錄下人生中*有靈魂感觸的這一刻,也許就是飲者對世界的一個*好交待。 ——丁帆 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部分往事是浸在酒杯里的。年復一年的酒,勝似人生的年輪,喝起來滋味不一樣,但總是越來越滄桑越來越綿厚的。 ——蘇童
酒事江湖/丁帆 內容簡介
文人的酒事江湖別具一格,散文集中集合了百位文人的喝酒故事,散著酒香的文字或浸潤了古代士大夫的風骨,或遺世獨立著古代詩人之灑脫,古來賢者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借著酒意,作者們有的記錄少年時喝酒的懵懂之態,有的記錄中年之困境,有的思索人生意義,百位作者書寫了百種酒事,百篇酒事展現了萬千人生。
酒事江湖/丁帆 目錄
酒事江湖/丁帆 節選
遇酒且呵呵 格 非 在我幼年的記憶中,每逢喜事節慶,村里那些“會喝酒的”成年男性,照例是不屑與婦女同桌吃飯的。婦女和孩子們通常被安排在一起用餐——為公平起見,一種名為“封缸”的丹陽甜酒,被推薦給了他們,權作談笑之助。盡管我們這些半大不大的孩子都是喝“封缸”酒長大的,但無時無刻不在覬覦父輩酒桌上的那些“雙溝”和“洋河”。中國古代的成人禮,比如男子加冠、女子及笄,到了20世紀60至70年代,早已蕩然無存。在江南地區,男孩子被正式當作成人來對待,通常是從被允許坐上父兄的酒桌,合法地品嘗那些六十度的烈性白酒開始的。 不過,在喝酒這件事情上,大人們為我們樹立的榜樣并不光鮮。他們常常為八仙桌的某個尊貴的位置(一般是指桌子正對著大門一側的右首)而爭得不可開交。每到過年,我母親都要為是否應該請某位親戚來家中做客而發愁。因為,如果這人沒有被安排在上首入座,他通常的做法,是等酒菜上齊之后突然發作,掀翻桌子,拂袖而去。但如果讓他坐上首呢?同桌的那些比他年長且地位、資歷殊勝之人,據說也會倍感屈辱。另外,大人們在酒桌上猜拳行令,吆五喝六,借酒撒潑,伴之以種種繁復虛夸的說辭乃至機巧的作弊手段,其目的無非是將某位(或多位)特定的對象“放倒”。好好的一頓酒宴,時常會演變為持續五六個小時的無聊戲劇,既不能增佳興、遣悲懷,更不能收拾身心、暢敘友情。 村里的姑娘出嫁后,大多會在婚禮后數日攜丈夫回門省親。既然是新姑爺婚后**次上門,娘家人自然會鄭重其事,大宴賓客。我們當地將這種風俗稱為“請女婿”,可謂準確地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因為整個宴席招待或針對的,其實僅僅是女婿一人。目的明確,戲碼相似,*后總是以女婿的酩酊大醉而宣告結束。自從“女婿不吐,娘家不富”這一惡俗的諺語開始廣泛流傳以來,娘家人對女婿暗中加以保護的屏障也就不復存在了。他們請來的陪客,皆是能說會道、酒量奇大且久經征戰之輩,其用意不言而喻。每當正月新春,來自外鄉的新女婿出現在村頭時,圍觀的村人總是會對他們給予深切的同情。因為,這些人不論高矮胖瘦、貴賤窮通,待會兒到了酒桌之上,一律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大概是由于兒時在蘇南鄉村所體驗的飲酒文化過于刺激,我在成年后對于酒桌上的斗氣逞能之事,素來沒有什么好感,避之猶恐不及。可這并不等于說我不愛喝酒,也不是說,我喝酒從來不醉。 直到現在,每當我回想起自己**次醉酒的經歷時,都會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那時,我還在上海的華東師大讀本科三年級。為了慶祝期末考試結束,我們寢室里的七個同學湊錢買了幾瓶“尖莊大曲”,又去食堂買了小菜,將方凳拼在一起當酒桌,圍坐在一起,飲酒聊天。沒過多久,忽見同班同學李少榕飄然而至。我們跟少榕很少來往,對她也缺乏了解。她平常與我們說話都很少,更別說親自光臨我們的寢室了。我們出于禮貌邀她入席,沒想到她也不推辭,大大方方地坐了下來,開口就提出,要和我們比一比酒量,一時讓我們幾個面面相覷、手足無措。 說起我們寢室的善飲者,來自江西贛州的鄧明、來自湖北黃岡的劉伯高都是海量,就算要推舉一位代表出來應戰,怎么也輪不到我。可那天與李少榕拼酒的為何是我呢?其中的原委,實在有些記不太清了。我只記得,當滿滿兩大茶缸的“尖莊大曲”放在我們倆面前的時候,我其實并不相信弱不禁風的李少榕真的能喝白酒,因此心里也不怎么慌亂,而是試探性地問了她一句: “要不,您先來?” 少榕一聲不吭地端起了茶缸。她喝酒竟像喝白開水一樣,咕咚咕咚,不一會兒就喝得一滴不剩,大家一下都傻了眼。在眾人的起哄聲中,我心中的恐懼和尷尬可想而知。我滿腦子都是新女婿在酒桌上被人灌得昏死過去的畫面,但我知道,眼前的這茶缸酒,無論如何都得喝下去。*后能寬慰我的,也只有“豁出去”這三個字了。 在喝完酒后二十多分鐘的時間里,我、李少榕、寢室里的另外六個人,還有在門口悄然聚集起的一伙圍觀者,都在靜默中等待。等什么呢?我雖然感覺到房間轉動的速度在加快,但還是能隱約聽見他們的竊竊私語:“你覺得,誰會先倒?” 為了不讓他們看我的笑話,我掙扎著站起身來,扶著墻壁往外走,想一個人躲到屋外的樹林里去醒酒,卻終于在走廊的拐角處仆倒在地。恰巧從那兒路過的一位四川籍同學張林,將我拖入了他的房間,并將我安置在他那整潔的床鋪上。從那以后,我與淳樸厚道的張林同學遂成莫逆之交,以至于今。 這件事給了我兩個重要的教訓。**,在美麗的女性面前,尤須戒懼謹慎,保持冷靜,“豁出去”這樣的想法,根本要不得。第二,雖說小酌可以怡情,但醉酒沒啥好處,痛苦加狼狽,整個一瀕死體驗,以后應當盡量避免。 總的來說,我覺得自己還算得上是一個喜歡喝酒的人。這里說的酒,特指中國白酒,醬香、濃香、清香皆宜。其他如啤酒、黃酒、葡萄酒、白蘭地、威士忌之類,雖說也能喝,但沒什么特別的好感。洋酒之中,僅有產于古巴的朗姆酒(三十年的尤好)以及蘇俄產的伏特加頗合我的口味。我的原則是,有酒即喝,來者不拒,以不醉為前提。如果實在沒人請我,在家藏幾瓶好酒,與妻兒對飲,亦為人生樂事。我對于善飲者、酒量大者從不羨慕,在他們面前也不自卑。你喝你的,我喝我的,各有所樂。說起來,古往今來的飲酒者,如杜甫、蘇軾、陶潛等人,酒量都不大,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無酒不歡,無酒不成詩文。我的導師錢谷融先生,喜歡把“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這句話掛在嘴邊,其實酒量也很一般。 說到飲酒的理由和樂趣,我想大抵是言人人殊。不過在我看來,除了純粹生理上的滿足、麻醉感或酒精依賴之外,喝酒作為一種象征性的文化行為,與人的處世哲學或生活態度,往往也有很深的關聯。 中國古代與飲酒相關的詩詞歌賦,不論其基調是豪邁激越,還是低回悲涼,大多都與個體對“有限時間”的深刻體驗有關。從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到韋莊的“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唱的都是同一個調調。在波斯的《魯拜集》中,類似的哀矜之辭亦比比皆是。我們通常會認為,文明、文化、道德所提供的意義是一種“真”,而美酒雖好,卻總是給人帶來某種幻覺或幻象。不過,我的看法剛好相反。文化或文明本身才是不斷制造幻覺或幻象的機器——正因為我們承擔不了太多嚴酷的真相或真實,我們才會求助于文化或文明的保護。酒本身雖是致幻劑,但它的催化作用,恰恰可以幫助我們重返“本真狀態”。周邦彥或者杜甫,在勸人“莫思身外,長近樽前”時,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看穿身外功名利祿的虛幻,珍惜時間中的當下,絕非僅僅是讓人及時行樂。羅隱那句婦孺皆知的名句“今朝有酒今朝醉”,語近俚俗,卻把這層意思說得更為直白,從而具有了存在論哲學意義上的智慧——只有斬斷對于未來的恐懼和憂慮,“現在”和“當下”才會真正產生。因此,如果說喜歡飲酒的人更偏好從根本上來理解生活和生命,從而有更多的機會看到并接受人生的本相,并非無稽之談。 在當今社會中,與人生相關的所有事件或事物,都在趨近于數學和計算,趨近于高度的理智和冷靜。用齊美爾的話來說,自從“貨幣”這種東西被發明出來之后,人類社會即已邁向高度的理智化和體系化。情感要么受到越來越多的壓抑,要么就在加速貶值。“感情用事”往往被用來形容病態或不合時宜的人格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什么領域為情感的表達預留位置和空間。而我們在習慣了錙銖必較的算計、籌措和擔憂之外,情感本身也好像真的枯竭了。人們聚在一起的飲酒行為,成了當今“超理智社會”中為數不多的情感交流渠道,酒也成了情感聯絡的助推器或潤滑劑。有一年我去某地開會,發現那里的同行大多不茍言笑,矜持而冷漠,心中難免怏怏不樂。可到了晚上,當這些人端著酒杯,摟著你的肩膀,說著坦率而親熱的話,且不時朗聲大笑時,我才真正感受到那些同行的質樸與好客。 按照我的觀察,平常喜歡喝酒的人,似乎更不易罹患現在比較時髦的憂郁癥。根據弗洛伊德的研究,人的精神之所以會出問題,原因之一是“超我”或良心的“自我懲罰”過于嚴厲——被文明植入我們意識的審查官,通常具有暴君的性格。尤其是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它對“自我”的責罰常常會大大超過必要的限度。而人在飲酒時,其良心對自我的約束和審查,通常比較寬大,或者說,我們在喝酒時,更容易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更容易原諒自己的過失。另外,在飲酒時對二三知己敞開心扉,講述自己的故事,也具有相當的療愈效果,有助于維持身心平衡。 如果要說到飲酒為我們*為熟知的功能,大概就是所謂的“助興”了。人生的確艱難,且充滿了痛苦。但平心而論,生活中值得高興的事,也還不少。朱敦儒的“幸遇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很形象地提醒我們,要找到理由喝杯酒,讓自己放松或高興一下,其實也不難。快樂如果不來找你,你去找它也是一樣。克爾凱郭爾好像也說過,他是從田野上怒放的百合花那里,學會了不要去憂慮。事實上,酒與鮮花,本身就是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象征,興之所至,一杯在手,誰不談笑風生呢? *后,我還想說的是,我之所以酷愛中國的白酒,恐怕也與兒時的鄉居經歷有關。正因為只有在過年時,我們才能從空氣中聞到甘醇濃烈的酒香,反過來說,到了成年以后,無論我走到哪里,只要一聞到白酒的香氣,就會立刻沉浸在兒時過年的氛圍中,引動思鄉之情。白酒飄香,一次又一次,帶著我重返故鄉,重返春風吹拂的村莊和田野,時光倒流,仿佛生活依然充滿了勃勃生機。
酒事江湖/丁帆 作者簡介
丁帆,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舒晉瑜,《中華讀書報》編輯、記者。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