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張居正帝鑒圖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729024
- 條形碼:9787520729024 ; 978-7-5207-290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居正帝鑒圖說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一般大眾,傳統文化愛好者,親子教育本書以清代中期純忠堂藏版為底本,逐一點校,更正市場上流傳版本錯訛,并且為了讓讀者閱讀無障礙,在原文的基礎上,對于生僻難解的字詞詳加注釋,對于所載帝王,均簡單勾勒其生平,與原文相得益彰。 本書采用為圖文版,特別從海外博物館搜集到殘存的95幅清代宮廷畫《帝鑒圖說》人物場景彩繪,經由修圖師歷時四月精心修復,并根據清代中期純忠堂藏版版畫,聘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歷時一年,利用國畫技法補繪22幅《帝鑒圖說》人物場景畫,使得《帝鑒圖說》117幅圖人物場景畫完整再現,*大限度地還原歷史場景,使得經典借助插圖的藝術形式得以呈現,對文字形成補充說明,故事形象生動可感。
張居正帝鑒圖說 內容簡介
帝鑒圖說》是明代內閣首輔、大學士張居正親自編撰,供當時年僅十歲的小皇帝——明神宗(萬歷皇帝)閱讀的教科書,由一個個小的故事構成,每個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圖。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圣哲芳規”講述了歷代帝王的勵精圖治之舉,下篇“狂愚覆轍”剖析了歷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禍。全書選取歷史上的帝王典故、人物紀傳及文人筆記,并附有相關的評點解說。關鍵之處隨文配圖,因內容與形式的仔細精彩,自問世即受青睞。 本書在選取事例時上編以《易經》的“九”(老陽,九九八十一)為數,下編以“六”(老陰,六六三十六)為數,用以區分善惡,暗合天地陰陽大義;每一則事例都有情節、有人物,內容皆出自史籍,講釋部分采用了當時的白話文,今天讀來一點也不費勁,所述文辭十分優美,故事娓娓道來、發人深省。
張居正帝鑒圖說 目錄
上篇 圣哲芳規
l 任賢圖治 唐堯帝
l 諫鼓謗木 唐堯帝
l 孝德升聞 虞舜帝
l 揭器求言 夏禹王
l 下車泣罪 夏禹王
l 戒酒防微 夏禹王
l 解網施仁 商湯王
l 桑林禱雨 商湯王
l 德滅祥桑 商中宗
l 夢賚良弼 商高宗
l 澤及枯骨 周文王
.
.
.
狂愚覆轍??下篇
l 游畋失位 夏太康
l 脯林酒池 夏桀王
l 革囊射天 商武乙
l 妲己害政 商紂王
l 八駿巡游 周穆王
l 戲舉烽火 周幽王
l 遣使求仙 秦始皇
l 坑儒焚書 秦始皇
l 大營宮室 秦始皇
l 女巫出入 漢武帝
l 五侯擅權 漢成帝
l 市里微行 漢成帝
l 寵昵飛燕 漢成帝
l 嬖佞戮賢 漢哀帝
.
.
.
《帝鑒圖說》后序
張居正帝鑒圖說 節選
諫鼓謗木:唐堯帝 【紀堯置敢諫之鼓,使天下得盡其言;立誹謗之木,使天下得攻其過。】 解:唐史上,記帝堯在位,虛己受言,常恐政事有差謬,人不敢當面直言,特設一面鼓在門外,但有直言敢諫者,著他就擊鼓求見,欲天下之人,皆得以盡其言也。又恐自己有過失,人在背后譏議,己不得聞,特設一木片在門外,使人將過失書寫在木上,欲天下之人,皆得以攻其過也。 夫圣如帝堯,所行皆盡善盡美,宜無諫可謗者,而猶惓惓以求言聞過為務,故下情無所壅而君德日以光。然欲法堯為治,亦不必置鼓立木,徒仿其跡,但能容受直言,不加譴責,言之當理者,時加獎賞以勸勵之,則善言日聞而太平可致矣。 【注】本則出于《淮南子·主術訓》。虛己受言:以謙虛的態度聽取別人的意見。惓惓:懇切誠摯的樣子。壅:堵塞。 下車泣罪:夏禹王 【夏史紀:大禹巡狩,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左右日:“罪不順道,君王何為痛之?”王日:“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為心,我為君,百姓各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 】 解:夏史上,記大禹巡行諸侯之國,路上遇見一起犯罪的人,心中不忍,便下車來問其犯罪之由,因而傷痛垂泣。左右的人問說:“這犯罪之人,所為不順道理,正當加以刑罰,君王何故痛惜他?”禹說:“我想堯舜為君之時能以德化人,天下的人都體著堯舜的心為心,守禮安分,自不犯刑法。今我為君,不能以德化人,這百姓每各以其心為心, 不順道理,所以犯罪。是犯罪者雖是百姓,其實由我之不德有以致之。故我所以傷痛者,不是痛那犯罪之人,蓋痛我德衰于堯舜也。” 夫禹不以罪人可惡,而以不德自傷如此,則所以增修其德,而期于無刑者,無所不至矣。 【注】本則出自劉向《說苑·君道》。巡狩:帝王巡行各地。順道:遵禮守法。百姓每: 即“百姓們”;每,古同“們”,宋、元、明時口語,下同。 任用三杰:漢高帝 【紀高帝置酒洛陽南宮,曰:“通侯諸將試言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妒賢嫉能,戰勝而不與人功,得地而不與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群臣悅服。】 解:西漢史上,記高帝既定天下,置酒宴群臣于洛陽之南宮,因問群臣說:“爾通侯諸將等,試說我所以得天下者何故?項羽所以失天下者何故?”高起、王陵二人齊對說:“陛下使人攻打城池,略取土地,既得了,就封那有功之人, 與天下同其利,因此人人盡力戰爭,以圖功賞,此陛下之所以得天下也;項羽則不然,妒賢嫉能,雖戰勝而不錄人之功,雖得地而不與人同利,因此人人怨之, 不肯替他出力,此項羽之所以失天下也。”高帝說:“公等但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定計謀于帷幄之中,而決勝于千里之外,這事我不如張子房; 鎮守國家,撫安百姓,供給軍餉,不至乏絕,這事我不如蕭何;統百萬之兵, 以戰則必勝,以攻則必取,這事我不如韓信。張子房、蕭何、韓信三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一一信用他,得此三人之助,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只有一個謀臣范增,而每事猜疑,不能信用,是無一人之助矣,此所以終被我擒獲者也。”群臣聞高帝之說,無不欣悅敬服。 夫用人者恒有余,自用者恒不足。漢高祖之在當時,若論勇猛善戰,地廣兵強,不及項羽遠甚,而終能勝之者,但以其能用人故耳。故智者為之謀,勇者盡其力,而天下歸功焉。漢高祖自謂不如其臣,所以能駕馭一時之雄杰也。 【注】本則出自《史記·高祖本紀》。通侯:秦漢時代侯爵的*高一等,又稱徹侯、列侯。給:供給。子房:張良(?—前 189 年),字子房,西漢開國功臣,封留侯,晚年隨赤松子云游四海。蕭何(前 257—前 193):西漢開國功臣、宰相。韓信(約前 231—前 196):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封淮陰侯,后被呂后誘殺。
張居正帝鑒圖說 作者簡介
張居正(1525-1582),明朝政治家、改革家,曾輔佐明萬歷皇帝朱翊鈞,為幼年的萬歷皇帝之師,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一條鞭法”等,使得明朝萬歷年間出現短暫的中興局面。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帝鑒圖說》等。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