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華夏文化觀念的傳播詮釋與當代價值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08788
- 條形碼:9787522508788 ; 978-7-5225-087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華夏文化觀念的傳播詮釋與當代價值 本書特色
本書從經典作品與古代文化中梳理華夏文化觀念的形成與傳播,特別是其對中華民族深遠的影響。
華夏文化觀念的傳播詮釋與當代價值 內容簡介
《華夏文化觀念的傳播詮釋與當代價值》特色鮮明,其一,貫通古今,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又以我為主,兼收并蓄。遵循華夏文化觀念自身的發生發展的邏輯,同時適當觀照西方傳播觀念,從而增強對華夏文化傳播觀念特質的理解和把握;其二,該書既有從對“中國”和“結繩記事”等歷史概念的問題進行歷史性考察,從中分析了“中國”觀念曾在古代東亞諸國的話語爭奪中成為觀念資源,也剖析了“結繩記事”其實也是古人的一種具象性傳播實踐,豐富了對華夏文化傳播的理解與把握。其三,著重探索忠、仁、善、謙等重要文化觀念本身在概念發生學意義和歷史演進過程中不斷豐富發展的意義中所內含著的傳播思想,從而有助于人們加強對華夏文化觀念的理解和運用;其四,著重圍繞幾個典型的華夏生活媒介開展傳播意義的分析,例如對家訓、祠堂、紙張、書籍等。從而讓讀者能夠理解別樣的家訓,從中看到了中國人的家庭(家族)傳播觀念,從祠堂上看到中國關系的空間建構,等等;其五,直接關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傳播活動,比如夫妻等五倫關系、風水、禮物、身份等這些直接體現著中國人的傳播實踐。禮物的流動,建構了中國人的圈層關系即親疏遠近關系,以及對等互惠和非對等性互惠等各種關系形式。而身份又是影響中國人溝通的傳播情境,因為我們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等觀念,影響和建構著中國人的交往秩序。其六,我們從當代扶貧實踐中,反思傳統觀念是如何在當下發展作用的,比如民心傳播、地域傳播和孔子學院傳播。
華夏文化觀念的傳播詮釋與當代價值 目錄
一、“南國山河南帝居”:作為身份表征的“中國”
二、“湖南尚有小中華”:作為交往秩序的“中國”
三、“華夷變態”:作為符號權力的“中國”
第二章 具身交往:結繩記事的傳播模式、機理與功能
一、結繩記事的研究回顧
二、身體與意象:結繩記事的媒介屬性與傳播模式
三、觸覺計數與通感:結繩記事的傳播原理與機制
四、情感交往:結繩記事的傳播動力和溝通功能
五、結繩記事:具身傳播的社會交往場域
第三章 心中有中:儒家“忠”的傳播觀念考察
一、“忠”的字形起源與傳播觀念內涵
二、忠恕:內向傳播的追求
三、忠信:人際傳播的準則四、忠君:組織傳播的助力
第四章 仁義無雙:華夏“仁”的傳播觀念考察
一、先秦“仁”傳播觀念的歷史變遷與文化蘊涵
二、漢代以降“仁”傳播觀念的變遷與文化意涵
三、“仁”傳播觀念的當代價值
第五章 盡善盡美:華夏“善”的傳播觀念考察
一、“善”的傳播觀念:傳播過程的規范
……
華夏文化觀念的傳播詮釋與當代價值 作者簡介
謝清果,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傳播學學科帶頭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紀優秀人才,兼任華夏傳播研究會會長、福建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華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傳播學會常務副會長、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所長、華夏文明傳播研究中心主任,主編有《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華夏傳播研究》《中華老學》等集刊,并主編有《華夏文明傳播研究文庫》《華夏傳播學文叢》《經典與傳播研究叢書》《兩岸關系與海峽傳播研究文庫》《華夏傳播研究論叢》等五套叢書,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華夏文明傳播的觀念體系、理論體系與當代實踐研究”等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1項、參與國家重大項目4項,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出版《華夏自我傳播的理論建構》《華夏傳播學引論》《華夏傳播研究:媒介學的視角》等著作30部,5次榮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