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貨幣文化史VI:現代數字革命與貨幣的未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8031
- 條形碼:9787549638031 ; 978-7-5496-380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貨幣文化史VI:現代數字革命與貨幣的未來 本書特色
本書對古希臘—羅馬貨幣的生產、流通、儲存以及多元化職能進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在古代地中海世界,貨幣不僅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時所用到的重要的交流工具,作為一種文化和政治符號,它還承載并傳達著精英階層的價值觀。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王忠孝 《貨幣文化史》全六卷各自以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帝國時代、現代為歷史語境,將貨幣的豐富性、復雜性、趣味性娓娓道來。其中深刻的學術思索與廣闊的學術視野交織,學術前沿與古老的學術傳統輝映,不僅補充漢語讀者的思想世界,也促使我們撫卷沉思,發出*熟知而又*無知之問:何謂貨幣?由此,我們或可抵達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以及人性內在的明暗交錯。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劉平 從物物交換到黃金交易再到移動支付,本書從多維角度探討了貨幣的起源、發展、流通以及這些因素對人類歷史的深刻影響。貨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助推手,它在表達價值的同時驗證價值,一邊打破規律,一邊卻又重塑秩序。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朱明 這是一部精心架構的恢弘之作。從炫亮可感的海貝,到神秘莫測的虛擬貨幣,它所講述的不單單是一部貨幣史,甚至也不僅僅只是一部經濟史,而是一部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人類文明史。它意在告訴我們:貨幣不僅僅關乎交換、財富和價值,它還從根本上形塑了我們的心智、道德和政治。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 周保巍 一直以來,雖然在金融領域內貨幣被抽象化,并且抽離了其中的政治含義,但是一次又一次地我們看到了貨幣成為文化想象力和實際創造力的媒介。貨幣像細線一樣穿透并且縫合著人類社會,從而可以讓我們透過貨幣看到文化的萬象。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應用經濟系主任 王聞
貨幣文化史VI:現代數字革命與貨幣的未來 內容簡介
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下行,現代社會被視為貨幣轉型時期。國家貨幣與經濟政策成為這一時期的見證者,多樣化的科技支付手段開始出現,新的金融工具誕生。貨幣一次又一次被揭示為文化與實踐的想象與公眾和政治的斗爭。現代貨幣——作為流通形式和財富的象征,仍然保持者不確定性,吸引了個人和大眾的視線,但社會基礎價值和財富分配結果的矛盾時刻都在上演。本書展示了現代科技理念、禮制、宗教文化的發展,以及貨幣在這些方面帶來的影響與其相互作用。
貨幣文化史VI:現代數字革命與貨幣的未來 目錄
叢書序言
概?? 述?? 貨幣——文化性、歷史性與現代性
**章?? 貨幣及其技術:讓貨幣在現代流通起來
第二章?? 貨幣及其理念:在專家政治和民主制度之間
第三章?? 貨幣與日常生活:現代的不穩定性和創造性
第四章?? 貨幣、藝術與表現形式:六位藝術家,兩次危機(1973年、 2008年)
第五章?? 貨幣及其闡釋:推想小說中貨幣的未來
第六章?? 貨幣與時代:貨幣的本質與危機后的改革建議 圖表目錄
注釋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貨幣文化史VI:現代數字革命與貨幣的未來 節選
1972 年,在改編自百老匯音樂劇的電影《卡巴萊》(Cabaret)中, 麗莎·明尼里(Liza Minnelli)和喬爾·格雷(Joel Grey)在合唱 的副歌部分唱道:“貨幣讓世界運轉起來。”這部電影和之前的音 樂劇一樣,展示了德國魏瑪時期所盛行的“無所顧忌”的情感。魏 瑪時期是德國的國家貨幣相對價值崩潰,同時國家陷入納粹主義的 時代。 卡爾·波蘭尼(Karl Polanyi)也曾高調地利用貨幣來應對那個 斷裂的歷史時期的影響。在《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一書中,波蘭尼將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看 作一種烏托邦式的計劃,對其知識譜系和政治界限進行了探討,并 將貨幣、土地及勞動力的商品化認定為在新的生活領域中創造和擴 展資本主義市場的必要條件。(2001: 75)20 世紀初的世界市場是由 以英國為主導、以黃金為基礎的國際貿易體系構成的,在這樣的世 界市場中,貨幣被視作一種商品,可以根據抽象的供需力量實現自 由買賣。 波蘭尼指出,任何在土地、勞動力和貨幣上建立自由市場的嘗 試注定會引起社會的強烈反應,這是人們因遭受自由市場的侵蝕性 影響后轉而生成的一種對自身和社會的自我保護機制。這種“雙向 運動”a 有很多表現形式,既有進步的,也有保守的。(2001: 248) 20 世紀初,各國政府試圖維持國際金本位體系而采取的僵化態度, 表現為持續而強烈的“貨幣的短缺和過剩”。 (76)隨著金本位體 系的崩潰,人們變得具有“貨幣意識”——更加關注貨幣價值和貨 幣影響力的日常波動,重新認識到貨幣的易變性和偶然性,并開始 期望貨幣的穩定。(26) 20 世紀 90 年代,在經典音樂劇《卡巴萊》被傳唱了六十年后, 美國音樂團體“武當派”(Wu-Tang Clan)的《現金統治著我身邊的 一切》(cash rules everything around me,C.R.E.A.M.)唱出了時代回 響。這首歌是在美國物價相對穩定的時期創作的,經濟學家安娜·施 瓦茨(Anna Schwartz, 2008)將這段時期描述為“貨幣的涅槃時代”, 但很快,2007 年至 2008 年,一場*初由美國住房抵押貸款違約所引 發的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迅速席卷全球。在金融不穩定、政府實行 緊縮政策以及民粹主義和本土威權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復蘇之際,長 期以來的工資和財富不平等現象再次暴露出來。在危機后的經濟低 迷和隨之而來的技術試驗的推動下,伴隨著這些變化給社區、國家 和世界的未來意義帶來的新的希望和焦慮,貨幣再次成為人們普遍 a 波蘭尼曾說,“市場力量的擴張或早或晚會引發旨在保護人、自然和生產組織的反 向運動;而保護性立法與其他干預手段是這種反向運動的特征。”因而市場經濟的 擴張導致社會自我保護這一現象在經濟學中被稱為“雙向運動”。——譯者注(如 無特殊說明,本書腳注均為譯者注。) 反思和批判探究的話題,以及政治和實際干預的手段。1 21 世紀初, 我們發現自己正處于貨幣意識發展的新時期,與這一新時期相關的 是貨幣研究的復興。這種“修正主義”在貨幣研究領域的復興跨越 了人類學、社會學、商學、傳播學、歷史學、法學、文學、哲學、 政治學、心理學和經濟學等學術學科(Bandelj et al., 2017: 3)。2 本卷《貨幣文化史》探究了這兩次全球性金融危機開始與結束 的歷史和地域跨度,重點關注了貨幣在這兩次相隔近一個世紀的危 機中留下的印記。**次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應對措施為之后一個 世紀的貨幣管理和試驗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礎。正如布雷特·克里 斯托弗斯(Brett Christophers)、安德魯·萊森(Andrew Leyshon) 和杰夫·曼(Geoffff Mann)所寫,同時與波蘭尼的觀點相呼應的是, 第二次危機可能再次改變了“我們對現代性(自身)的理解,讓貨 幣和金融更接近我們概念意識的中心。”(2017:5)在這兩次 危機相隔的一個世紀里,各國對貨幣的控制得到了鞏固,隨后全球 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崛起,這些機構和工具往往超出了中央銀行監 管的范圍。隨著世界各地非殖民化運動的覺醒以及包括歐元區在內 的區域貨幣聯盟和集團的建立,各國貨幣出現了倍增的趨勢。這一“現 代”的貨幣時代以可兌換成貴金屬的貨幣實現國際支付為開端,后 又見證了將美元作為國際記賬單位和儲備貨幣的集中化。然而,這 也是一個貨幣替代品、代幣以及代金券大量涌現的時代,并在貨幣 技術的高度多樣化中結束。它見證了各國中央銀行銀行家技術專長 的穩定以及圍繞避免通脹的貨幣政策的標準化,但同時也受到了來 自大眾和專家的批評、懷疑和不滿情緒的沖擊。 因此,本卷的幾位作者從不同角度考察了 20 世紀初到現在不同 環境下的貨幣和貨幣關系。以下六章是根據本系列各卷所共有的主 題而組織的,從技術、思想、日常生活、藝術、文學和等角度探討 貨幣。本卷中的各章主要針對美國—英國—歐洲語境,主要借鑒英語 資料和證明。同時,作者還努力將這個以北大西洋區域為重點的主 題范圍擴展到更大的世界視角中。 凱恩斯(1930: vi)在人們剛開始思考貨幣理論之初便寫道,他 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在混亂的叢林中艱難前行的人”,去面對“現 代世界中存在代用貨幣的理論和事實”。本書遵循了這樣一個現代 前提,即“叢林”是在不斷變化的:在某些地方消失,在其他地方 重新生長。然而,歷史并不總是以這種變化的方式來定位貨幣。正 如杰弗里·英厄姆(Geoffrey Ingham, 2000: 17)等人所指出的那樣, 專家常常把貨幣視作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卻保持不變的東西,是一種 中性的“面紗”“潤滑劑”或“工具”,以促進不受約束的經濟主 體之間進行一次性交易。至于貨幣是什么形式,誰來使用貨幣以及 使用貨幣的目的是什么,都不會影響貨幣的本質。這種平和、同步 的貨幣處理方式是 20 世紀中葉北大西洋地區相對穩定時期的產物。 貨幣的技術、功能和對其客觀的理解,與貨幣歷史中的停滯感和連 續性同時出現,這種理解通過拒絕承認貨幣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受 爭議的多元性特征,以及在形式、內容、意義和實踐上的動態多樣 性,從而抑制并重新引導了人們對貨幣展開批判性反思。而實際上, 這種活力和多樣性在危機時期便已彰顯出來。關于貨幣是什么,貨 幣應采取何種形式,貨幣應如何估價,貨幣可交換性的限度是什么, 以及誰有權創造貨幣并控制其流通的爭論再次浮出水面。在這樣一 個不穩定和變化無常的時刻,我們的務實態度也就不足為奇。本卷 既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時代的貢獻者。3
貨幣文化史VI:現代數字革命與貨幣的未來 作者簡介
[美] 比爾·莫勒(Bill Maurer) 斯坦福大學人類學博士。美國著名法律與經濟人類學學者,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I)社會科學院院長、人類學和法學教授。他被稱為金融人類學的“元老”,曾任美國政治與法律人類學協會主席,創立了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貨幣技術和金融普惠研究所。 研究領域橫跨貨幣、金融、經濟、法律與人類學,包括加勒比地區離岸金融服務行業、替代貨幣、伊斯蘭金融、移動貨幣、傳統和新興支付技術,以及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和相關區塊鏈技術。 [美]泰勒·C.內爾姆斯:美國法林研究機構常務董事 [美]大衛·佩德森 編:美國加州大學人類學副教授。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