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社會世界的意義構成/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96423
- 條形碼:9787100096423 ; 978-7-100-09642-3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社會世界的意義構成/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內容簡介
本書奧地利有名社會學家舒茨的一部重要著作。在這部著作中,作者追隨韋伯的腳步,將社會學當作奠定在行動理論上的一門學問,也就是說,重點在于有意義的社會行動應該如何被理解或詮釋。但是,舒茨更進一步追問,我們能否構造一個關于社會行動的方法論與普遍理論,以便為社會科學奠定穩固的基礎。因此,舒茨認為韋伯的理論在理解他人行動的問題上還有許多缺陷,從而需要更進一步的探討,特別是要對“意義脈絡”、“主觀意義”、“客觀意義”、“動機”的做進一步的探討。對此,舒茨是借助于現象學的方法進行探討,從而為社會學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社會世界的意義構成/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目錄
第二版的前言
**章 導論
一、前言:問題的提出
二、韋伯的意義行動概念
三、他我的預先給予性(Vorgegebenheit)與掌握主觀意義的設準(Postulat)
四、對韋伯"當下的"與"根據動機的"理解概念的批判
五、主觀的與客觀的意義
六、過渡到構成分析,解析"與行動相結合的意義"此一概念
第二章 自我生命流程當中有意義體驗之構成
七、內在生命流程的現象:持存(Retention)與再造(Reproduktion)t
八、胡塞爾之"賦予意義之意識體驗"以及自身行為的概念
九、行動的概念——構想和前攝
十、"有意識的"行動及其明證性
十一、意欲性行動以及意欲的問題
十二、摘要:**個及原初意義概念的厘清
十三、**個意義概念的擴展:A.意義的注意變樣
十四、接續:B.體驗的脈絡——意義脈絡與經驗脈絡
十五、經驗世界的構成及其在基模下的秩序
十六、作為詮釋基模的經驗基模:自我解釋與詮釋——問題與興趣
十七、作為意義脈絡的動機脈絡:A."為了目的"動機
十八、接續:B.真正的原因動機
第三章 理解他人之理論的基本特質
十九、自然觀點中有關他我的一般設定
二十、續篇:他人體驗之流的同步性(G1eichzeitigkeit)
二十一、流俗的"理解他人"概念所具有的模糊性奠定在自我解釋活動之上的理解他人
二十二、轉向真正地理解他人
二十三、表達動作和表達行動
二十四、記號和記號體系
二十五、意義設定與意義詮釋一
二十六、告知的意義脈絡——重點回顧
二十七、主觀意義與客觀意義——制造品(Erzeugnis)與證明(zeugnis)
二十八、附記:人文科學中主觀與客觀意義理論的應用
第四章 社會世界的結構分析:社會的周遭世界、共同世界、前人世界
A.導論
二十九、對更多問題之提出的預覽
B.社會行為、社會行動與社會關系
三十、韋伯的"社會行動"概念——朝向他人態度與實質影響他人
三十一、韋伯的社會關系概念——朝向關系(Einstellungsbeziehung)與實質行動關系(Wirkensbeziehung)
三十二、實質行動關系的動機脈絡
C.社會的周遭世界
三十三、社會的周遭世界與我們關系
三十四、周遭世界的社會關系之分析
三十五、周遭世界的觀察
D.社會的共同世界與理念型
三十六、轉移到社會的共同世界問題——連續性的社會關系
三十七、作為理念型的在共同世界之中的他我"與你們關系"(DieIhrbeziehung)
三十八、理念型詮釋基模的構成
三十九、共同世界的匿名性與理念型的內容充實性
四十、共同世界的社會關系以及共同世界的觀察
E.對前人世界的理解與歷史的問題
四十一、社會世界中有關過去的問題
第五章 關于理解社會學的一些基本問題
四十二、回顧之前的研究成果
四十三、共同世界的觀察以及社會科學的問題
四十四、理念型在韋伯社會學中的功能
四十五、因果適當性
四十六、意義適當性
四十七、客觀的或然率與主觀的或然率
四十八、理解社會學對理性行動類型的偏好
四十九、社會科學中的客觀意義與主觀意義
五十、結論:未來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術語譯名對照表
人名譯名對照表
社會世界的意義構成/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節選
讓我們對之前的分析簡單回顧一下,我們想象地將他人的目標,也可以說,他人的目的動機,當成自己想象中的目的動機,進而把想象中用于自己行動的詮釋基模,運用到他人對自己的真實行動之體驗上。然而為了避免誤解,我們應該補充說明,這只是他人完成其行動之后,一種對行動過程的反省性剖析(Zergliederung)。然而在同步的體驗里,觀察者的意向活動鮮活地展現出來,他并不需要注視想象中或是自己過去的體驗。別人的行動是在他眼前逐步展現出來的。在體驗的同步性中,活生生的意向性帶有觀察者,而沒有必要亦步亦趨地執行對于虛構的或是自身的過往體驗的注意活動。他人的行動在階段性的執行中構作起來。自我與他我的同一化不是在從被前給予、作為共同的行動目標之回溯行動的個別階段當中發生。在共同之我們里(im gemeinsamen Wir)自我毋寧是在向前推進的行動階段中與他我的在其充實內容當中被掌握的體驗流程同一化。我們稍后再說明這一點。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研究都限定在這個條件底下,即觀察者對于被觀察者所知的無非是那個被他當作有待詮釋的他人行動的外在世界流程。讓我們強調一點,這個限制性條件把被觀察的他人行動給孤立了,把它從之前和之后的脈絡隔離出來了,這個脈絡不僅是觀察者的意識流程所處的脈絡,也是被觀察者的脈絡。我們所制作出來的,像是一張對外在世界所做的瞬間完成照片或是一系列諸如此類的照片,可稱之為“移動的他人身體”,這不過是一系列影片的一小部分,它的之前與之后完全不為觀察者所知。我們對被觀察者的當下狀態的經驗,我們在自我詮釋時對被觀察者的身體動作或過程的現實性所做的詮釋,使得我們可以設想一種相同類型的行動目標。如果我們對被觀察者的體驗不局限于當下狀態,我們就會知道被觀察者眼前的目的僅僅是達到*高目標的階段性目標而已,或者,假如從自己過去的經驗我們知道被觀察者在“相同情況下”的過去體驗,則在想象中被設想為他人行動模式的行動就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回到韋伯的例子,只要知道伐木者是從事職業性的工作,期待一份報酬,或正在從事消遣活動,我已經在這份知識中把他的具體行動——把木片變小——的目的動機放到寬廣的意義及動機脈絡去理解。從這個例子,我可以在自己的行動想象中建構出適切的他人意識流程模式,如果我把自己所設想的行動置入一個意義脈絡與動機脈絡,則這個脈絡同樣是越出被知覺的和在當下狀態中可知覺的行動之現實性之外。換句話說:在前面的說明里我們看到,行動的整全性只有在構想的跨度(Spannweite des Entwurfes)中才得以形成。作為觀察者,我對被觀察者的理解,僅僅是他的行動之外在流程,就如他直接提供給我的那般,所以我可以在他想象的意識體驗的事后構成之活動中,只接受那個導致我所觀察到的已然行動之行動。如果我想避免,由于是構想的緣故,自己想象出來的行動對他人的行動來說“并不適切”,我就必須把自認是他人行動可置人的意義脈絡想象成“自己的”。關于這個“不適切性”的概念我們將會再次論及,并認識它對理解他人理論的意義所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