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高校德育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探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838992
- 條形碼:9787521838992 ; 978-7-5218-389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校德育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探索 內容簡介
高校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創新的重要平臺,理應擔負起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大繁榮的重任。中華文明的歷史雖然非常久遠,但對后世影響優選的,用文字和理論形態表述的觀念文化,則源于周秦時期。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孕育出豐富多樣的文化元素,儒、法、道、墨等主要思想流派形成于此時。所以說,以周秦為研究對象就是抓住了源頭,對傳統文化而言等于提綱挈領,后來的思想就容易理順了。
高校德育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探索 目錄
**節 關于文化的解讀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根基
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第二章 高校德育教育
**節 以德育來培養創新人才
第二節 創建高校學習型基層黨組織
第三節 高校德育教育實效性評價指標
第三章 周秦倫理文化與高校德育教育
**節 “和而不同”的含義及對大學生德育的影響
第二節 “厚德載物”的含義及對大學生德育的影響
第三節 “居仁由義”的含義及對大學生德育的影響
第四節 “孝悌為本”的含義及對大學生德育的影響
第五節 “忠勇報國”的含義及對大學生德育的影響
第六節 “修身養性”的含義及對大學生德育的影響
第四章 儒家傳統文化與高校德育教育
**節 儒家傳統文化教育思想概述
第二節 儒家傳統文化教育思想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第三節 儒家傳統文化中《論語》蘊含的生命教育思想
第五章 中國和諧傳統與現代德育目標的構建
**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思想
第二節 中國和諧傳統的德育價值
第三節 現代德育目標的構建
第六章 新時期高校德育教育創新研究
**節 新時期高校德育的內涵和在現實中的地位
第二節 新時期高校德育創新的理論基礎和原則
第三節 新時期高校德育如何創新
第七章 高校德育中傳統文化的隱性教育研究
**節 傳統文化與隱性教育的相關理論概述
第二節 高校德育中傳統文化隱性教育的彰顯載體
第三節 高校德育中傳統文化隱性教育的意義及面臨的困境
第四節 高校德育中傳統文化隱性教育的對策思考
第八章 高校立體化德育途徑研究
**節 高校立體化德育概述
第二節 高校立體化德育的現狀及分析
第三節 高校立體化德育實施途徑的探索
參考文獻
高校德育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探索 節選
《高校德育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探索》: 2.多樣性的地理環境創造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 中國文化滋生的疆域廣闊,腹里縱深,擁有東西南北氣候、土壤、動植物群落差異顯著的地理生態格局,必然帶來文化形態的豐富多元特性,每一個區域的文化都明顯帶有該區域的地理生態特色。不同特質的文化又構成不同的文化形態。如黃河流域的秦文化、三晉文化、齊魯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楚文化、吳越文化之間就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東部溫暖濕潤地區的農耕文化與干燥的西部、北部地區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徑庭。雖然統治者在漢時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治國思想,但并未完全扼殺各區域文化的特質,人們長期生活在不同性質的文化之中,自然要接受其教化,因此他們的心理、性格、行為也必然帶有該類型文化的特征。 數千年間,中國不同時代的王朝有規律地經歷了多次遷徙,大體上是沿著自東向西,以后又由西北而東南,*后到元明清時的北方,先后形成聞名于世的七大古都,即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中國這一歷史現象有別于其他大多數古老國家,那些國家的都城較為穩定甚至單一,如埃及的開羅、古羅馬(現意大利)的羅馬、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等。中國之所以如此,得益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它與中國經濟重心的開拓以及民族的融合有關,在數千年輾轉遷徙的過程中,漢民族文化不斷吸收各兄弟民族的優秀文化,使中華民族的文化走向了一體化,進而成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并以其獨特的魅力自立于世界東方,影響遠播世界各地。 一、中國文化植被的經濟基礎 (一)農耕自然經濟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主體 東亞大陸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生態環境孕育了華夏民族以農耕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生產形態。早在四五千年前,興起于黃河中游地域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已經展現了華夏民族的祖先從漁獵向農耕生產過渡的歷史風貌,中華農耕文明在氣候適宜、土壤肥沃的黃河中游流域開始形成。夏、商、周三代,農業已經成為中原華夏民族社會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夏歷的產生,開創了農業立國的先河,商甲骨卜辭對主要農作物如黍、稷、粟、麥、稻、菽(大豆)的影響均有顯現。殷人重視天象歷法,又制定了完整的紀時、紀日、紀年法。周朝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其先祖教民耕作,倡導農桑,被后人尊為后稷。西周的農業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施肥、中耕、熟耘、選種、防治病蟲害以及休耕等技術的應用,改變了以往粗放式的耕作方式。春秋戰國以后,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無不高度重視農業,紛紛廣泛應用鐵制農具、推廣牛耕、興修水利等。秦漢以后大一統的中華民族更把“重農固本”奉為治國的不易之道。黃河、長江流域雖然同樣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但由于黃河流域細膩而疏松的黃土層較適合遠古木石銅器農具的運用和粟、稷等旱作物的生產,所以農業生產首先在黃河中下游達到較高水平,黃河中下游地區自然也成了中國上古時代的政治、經濟和人文中心。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鐵制農具和牛耕的普及,中國的農耕區域逐漸向土肥水美的長江流域擴展,而秦漢大一統局面的形成,更為中國農耕區域向南擴展創造了有利的社會條件。漢晉以降的數百年間,北方的邊患日趨嚴重,戰火的蹂躪使黃河流域的農業生態環境迅速惡化,在戰亂的壓迫下,中原優秀的農耕男女大批向南遷徙,足跡遍布長江中下游區域及東南沿海各地。于是,中國農耕區的中心逐漸從黃河流域向長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區轉移,而中國南方優良的自然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很快就顯示出發展農耕經濟的巨大潛力。隋唐以后,長江中下游區域迅速成為京都及邊防糧食、布帛的主要供應地。 (二)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發展階段和形態 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發展以土地所有制為主要尺度可以區分為殷商西周和東周至明清兩個階段:殷商西周時期是土地國有及公社所有階段,或稱“三代井田”階段。東周井田制瓦解至唐中葉均田制瓦解,是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階段,唐中葉均田制瓦解到鴉片戰爭,是土地私有進一步深入的階段。后兩個階段又可以劃歸一個大的段落,也就是土地私有階段。殷周時期土地國有和集體耕作制是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相適應的,也是在氏族公社解體后,進入階級社會,血緣貴族保留土地公有制外殼,并繼續實行集體生產的一種經濟制度。到了西周后期,土地國有制出現瓦解的跡象,諸侯貴族從周天子那里取得土地,他們也逐漸和周天子一樣,可以隨意處理自己的封地,或用戰爭的手段掠奪別人的封地。不可否認,那些耕作私田的勞動者也逐漸擁有對私田的部分所有權,奴隸制度逐漸出現了瓦解的征兆。東周以后,隨著牛耕和鐵制農具的使用,農業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土地國有形態走向瓦解,井田制破壞,變“公田”為“私田”的現象普遍出現。尤其是土地買賣的出現,打破了世襲貴族土地所有制。東周以后的土地私有化進程也打破了以往那種集體生產的農耕傳統,而向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生產形態過渡。一個家庭內,“男子力耕”,女子紡織,這種男耕女織、以織助耕或以工助耕、以商助耕的自給自足型的家庭小農業,逐漸在中國的農耕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與此相適應的政治體制則是國家直接向個體生產者征收賦稅徭役。 盡管東周以后土地日益私有化,農業生產轉變為家庭個體生產經營,但并不意味著中國的農耕經濟進入了純粹“自給自足”的狀態,恰恰相反,在古代中國土地私有化剛剛起步的時候,與自然經濟相對立的商品交換也悄然出現。總體而言,中國古代商品經濟是為了補充農耕經濟的不足和滿足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因此,這種商品經濟缺乏獨立發展的性格,特別是中國歷朝奉行不渝的“重農抑商”政策,更是加強了商品經濟的依附性,從而使它的發展隨著封建社會的變遷而呈現出波浪式前進的姿態。當農耕經濟較為繁榮、政治較為清平之世,商品經濟也隨之繁榮;而當農耕經濟走入低谷、政治腐敗混亂之際,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受到嚴重的破壞。商品經濟對于農耕經濟的依附性質又促使工商業者的普遍歸宿是*終回到經營土地的老路上去,促使地主、商人和官僚“三位一體”的結合。這種性質大大削弱了商品經濟對于農耕自然經濟的腐蝕瓦解作用。但就總的趨勢而言,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土地私有化的深入,中國古代商品經濟呈現出整體上升的趨勢。這種不斷進步的商品經濟,推動了多元化封建經濟的繁榮和更新,對舊的生產體制也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力量。正因為如此,到了明清兩代,中國傳統自然經濟進入了一個承前啟后的變動時期。 以農耕經濟為主體的中國農業自然經濟延續力*為持久,悠久昌盛的古代文化正是創造、繁衍、根植于這一經濟土壤之中的。在歷經數千年的文化演變發展中,農業自然經濟對民族心理、思維方式、意識形態等起到了三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
高校德育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探索 作者簡介
王文建,男,(1966.10--),漢族人,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法學碩士。現為南京曉莊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學;在《社會科學家》、《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人民論壇》等期刊發表論文30多篇,主持與參與省部級項目二十多項,出版《電子政府治理理念及其相關制度創新研究》、《治理理論研究探索》等專著四部,主編《法律基礎》、《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指導教程》等教材八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