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商品帝國(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09341
- 條形碼:9787522509341 ; 978-7-5225-093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商品帝國(精裝) 本書特色
◎一部圍繞600年消費文明史的社會觀察巨作 作者曾主導耗費達500萬英鎊的“消費文化”研究項目,團隊專家超過60位,來自時尚、地理、商業和法律等多個行業和領域,在此基礎上,深入考察15—21世紀的消費現象。 ◎一部講述現代物質世界物與欲的消費史詩 從歷史的角度探討了消費什么、消費多少和如何消費等棘手問題,講述了我們是如何逐漸追求越來越多的物質享受的,以及這一切是怎樣改變社會發展進程的。 ◎客觀看待消費主義,賦予物質渴求更多合理性和價值 物質欲望不是一項現代發明,了解其來源和增強的過程,有助于跳脫開道德爭論的束縛,得出更加慎重的關于消費及其結果的評價。
商品帝國(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敘述了在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中,消費的理念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演變的歷史,以及它對社會多個方面的重要影響和之后的發展趨勢。本書從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明末中國開始寫起,論述了全球三大消費模式。之后,特倫特曼追溯了貿易和帝國對全球消費和品位的影響,咖啡、煙草、印度棉花和中國瓷器等以前充滿異國情調的商品征服了世界,并探索了人們對于家居、時尚服飾和便利性日益增長的需求,這些需求改變了私人和公共生活。 作者詳盡的描述表明,消費實際上是一種真正的國際現象,有著悠久、多樣化的豐富歷史,同時要比我們想象的更具有積極的作用,比如19世紀和20世紀帶來了百貨商店、信用卡和廣告營銷,但也帶來了道德購物者的崛起、新一代人的身份和*終亞洲消費的復興。作者著眼于現在和未來,對我們不懈追求更多的物質享受這一全球挑戰提出了長遠的看法。這部著作兼有專業精妙的學術研究和引人入勝的敘述技巧,呈現了在過去數個世紀,那些誘惑我們并且豐富和動搖了我們生活的商品史詩般的歷史。
商品帝國(精裝) 目錄
商品帝國(精裝) 節選
第8章 亞洲消費 到目前為止,消費的故事敘述的基本上是關于更多的消費。在當代亞洲,“更多”則成為“*多”。出現了一系列消費浪潮,**波始于1955年的日本經濟繁榮。接下來席卷了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臺灣和韓國,席卷了1979年以來的中國,*近又席卷了印度。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1990—2002年,有12億人擺脫了貧困,其中近10億是亞洲人。自2012年以來,增長速度已經放緩。然而,世界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這么多人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加入購物大軍。在戰后的“奇跡”中,西歐人花了10到15年的時間,一半家庭才有了電視,20到25年后冰箱才進入他們的家門。在20世紀70年代,韓國僅用了10年時間就做到了這一點,而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所用的時間甚至更短。洗衣機、音響和錄像機——幾十年來,這些商品在西方陸續進入家庭——幾乎同時進入了中國家庭,無論家庭貧富,都是如此。1 *高級是很容易實現的,尤其是對中國而言。2009年,中國成為世界上*大的汽車購買國,擁有住房的人口比例也*大。2中國崛起的全球影響,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然而,人們對生產的關注與對消費的關注之間存在一種奇怪的不協調:一方面是對血汗勞動和生態崩潰的廣泛關注;另一方面是對“消費主義”狹隘得多的關注,后者的線索來自豪華購物中心和上海保時捷車主俱樂部的會員。 歷史不是一顆水晶球,但它可以將當前的轉變置于更長遠的視角下來看待,幫助我們理解亞洲各個社會是如何消費的,為什么會形成這種消費方式。將日本、中國和印度一起置于消費的發展歷史(我們在本書中已經追溯了這一脈絡)中加以比較,我們可以立即看到一個重大區別:幾個連續的發展階段被壓縮為一個。中產階級的崛起、尋求家庭舒適的文化、城市化、可自由支配開銷的增加,以及住房擁有率的提高——這些是歐洲國家和美國歷時四個世紀的漫長過程。在蓬勃發展的社會——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日本,以及此后的中國和印度——里,這些轉變或多或少是同時發生的。 第二個同樣重要的區別,涉及消費在歷史變化序列中的位置。當茶葉、瓷器和棉花在發展超前的荷蘭和英國興起時,這些國家已經進入城市社會了。工業革命緊隨其后。此外,在西方的許多地方,正如我們反復看到的那樣,消費者的權力借鑒了援引政治權利的公民傳統。亞洲的案例提醒我們,歷史的發展并不都是如此。在中國和日本,情況正好相反。兩國在開始工業化時,都主要是農村社會,它們在實現城市化之前就已經現代化了。*近消費激增的部分原因是大規模移民,數以億計的人在城市定居,而這些城市往往都是新興城市。這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家庭的作用。同樣,公民身份的階段也顛倒過來。在西方,政治權利首先出現,然后擴展到社會權利。遠東地區跳過了**步。公民身份意味著義務,而不是權利。為了換取保護和一些社會支持,公民有義務支持國家。這就形成了一個與自由主義西方——在那里,公民消費者將對個人權利的需求同對社會福利的需求聯系起來——截然不同的政治環境。印度走的是民主道路,但這個新獨立的國家也要求公民成為生產者,個人的愿望要服從于獨立國家的集體利益。 和以前一樣,接下來的論述不會試圖提供百科全書式的國家文件,也不希望描繪一幅東方與西方對抗的單色畫面。相反,在選擇性的專題比較幫助下,我們將設法概述主要的發展情況,找出差別和相似之處。由于關鍵變化并不是同時發生的,我們有時需要并行查看不同的時間段,也就是說,將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日本與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中國進行比較。 本章主要關心三個問題。首先,*近的物質飛躍在多大程度上與過去決裂?第二,中國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社會是否像一位中國專家警告的那樣,正在轉向美國的“用完即棄的消費生活方式”?3*后,還有政治。在英國、法國和美國,消費的增長與公民社會、公民身份和社會民主的興起密不可分。在以強勢國家和弱勢個人權利為特征的政權中,處于自由主義和共和政體的棲息地之外的消費,是一種怎樣的政治動物? 漸 強 對任何故事來說,起點都塑造了寓意。日本(1955—1973年)、中國(1979—2011年)以及印度(2003—2008年為8.7%)的GDP年增長率超過10%,這非常驚人,以至于大多數評論者將日本奇跡、鄧小平主導的中國改革開放以及1991年印度的自由主義改革視為這幾國各自的起點,也就不足為奇了。很明顯,大眾購買電視、汽車、空調和其他許多產品的實現,是由于經濟的顯著增長、消費能力的提高和更多的選擇。4 問題是,如果我們從更長遠的角度看,近期的戲劇性事件看上去是否還堪稱同樣劇烈的轉折。事實上,正是尼赫魯對印度的愿景,與商業發展的長期道路產生了短暫而巨大的偏離。短缺不僅影響到商品,而且影響到維持這些商品所需的服務。商店、磨刀匠和自行車修理工幾乎都從城市景觀中消失了。5與此同時,在1947年8月14日午夜鐘聲敲響時,印度同命運訂下了約定并背棄了世界。對尼赫魯來說,獨立要求自給自足,是建設工廠和發電站,而不是購物。消費帶有帝國的污點。印度洋地區一度是全球交流的十字路口,此刻卻幾乎停滯不前;1947—1990年,印度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從2.4%下降到0.4%。6之后的自由化,需要被視作回到一個更古老的歷史軌道中。
商品帝國(精裝) 作者簡介
作者 弗蘭克·特倫特曼(Frank Trentmann),1965年出生于德國漢堡,后就讀于漢堡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哈佛大學;曾任教于普林斯頓大學和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現為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歷史學教授和曼徹斯特大學可持續消費研究所歷史與社會科學教授;其研究主要關注消費、政治、道德和物質文化,曾主持經費高達500萬英鎊的“消費文化計劃”,并多次因學術聲譽和相關研究獲得榮譽稱號和獎項;相關著作有Free Trade Nation、Consuming Cultures、Global Perspectives等。 譯者 馬燦林,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在讀博士,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批判理論,已發表多篇論文和譯稿。 譯者 桂強,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經濟社會史和抗日戰爭史,在《歷史教學問題》《鹽業史研究》《浙江檔案》等刊物發表多篇論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
- >
朝聞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