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中德跨文化與企業跨文化比較論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4142808
- 條形碼:9787224142808 ; 978-7-224-1428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德跨文化與企業跨文化比較論文集 內容簡介
《中德跨文化與企業跨文化比較論文集》分為上下兩部分,即“中德跨文化交際比較篇”和“中德企業文化與跨文化管理比較篇”。參與課題的德語專業研究生將德語大學生、研究生、德語老師、翻譯、外事工作人員、旅游外貿人員、中德合作企業、德資企業和在德中資企業作為研究對象,能從民族文化、中國文化、德國文化和中德企業文化的關系研究出發,對跨文化管理的選題背景、意義、研究方法以及技術路線等進行闡述,并系統地分析、整合跨文化交際及管理的理論,探討中德日常交際及現有外資企業跨文化管理領域的研究現狀及成果。除此之外,課題參與人員還通過實地考察、訪談、調查問卷等方法,探尋中德企業文化的共性與差異,以及因這些差異而造成的文化沖突,并借此探究跨文化管理特征、發展模式及如何形成適宜的跨文化管理方法以搭建值得借鑒的中德各領域能夠通暢交流的平臺。
中德跨文化與企業跨文化比較論文集 目錄
從跨文化視角看德國抗疫App的現實困境中德禮貌原則對比
對M.J.Bennett 跨文化敏感度發展模式的研究中國大學德語教材中的刻板印象——以《當代大學德語》為例
簡析中德口罩文化差異——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
分析《孫子兵法》在德國的跨文化傳播
中德非語言交際行為探析
跨文化交際中漢德熟語的比較
中德兩國各階層女者的跨文化分析
跨文化交際視角下中德酒文化對比淺析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標準理論跨文化能力培養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淺析文化身份認同及其對在德、奧華人所產生的影響德品施華蔻在中國廣告策略的跨文化對比和分析——以和臉書廣告為例
跨文化背景下中德中小企業質量管理比較分析隱形和儒商文化——從跨文化角度對比分析中德企業文化和管埋經營理念張雯倩
論跨文化對中德品牌要素的影響
淺析在中國的德國跨文化廣告的策略選擇中德工會制度跨文化對比
中德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對比研究中國企業跨國并購中的文化整合研究
德國廚具品牌在中國市場推廣的跨文化策略分析從案例分析看文化差異中的企業跨文化管理跨文化視域下中德企業文化比較研究
從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視角探析中德語境中克服文化休克的策略——以招聘和跨文化培訓為例
給在德中國員工的六條跨文化建議——以特朗皮納斯文化維度理論為基礎
中德企業形式對比——以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為例
跨文化視角下的中德公益廣告對比研究
德企在華子公司當中的跨文化交際——以大眾汽車自動變速器(天津)公司為例
中德企業危機管理的跨文化對比分析
對國際電商平臺中企業簡介的跨文化視角分析
中德企業組織形式與職場稱謂跨文化對比分析
文化角度下中德企業財務模式比較
中德企業文化差異對比初探
中德跨文化與企業跨文化比較論文集 節選
招聘應用的技術手段的差異,反映在對求職者基本素質測試上存在差距。在招聘和選拔過程的實踐研究中,德國公司注重嚴格的專業知識、人格、求職者的邏輯思維能力的測試。此外,一些德國公司也相應進行完整性測試。德國的研究者發現,求職者可能是在掩蓋真相、干擾誠實和正直的測試,但仍側重于對申請人有較強的預測作用,特別是在一些員工消極行為方面具有較強的預測作用。德國公司的完整性測試,在招聘合適的員工方面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在中國,雖然企業對求職者的基本素質提出了測試方法,但中國企業很少提供完整性測試,公司往往會忽視完整性測試候選人的必要性。企業招聘方往往認為,在簡歷上掩蓋真相的人,在面試時會弄虛作假。因此,完整的測試將不會收到預期效果。然而,對求職者的誠信測試的缺乏也導致了一些問題,如*終的員工跳槽等問題。 4.2 培訓與開發差異 與德國企業的完善的職業培訓體系相比,中國初始職業培訓與在職專業培訓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德國培訓體系*大的特點,也是*為成功的一點,是雙軌教育制度。大約從十幾歲開始,學生在接受職業教育同時需要做出選擇,要么在企業和職業學校進行兩倍長時間的教育,要么純粹在職業學校進行職業培訓。這個職業培訓持續兩至三年時間,占大約整個學習時間的三分之一。他們有兩個學習的地點,每周天在企業里進行培訓,其余時間在職業學校進行學習。課程的內容圍繞所選職業的知識系統,同時也統一培訓德語和社會政治課。參加培訓與擬訂培訓的企業簽訂一份合約。在企業中需要培訓學習培訓的內容,加以明確。在企業中將使培訓的內容具體化。學校、企業各自負有明確的責任,雙方共同負責培訓,學徒工生活費由企業支付。企業十分重視實習生的培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習生實習期滿后準予畢業,但需要通過嚴格的統一考試。考試合格者準予畢業并頒發相應的學歷證書和資格證書。實習生也可以選擇留在實習的企業中工作。德國這種“雙軌制”培訓體制和模式,之所以備受推崇,主要源于它將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很好的結合,在培訓與就業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德國青年人的低失業率也受益于“雙軌制”的技能和知識的培訓。另外,企業主更是歡迎這些有實際操作經驗的新生力量的加入。 對比之下,中國職業教育弱化,素質文憑教育為主,缺乏企業培訓。中國實行素質教育,學生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其間極少接受職業方面的培訓,使自己的專業與今后所做的工作不相匹配。目前中國初始職業培訓,主要是中等職業學校,包括中專、技校、職高、成人中專等四種職業辦學形式。但是由于中國的初始教育強調素質教育,這四類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逐步趨同。職業學校招生形勢更為嚴峻,很多職業學校報名人數不及計劃招生的一半。近年來職業學校錄取的學生中考分數不斷降低,從學生入校后的學習實際情況考察,學生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勞動力市場的要求不斷提高,而職業學校畢業生自身素質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就業觀念保守,就業逐漸存在困難,導致我國職業教育處于惡性循環。 員工培訓的主要目的應該滿足企業的長遠發展需要,根據企業的規模,策略性地選擇培訓方式。德國企業培訓的成功經驗也表明,企業培訓與企業的長期發展相結合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多數中國中小企業管理者對企業發展缺乏考慮,這更不利于企業開展符合其長期發展的培訓工作。尤其當企業資金在遇到問題時,首先考慮的是削減培訓經費。這樣短期的行為,也必將導致員工認為培訓是沒有必要的。中國中小企業自上而下都缺乏培訓,這與企業不能長遠發展有一定關系。 4.3 績效管理差異 績效管理認識差異。績效管理能否在企業有效開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者對績效管理理念的認同與否。德國企業管理者是在多年成熟的體系中培養出來,對績效管理體系、過程及對企業長遠發展的優勢等非常了解。中國中小企業領導者大多對績效管理認識不足。將企業管理層的認識提升到績效管理的層面是首要的前提。必須充分認識到績效管理是為了持續不斷地提高組織的績效,使員工和企業不斷得到共同的提高,實現企業和員工的共同發展,而績效考核只是績效結果的應用,比如應用在薪酬福利上和職位升降上等。 績效管理體系成熟度差異。績效管理是以完成企業的戰略目標為導向的體系,包括績效計劃、績效實施、績效反饋以及績效改進等環節的閉合循環系統。一個完善的績效管理體系必須以這四個環節為基礎,結合中小企業的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建立立體的績效管理體系。德國企業使用績效管理體系已經將其作為探究企業培訓的需求,形成了一個完善的良性循環的體系,用以改善員工的業績,從評價中發現不足之處,給予針對性的及時性的培訓,以提升員工的不足,發展相關能力,促進良好的業績的再次提升。目前,中國的績效體系不完善,主要注重業績考核、提高企業效益的層面上,許多中小企業還錯誤地將績效考核來簡單地代替績效管理,將單一的考核結果作為決定員工的薪酬福利和職位升降依據,而并未充分認識到績效管理的重要性。
中德跨文化與企業跨文化比較論文集 作者簡介
冷亞梅,博士,西安外國語大學講座教授,碩士生導師,參與西外關于“中德企業文化比較”科研項目。持有國際跨文化管理高級咨詢師資質,為中德兩國政府機關和教育科研機構及大中小型跨國企業(包括國際五百強企業)承擔過眾多跨文化交際與管理專業咨詢與培訓工作,致力于中德文化與經濟交流事業,積累了豐富的職場實操經驗,獲得過德國跨文化交際使者貢獻獎。 劉越蓮,德語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西安外國語大學代校長、教育部高等院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德語分委員會副主任。長期從事跨文化交際學和中德語言文化對比研究,主持和參與完成了中西文化的異同與兼容、空缺理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中德企業文化比較研究等省、廳級科研項目,出版了《語言·文化·外語教學》《德漢語言對比研究》等著作,發表了《語用遷移與中德跨文化交際》《從語言經濟學角度看現代德漢語言的發展與變化》等多篇學術論文。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