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教育3.0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097326
- 條形碼:9787518097326 ; 978-7-5180-9732-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育3.0 本書特色
1.中國教育創新領軍人顧遠,打開未來教育新模式 未來的教育3.0形態,社會化學習,打破學習時空場域的限制,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學習的內容不限于教科書上的知識,真實世界里的各種事物都可以作為學習的素材和對象。 2.構畫未來教育藍圖,為教育創新實踐者指出一條有法可循的理想路徑 l 教育3.0清晰構畫——可直達 l 豐富的教育創新成功案例——可復制 l 教育創新實踐者必不可少的素質技能——可對標 3.預判教育發展新趨勢,為教育從業者指出未來職業發展方向 當下正值教育政策變革的轉折期,這本書告訴你,未來的教育將會往什么方向發展,需要教育從業者做出怎樣的改變 4.讓家長看清教育發展的趨勢,為孩子的教育做出明智決策 l 教育政策變革轉折期,這本書告訴你,未來的教育將會變成什么樣,生活在未來的孩子,需要什么樣的教育 l 巨變時代/vuca時代,讓家長了解,未來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什么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贏在未來 l 如果你對孩子當下接受的教育感到失望,這本書讓你看到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湛廬文化出品。
教育3.0 內容簡介
? 科技的發展、時代的巨變給當下的教育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工業時代的教育方式早已過 時,未來的教育如何發展,行業形態如何變化,需要什么樣的教師,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培養出能夠駕馭未來的下一代? ? 中國教育創新先鋒顧遠在這本書中清晰梳理了教育隨時代變遷的發展脈絡,從工業時代的教 育1.0形態,即課堂式學習,到當下的教育2.0時代,即素質教育變革所倡導的社群式學習、項目制學習,到未來的教育3.0形態,即社會化學習,不僅構畫了未來教育藍圖,為教育創新實踐者指出一條有法可循的理想路徑,更是預判了教育發展新趨勢,為教育從業者指出未來職業發展方向,也讓家長也能從這本書中看到教育發展的未來,為孩子的教育做出明智決策。
教育3.0 目錄
成為,而不僅僅是在做
**部分 教育的新范式:從教育1.0到教育3.0
01教育3.0時代的“教”與“學”
02教育3.0的**性原理
03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使人成為自由的終身學習
04九問解答PBL的本質
05教育的進化:從“有限的游戲”到“無限的游戲”
06從懸崖到漣漪:面向未來的教育該怎么教
07打開黑箱,讓學習的過程可見
08重新定義“社群學習”
第二部分 時代之變:別用20世紀的方法,應對21世紀的挑戰
09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10社會化學習給教育帶來的5大改變
11將“創造力”置于教育的核心
12設計應該成為一種通識教育
13如何評價創新教育的學習成效
14好的教育是什么顏色
15杜威還是布迪厄?——對教育公平的再反思
第三部分 角色轉變:從廣播員到教育創變者
16為何教育創業繁榮了,教育的改變卻很少發生
17如何打破教育行業的“杠鈴”結構
18改變教育,需要的不是等待超人
19沒有錢,能不能辦出更好的教育
20從教師到教師創業者,需要具備四種能力
21從孤島到群島:如何構建有活力的教育生態
第四部分 能力升級:教育創變者如何修煉進化
22開源教育的三個維度
23你需要的不是單一的觀念,而是一整套體系
24你掌握了哪些能夠促成創新的元能力
25教育的服務設計,從“為什么”開始
26好的教育不僅要做出來,還要寫出來
27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即興是一種**能力
28批判性思維的教育和教育者的批判性思維
29你具備提出真正問題的能力嗎
第五部分 應對挑戰:教育創變者如何開創可持續的模式
30“三見”,是每個教育創變者**的能力
31什么樣的組織架構適合教育3.0的創業團隊
32只有突破“人的物理有限性”,才能實現指數增長
33又窮又忙,難道就是創業者的宿命
34忘記那些教育名詞吧,請關注用戶需求
35警惕教育創新中的幾頭巨獸
36讓自己成為原動力發起者
37創業者做事“憋大招”為什么都是錯的
38創業者如何找到好導師
尾聲穿越蟲洞,遇見未來
教育3.0 節選
教育3.0時代的“教”與“學” 任何好的教育, 不管基于怎樣的教育理念、 采用怎樣的教學形式、使用怎樣的教育產品, 都必須做到兩點:幫助學習者明了自己為什么學習,并幫助他們學會學習。 我在教育創新領域工作,同時也是一個科幻迷,所以我會特別留心人們是如何想象未來的教育的。 圖1-1是法國插畫家讓-馬克·科泰(Jean-MarcCôté)在1900年前后繪制的未來教育場景:一個成年人把書本倒進一臺機器里攪拌,知識就會化作電波直接傳輸到學生的頭腦里。 這樣的想象在今天看來可能很可笑。2017年的現代人也設計了一幅未來教育場景:幽藍色的科技之光照耀著整間教室。這會不會更符合我們的想象呢? 現在主流的教育體系誕生于大工業時代,距今已有百年歷史。這100多年來,人類在技術上取得了巨大的飛躍,腦科學、認知科學、行為科學的研究也有了豐碩成果,各種教育創新實踐和產品層出不窮,但是整體而言,教育似乎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教育為何難以改變 教育難以改變,是因為教育的范式還沒有發生改變。“范式”是一個領域里人們對現實的基本假設,這些假設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里,成了我們思考和行動的默認前提,并進而塑造著整個領域的基本形態,影響著它的發展方向。 范式就像計算機的底層操作系統。如果操作系統不改變、不升級,僅靠不斷開發新的App并不能給系統的效能帶來質的提升。 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范式和大工業體系背后的運行邏輯高度擬合。它暗含了如下4個假設: ??教育等于學校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傳遞學科知識; ??教育唯一正確的方式是作為知識權威的教師的灌輸,以及學生大量的反復訓練; ??教育唯一正確的評價方式是標準化的考試。 明晰了這些假設,我們就會理解為什么“哈利·波特”系列作品里的霍格沃茨學校明明是一所魔法學校,它的教育方式看起來卻和我們身邊的學校沒什么兩樣。 明晰了這些假設,我們就會明白,如果不改變教育的范式,即便教育技術再進步,我們對教育技術應用的想象也不會比100年前的人高明多少。 有一家機構對未來的教育做出預測,他們預言250年后,知識能夠通過植入大腦的生物芯片傳遞,人類再也不需要死記硬背了,受教育的時間將從十幾年縮短為幾周。我簡直要懷疑做出這個預測的人是不是得到了1900年那位法國插畫家的真傳。 對教育的4個新認知 愛因斯坦說過:“問題是不可能在產生這個問題的原有框架中被解決的。”人類在每一個領域的重大突破都源自對該領域原有范式的突破。要想改變教育,我們必須先明確教育的新范式。這個新范式包含以下4點對教育的新認知。 **點,教育是一件錯綜復雜的事情。 如果教育就是傳遞信息這么簡單,那么在谷登堡改進印刷術之后,教育這件事就可以終結了。影響教育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彼此會產生相互作用。指望某一類教育機構、某一種教育產品或者某一項教育技術系統性地解決教育問題,是一種理性的自負。人工智能也許已經可以準確判斷一個孩子對某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但很難判斷這個孩子沒有掌握好某個知識點的原因究竟是什 么:是因為被同學霸凌了,還是因為沒有吃早飯導致完全沒心思學習。 第二點,教和學的界限將變得越來越模糊。 過去,學習是純粹的單向輸入;現在,學習正逐漸變成一個“輸入、創造、分享”的綜合體驗過程。 這個過程可以通過簡單的形式來實現,比如讓學習者觀看一段教學視頻,然后針對這個學習素材進行評論、分享、做標簽、評分,還可以讓他和其他學習者一起討論,或者去教別的學習者。 這個過程也可以更加復雜。比如由我聯合創辦的群島教育社區的學習社群,這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都是我和這些學習者共同設計、不斷迭代的。在每次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都會相互交流各種問題,主動提供更多相關的學習資源;我們的學習成果公開發布后,會收到來自公眾的反饋,所有這些內容又構成了未來新的學習社群的學習材料。這樣一來,教和學就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了。 第三點,教學將以分布式的方式在不同場景下發生。 其實,讓學習在學校發生不過是一種從經濟成本的角度考慮不得已而做出的選擇,因為教師、教室、教具、實驗室等學習資源由學校集中提供所花費的成本*低。但是教育太重要了,不能全部交給學校。新范式下,教育將在更廣闊的場域里發生,是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學習。教育的場景不局限于學校課堂,也可以在家庭、劇院、公園、博物館、圖書館……學習將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有人曾問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Drucker):“您閑暇時間都做些什么?”德魯克反問:“告訴我什么是閑暇時間?”也許未來我們也會同樣反問:“告訴我什么是學習時間?”因為生活中經歷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變成一次學習的體驗。 在未來的新范式下,學習不再只集中于個人生命歷程中的一段特定時間,如青少年時期的專職學習、中年時期在工作中的學習、老年時期退休享樂式的學習……學習將會是終身的。人類的教育職能也不再只集中于教師這一職業角色身上。很多人不是專職教師,但他們的經驗、能力、熱情都足以使他們在某個領域或某些方面承擔起教育的職責,他們可以在合適的場景下,以合適的方式參與到教學之中。我把這些來自教育領域之外,卻承擔了教育職責的人稱為“共享式教師”。簡而言之,教育將變成一個更加開放的系統。 第四點,好的教育是通向自由的教育。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體系激勵學習的方式要么是利誘式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要么是恐嚇式的:“不好好學習,工作就要被人工智能搶走了。”事實上,教育有且只有一個目的,即幫助人們獲得自由。獲得學習的自由,獲得思想的自由,使人類從個人的本能中解放出來,從他人的奴役中解放出來,進而獲得人生的自由。 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首先,自由是一種能被自我感知的動力,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么,能夠被什么激發;其次,自由是一種權利,一種“我自己可以選擇什么值得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該做以及如何去做”的權利;*后,自由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分辨、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并行使作為權利的自由,同時也在掌握和實踐作為能力的自由。 任何好的教育,不管基于怎樣的教育理念、采用怎樣的教學形式、使用怎樣的教育產品,都必須做到兩點:幫助學習者明了自己為什么學習,并幫助他們學會學習。 教育范式的轉變 顯然,范式的轉變不會一蹴而就,教育從舊范式到新范式的過渡是逐漸進化的,如圖1-2所示。圖中的橫坐標體現的是范式的逐漸轉變,縱坐標體現的是基于不同范式的教育所呈現的不同形態。 不同的教育機構和不同的教育產品所面對的環境以及自身的條件是不一樣的,因此它們所基于的范式在具體內容上也會有差異,比如教和學融合到了什么程度,教學在多大程度上體現出分布式的特點等。 教育1.0的形態是我們*熟悉的,如圖1-3所示。在這種方式里,教師扮演的是全知全能的知識輸出者,學生就像一個個被動的信息接收器,主要的動作就是“接收、回應、反芻”。這是典型的舊范式下的知識教育形態。 有意思的是,這種形態如今在一些教育科技產品的“加持”下變得頗具迷惑性。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已經用上了微信群、直播、多媒體等新手段,學生也可以在網上約課、約家教、找習題、找學習資料,但是教育的方式、教師扮演的角色以及教與學的二元對立關系都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 教育2.0的形態是目前很多正在進行的教學改革和教育創新所采用的教育形態,比如項目制學習(Project-BasedLearning,簡稱PBL)、探究式學習、STEAM教育A的教學模式等,如圖1-4所示。 很多在今天看起來頗具創新的教育理念,其實100多年前,在約翰·杜威(JohnDewey)、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和陶行知生活的年代就已經被提出并實踐過了。而今天我們聽到的很多對現行教育體系的批判之詞,在這100多年間也從未間斷。于是問題來了,為什么教育如此難以改變? 這種教育形態非常鼓勵學習者彼此之間進行交流、分享、合作、探究,形成“學習社群”。同時,教學過程也更加開放,開始走出學校,走進社區,走向社會。此時,教師的角色更像一個交響樂團的指揮,教師來設定相應的學習框架、節奏和方向,并鼓勵學習者彼此之間互動交流,從而增進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提升。 在教育3.0的形態中,教師就像一個學習社群里的導游、導師或協作者。學習者自己就是學習網絡的連接者、學習內容的創造者、學習體系的建構者,如圖1-5所示。 具體來說,就是每個人都有權利和能力自由地在社群中基于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創造屬于自己的學習體系和獨特的學習節拍;同時,學習者又通過自己的智力活動以及與他人的合作和創造,來豐富和擴展所在的學習社群。這種形態的教育對教育者和學習者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目前也只有很少的教育機構在進行這種嘗試。 圖1-2中間的那條斜線體現的是從學習者的角度來說社會化學習的充分程度。在新舊范式的轉變過程中,學習將越來越明顯地以“社會化學習”的形態出現。“社會化學習”可概括為以下三句話: ??學習在窗外——打破學習時空場域的限制,學習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以各種各樣*適合的形式進行。 ??他人即老師——打破教與學的二元對立關系,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世界是教材——學習的內容不限于教科書上的知識,真實世界里的各種事物都可以作為學習的素材和對象。過去,教材是我們的全部世界;今天,全世界都可以是我們的教材。 在不同的教育形態下,社會化學習都有可能發生。哪怕在教育1.0形態下,學校也可以請校外的某個名人來做講座,教師也可以用某部電影來講解某堂課的知識,但這些行為是偶發的、零星的、點綴式的。在教育2.0形態下,社會化學習會以更深入、更主動的方式發生。而到了教育3.0形態,社會化學習將是一種常態化的學習形式,社會資源參與教學將基于一種社會機構與學校的長期、穩定的關系。比如在芬蘭,博物館參與當地學校的課程開發實際上體現了博物館與學校的一種有制度保障的穩定關系,而學校的音樂教育往往是由獨立的第三方音樂教育機構提供的,經常在當地的音樂廳進行。 教育的*終目的、“社會化學習”的*終結果就指向了圖1-2的右上角:一個學會學習、自我導向的終身學習者,一個自由的人。
教育3.0 作者簡介
顧遠 l Aha社會創新學院創始人、群島教育創變者社區創始人。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先鋒學習社區、日敦社幼師學院、蜂窩兒童宇宙、模數盒子、西安樂魚學習社區等多家教育機構理事和發起人。 l 在20余年的工作經歷中,關注點始終圍繞著人的成長與發展,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協作與共創;致力于通過賦能和聯結教育創變者,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價值觀和實踐共同體,推動教育的持續進化。 l 已輔導和支持了80余家教育創業團隊和數百位教育者,分布在全國各地,覆蓋各個學段和教育細分領域。 周賢 l Aha社會創新學院聯合創始人、群島教育加速器聯合發起人、善淘網慈善商店計劃創始人,多家公益機構理事,連續創業家,曾獲得多項國際國內社會企業家榮譽。 l 自2011年開始,在國內開始推動社會創新研究和實踐發展;近年來,主要致力于教育創新領域的組織咨詢、能力建設和影響力投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