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成己成人:葉瀾教師觀解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7363900
- 條形碼:9787107363900 ; 978-7-107-36390-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成己成人:葉瀾教師觀解讀 本書特色
作為新中國個自覺扎根中國大地和民族文化傳統、吸收轉化馬克思主義和西方哲學理論,具有中國特色并以代表作英譯本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的當代中國教育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由葉瀾教授首創并持續主持至今近40 年,正式命名面世也將近20 年。這個中國的教育學派已形成核心人物、研究梯隊、原創成果、中國教育學研究之路等“人·學·事”綜合的學術共生體。本套叢書從多個角度對此做了專題探究和系統表達。 本套叢書圍繞學派“代”創始人葉瀾的教育思想,由學派“第二代”的核心成員,分別從理論基石的概念生成、理論與實踐的轉化、形上之維的元研究、生命自覺的教育價值、現代轉向的學校改革、成己成人的教師發展、天地人事的終身教育、理性詩意的美學意蘊以及學派創建的生成史等9 個角度,做了專題式的系統詮釋和深化推進。這是學派兩代人之間學術生命力的貫通與綿延。它既呈現出當代中國教育學學派創始人教育思想“綜合/復雜”的通學性,也體現出一個有意識地自覺原創、自為自強的中國學派之學脈傳承與創新,還預示著“中國學派”發展強大的生生不息的“學術明天”。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成己成人:葉瀾教師觀解讀 內容簡介
葉瀾,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名譽所長! 啊嵺`’教育學研究叢書”是首套論述和闡發創生于中國本土的教育學派——“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創始人葉瀾教育思想的大型叢書,重在探討葉瀾如何以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變革與發展為背景,以“新基礎教育”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為基礎,以“創造和重建適應當代中國教育需要的本土化教育學體系”為目標,關注人的生命發展,重視實踐在教育研究中的價值,創建具有中國立場、中國傳統、中國風格的“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過程,尤其關注她建構的“生命·實踐”教育學思想體系及其對中國教育學的獨特貢獻。 《成己成人:葉瀾教師觀解讀》是叢書的第7卷,著重從教師角色的重構、教師價值的重估、教師發展的重釋、教師素養的重塑、教師教育的重建等方面對葉瀾的教師觀進行了分析,并從“探教師所是”“究教師所為”“祈教師何為”三方面論述了葉瀾教師觀的獨特貢獻。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成己成人:葉瀾教師觀解讀 目錄
一、教師觀覽
(一)著述分布
(二)內容關涉
(三)形成過程
(四)邏輯結構
二、現實基礎
(一)宏觀背景:時代轉型
(二)中觀背景:學校變革
(三)微觀背景:教師處境
三、理論前提
(一)對“教育”的重新定義
(二)對“教育要素”的獨到分析
(三)對“師生關系”的重新認識
第二章 教師角色的重構
一、教師角色的一般概念
(一)教師職業角色的分析
(二)教師職業角色的演變
(三)教師職業角色的分類
二、葉瀾對中國傳統教師角色的批判
(一)中國傳統教師角色的定位
(二)傳統教師角色定位的兩極
(三)傳統教師定位偏差的原因
三、葉瀾對“教師是誰”的重構
(一)教師與變革的關系
(二)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三)教師與學科的關系
(四)教師與自我的關系
第三章 教師價值的重估
一、傳統教育對教師職業價值的認識
(一)注重教師職業的工具價值
(二)強調教師職業的傳遞職能
二、葉瀾對傳統教師職業價值取向的批判
(一)對教師職業“工具取向”的批判
(二)對教師職業“傳遞取向”的批判
三、葉瀾對“教師為誰”的新解
(一)對教師職業本體價值的思考
(二)對教師職業創造本質的發現
第四章 教師發展的重釋
一、國際教師專業發展的浪潮
(一)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
(二)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
(三)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
……
第五章 教師素養的重塑
第六章 教師教育的重建
結語 葉瀾教師觀的獨特貢獻
參考文獻
后記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成己成人:葉瀾教師觀解讀 節選
2.“蠟燭”與“春蠶”中的“犧牲者”角色 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將教師視為榜樣、楷模。漢代的揚雄在《法言》首篇《學行》中說道:“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范也。”民間對教師的贊美之詞也從不吝嗇。人們常把教師比喻為“蠟燭”“春蠶”“園丁”“工程師”,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歌頌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以農業時代人們理想中的園丁及工業時代人們向往的工程師作為教師角色行為的范本。顯然,這樣的比喻寄予了對教師的角色期待,即教師應該像蠟燭和春蠶、園丁和工程師那樣,以奉獻和犧牲承擔起百姓對教師的厚望,并為社會做出示范。 葉瀾看到了這些歌頌背后存在的問題,指出:盡管社會贊美教師,但人們歌頌的只是他們對學生的愛心、默默無聞的奉獻,像紅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像園丁一樣用心血、汗水澆灌幼苗,像春蠶那樣到死絲方盡,“紅燭”“園丁”“春蠶”成了教師的象征;人們歌頌的只是老師為他人成長、對社會發展做出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從而把教師職業的意義從現實提升到神圣。但是,這些歌頌并未涉及教師職業勞動對教師本人現實生命質量的意義;并未涉及教師能否在日常的職業工作中感受到對自己的智慧與人格的挑戰、對自己生命發展和生命力展現的價值,感受到因從事這一職業帶來的內在尊嚴與歡樂的滿足。所以,這種歌頌并不帶來人們像對富有創造性的專業工作人員那般的尊重。② 確實,當把教師看成是用燃燒著的生命之光為別人帶來光明的蠟燭時,就忽視了蠟燭在照亮別人的時候會毀滅自己;當把教師當作是畢生吐絲結繭為人類造福的春蠶時,就忽視了春蠶在溫暖他人的同時也犧牲了自己;當把教師比喻為田園里辛勤耕耘的園丁時,就忽視了園丁在施肥澆水除蟲中也型塑了幼苗的生長;當把教師類比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時,就忽視了工程師在統一藍圖規劃下的標準化、模式化。這樣的比喻也許贊頌了教師職業“無私奉獻”的品格,卻是片面且消極的。一方面,它曲解了教師職業的本質,將教師職業解釋為簡單的知識輸出,似乎教師將自己身上橫溢的才華無私地轉移到學生身上就是職業內涵的全部,結果,失去創造性的教學變成了低層次的簡單勞作,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變成了可尊敬的單向消耗,與其說這是贊頌,不如說是貶低。另一方面,它窄化了教師角色的內涵,把學生成才與教師發展對立起來,似乎教師命中注定就只能在飄灑的粉筆灰中自我淹沒,教師唯一的安慰只能來自于白發蒼蒼之時學生戴著功勛獎章的感謝,這也成為一些教師安于現狀無所作為的借口,一輩子辛辛苦苦、窩窩囊囊、逆來順受、與世無爭,還自詡為“偉大的犧牲”。然而,“假如把犧牲性的行為看成是只對別人有意義而對自己毫無意義的行為,這恰恰意味著自己只不過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個顯示著人的價值的人,如果一個人自身是無價值的,那么他所做的犧牲也就成為無道德價值的貢獻”①。因此,甘當蠟燭、為他人犧牲的鼓勵和贊美雖然崇高卻未免悲壯而凄涼,它不僅沒有給教師帶來振奮和激勵,反倒常常使教師產生一種委屈和吃虧的體驗。② ……
“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叢書·成己成人:葉瀾教師觀解讀 作者簡介
王枬,廣西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師范大學原黨委書記。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教育原理和教師發展研究。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主持或參加國家社科基金及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0余項,榮獲國家及省部級教育科研獎勵20余項。 李政濤,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教育人類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的教學和研究。現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副理事長、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華東師范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院長。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