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清醒:擺脫工具主義,活出真實自我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45955
- 條形碼:9787521745955 ; 978-7-5217-459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醒:擺脫工具主義,活出真實自我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1、每天兩點一線不知何時是盡頭的上班族 2、生活壓力大、身不由己的現代人 3、對哲學、斯多葛哲學生活1.老喻、徐英瑾作序推薦,嚴飛、托德·梅推薦。丹麥心理學家斯文·布林克曼代表作。 2.內卷時代的人生哲學。如何擺脫社會的慣性?來自古希臘斯多葛學派的人生智慧; 3.擺脫越努力越焦慮的人生怪圈。7個方法幫助每個在焦慮中找不到自己的人活出自己,構建屬于自己的“反勵志哲學” 4.停止從自身尋找原因,停止反省自己;摒棄所謂的積極心理學,要學會關注生命中消極的方面,要懂得人力猶有盡時,人并不能勝天;要學會對不符合基本立場的事情說“不”;人生遇到難事,不要幻想培訓能幫你解決問題……
清醒:擺脫工具主義,活出真實自我 內容簡介
怎樣擺脫越努力越焦慮的人生怪圈? 現代人焦慮的根源,是在加速文化的碾壓下找不到生命的意義。我們每個人就好像轉輪里面的倉鼠,拼命努力擺脫環境的束縛,可總是事與愿違。我們總是告訴自己,當我實現目標之后,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可事實上,只要我們還身處在這個“人生的怪圈”當中,就永遠不可能擺脫社會的慣性,也就永遠不可能真正擺脫越努力越焦慮的人生怪圈。 針對這種人生困境,本書作者用古希臘斯多葛哲學對癥下藥,提出7種對抗當下加速文化的原則,幫助我們掙脫環境束縛,堅守本心,活出生命的意義。
清醒:擺脫工具主義,活出真實自我 目錄
推薦序 一鍋北歐風味兒的“反勵志”/ 喻穎正
導讀 清醒地面對快節奏的滾滾紅塵/徐英瑾
前言 快節奏的生活
**章
停止省視內心
直覺
找到自我,還是學會接納自己?
悖論機
我們該怎么做?
第二章
注重生命中消極的方面
積極主義的暴政
積極心理學
積極的、感激的、會欣賞的領導者
歸罪受害者
吹毛求疵
接受生活的給予
我們該怎么做?
第三章
學會說“不”
何為“是”的帽子?人們為什么需要它?
在風險社會中懷疑的正義性
我們該怎么做?
第四章
抑制自己的情感
情感文化
情感文化的后果
我們該怎么做?
第五章
解雇你的培訓師
生活培訓法
培訓的危險之處
培訓和友誼
我們該怎么做?
第六章
讀一本小說
——不是勵志書,也不是傳記
當今*流行的文學體裁
將小說作為一種自我技術
不抱有幻想的文學
我們該怎么做?
第七章
回顧過去
過去對個人的重要性
我們該怎么做?
結語
*后的一些想法
附錄
斯多葛主義
古希臘的斯多葛學派
古羅馬的斯多葛學派
致謝
注釋
清醒:擺脫工具主義,活出真實自我 節選
積極主義的暴政屢獲殊榮的美國心理學教授芭芭拉·赫爾德長期以來一直在批評她口中的“積極的暴政”。1 她認為,積極主義不但在美國尤為普遍,而且在大多數西方國家已經形成了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全球口袋心理學——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思考,應該具備資源導向型思維,應該把難題視為有意思的挑戰。這種現象如今已經發展到有人認為重病之人應該“從疾病中吸取教訓”,進而成為一個在其他方面更為強健的人。2 大量勵志書籍和痛苦生活的回憶錄都出自身體和精神上有疾病的人之手,他們都會談及自己是多么慶幸能經歷一場危機,因為他們從中學到了太多的東西。我認為真實的情況是,在一個人身患重疾或發現自己陷入某種其他形式的生存危機之時,如果還被要求往光明的一面去思考,這會讓他不堪重負。幾乎沒有一個作者會坦然承認自己的疾病自始至終都很可怕,他寧愿自己永遠不要有這樣的經歷。勵志類書籍的典型書名很可能會是“我如何經受住了煎熬——我從中學到了什么”,但我們幾乎不大可能找到一本名為“我還是很煎熬——這是一場永無休止的噩夢”的書。我們現在不光要忍受壓力和疾病,并*終死亡,還要被其他人認為,應該覺得這一切會帶來美妙的啟發和回報。如果有人像我一樣覺得這一切已經過頭了,那么就應該繼續讀下去,學會怎樣通過強調消極因素來推翻“積極的暴政”。這會讓我們為堅守本心做更好的準備。我們需要奪回“感受不佳”的權利——不受任何限制。幸運的是,有些心理學家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一點了,其中就包括批判心理學家布魯斯·萊文。他有一份清單,其中羅列了醫護專業人士為人類添加苦難的方式,**條就是積極的心理學箴言,即受害者首先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你們只需向樂觀的方面去想”這一類的言語*會讓陷入困境之人深感被冒犯。湊巧的是,萊文清單上的第十條為“將人類的苦難去政治化”。這指的是把降臨到人們頭上的各種不幸都歸咎于其自身的不足(缺乏動力、悲觀心態等),而非外界的環境因素。積極心理學如前所述,芭芭拉·赫爾德教授是積極心理學*尖銳的批評者之一。自 20 世紀 90 年代末以來,積極心理學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實現了爆發式的發展。積極心理學可以被看作加速文化對積極主義的癡迷在科學上的映射。在馬丁·塞利格曼成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 1988 年,這方面的研究才真正開始起步。塞利格曼聲名鵲起,是因其提出,習得性無助是抑郁癥的誘因之一。習得性無助是一種漠不關心的狀態,或者至少缺乏改變痛苦經歷的意愿,即使在有條件避免痛苦的情況下也無動于衷。塞利格曼通過對狗進行電擊的實驗發展了這一理論。在厭倦了折磨人類*好的朋友之后,他決定專注于更能鼓舞人心的事業,轉而投身于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拒絕關注人類的問題和痛苦,而這部分代表了此前心理學大部分研究成果(塞利格曼有時將傳統的心理學稱為“消極心理學”)。更確切地說,心理學反而變成了對生活之美和人性之善的一項科學研究。特別是,現在它需要解答的問題為,幸福是什么、如何獲得幸福,以及如何找出人類性格的積極本質。4 作為美國心理學會的主席,塞利格曼憑借自己的地位推動了積極心理學的發展。他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功,以至于現在有了專門致力于這一課題的研究項目、科研中心和科學期刊。傳統的心理學極少有概念能如此迅速地捕獲普通大眾的想象力。值得深思的是,作為優化生活和各方面發展的一個工具,積極心理學竟能如此輕而易舉地融入加速文化。當然,對提升幸福感、提供*佳體驗和提高績效水平的因素進行研究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在咨詢師和培訓師(或那些參加過積極領導短期課程的狂熱經理人)的手中,積極心理學淪為扼殺批評意見的一項生硬的工具。有些社會學家在分析積極思考和肯定式探詢的時候,甚至用上了“法西斯式積極主義”5 這類表述。這一概念刻畫了由只關注生活美好的一面而導致的那一類心靈控制。更為傳奇的是(不妨在這里加點兒料),我在學術界*負面的經歷絕對與積極心理學家有關。幾年前,我分別在一本女性雜志和一份報紙上對積極心理學表達了不滿。后果是相當戲劇性的。6 三位積極心理學家(我在這里就不點名了)指控我“學術不端”,并向我所在大學的高層投訴。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投訴的內容并不很嚴肅,主要是說我把積極心理學明確地表述為消極的,并且處心積慮地將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與其實際應用混為一談。所幸,我的大學直接拒絕了這個投訴,但這些心理學家此次的反應確實讓人感到非常不安。他們沒有直接寫信給編輯并公開討論,反而選擇向我所在大學的管理層詆毀我的學術誠信。之所以提起這個事件,是因為,諷刺的是,這些積極心理學家竟然這么不愿意參與公開的學術討論。顯然,公開和互相欣賞也是有限度的(幸虧并不是積極心理學的所有代表人物都是這樣)。這個事件也證實了我對“積極的暴政”的批判——它必定會無所不用其極地消滅消極的觀點和反對意見(尤其是對積極心理學本身的批評)。
清醒:擺脫工具主義,活出真實自我 作者簡介
【丹麥】斯文·布林克曼(Svend Brinkmann)丹麥奧爾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非典型哲學家,羅森凱爾獎獲得者。他的研究主要關注心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哲學、倫理和方法論議題。憑借《清醒》成為知名文化批評家。
- >
煙與鏡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