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域外古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968472
- 條形碼:9787533968472 ; 978-7-5339-6847-2
- 裝幀:80g書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域外古城 本書特色
不無度地使用,不任意地改造,不隨心所欲地破壞 陶醉和自豪于城市的歷史美
域外古城 內容簡介
《域外古城》是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馮驥才先生的一部文化散文合集,同期出版的還有一本《域外古藝》。兩本書都是從全球性視角關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體現了作者對文化遺產保護這一世界性問題的思考。《域外古城》收錄與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奧地利、捷克、芬蘭和日本等國古城、古建筑、名人故居等保護工作有關的游記三十三篇,展現了各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具體措施及取得的豐富經驗。
域外古城 目錄
牛津的老房子
巴斯人手里的巴斯
在莎翁故居看到了什么?
尋根
城市的歷史美
翁弗勒爾
拉丁區,我們那條小街
精神的殿堂
活著的空間
睡著的小城
意大利斷想
重光西斯廷
朝圣,去烏爾比諾
托斯卡納的風光
泡在水里的威尼斯
如夢的瓦豪
收藏家園
一先令的古堡
輝煌的書巢
維也納生活圓舞曲
百水的怪樓
保衛克里姆特畫室
月光里的舒伯特小樓
離我太遠了,皮蘭
今天的布拉格
古希臘的石頭
在芬蘭的感想
*美的小鎮
蘇茲達利的木屋
俄羅斯也有古村落問題
蘇哈洛夫
細雨品京都
奈良的味道
域外古城 節選
城市的歷史美 對于古老建筑的維修,歷來分為兩種方式,也是兩種觀點。一是整舊如新,即粉飾一新;一是整舊如舊,即在修整中盡力保持古物歷時久遠的歷史感。前一種方式多出于實用,后一種方式則考慮到古建筑蘊含的歷史和文化的意義。在我國,很長時間都是整舊如新,及至近世,才有了整舊如舊的觀念。 這些年,西方的古物修復專家又在探討一種新的方式,便是用科學方法除去古物表層的污染物質,使古物再現它剛剛完成時的*初的面貌與光輝。我曾著文,稱之為“整舊如初”。這種方式被認為是更高層次的“整舊如舊”,即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它*成功的例子是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米開朗琪羅的穹頂畫《上帝創造人》的修復工程。但它也有失敗的例子,而且十分慘重,便是近期修復完成的米蘭那幅世人皆知的達·芬奇名作——《*后的晚餐》。 五年前我在意大利,聽說達·芬奇的《*后的晚餐》正在修復,便懷著很大的興趣到米蘭修道院去看。幾位專家在高高的架子上,專注而凝神地工作,像在為一位病人做大手術。據說他們每天只能完成一個火柴盒大小面積的壁畫的修復工作,當年修復專家們對西斯廷教堂的穹頂畫也是這樣做的。而《*后的晚餐》是一幅殘損尤重的藝術史名作,許多部位都剝落得一片模糊,因此人們很想知道五百年前這幅作品完成時的*初的神采。當時我還在米蘭的書店買了一張修復前的《*后的晚餐》的印刷品,以便將來對照著看。 然而,如今一看,竟然慘不忍睹!不但不相信這幅畫*初會如此拙劣,連修復前那種歷盡滄桑的歷史感也蕩然無存。這一修復工程失敗的緣故,專家認為是達·芬奇作畫時喜歡試用各種新型顏料。這幅畫所使用的顏料肯定與他一貫采用的“濕壁畫”法相抗,所以傳說這幅壁畫在剛剛完成時就已經出現裂紋和開始剝落,這樣一來,修復的一半工作成了修補。再說五百年來人們已經習慣了那種殘破又古老的樣子,即使修復后的畫面和當年作品完成時一模一樣,人們照舊會不買賬。從來批評得*兇的總是批評家們,他們指責意大利修復專家的“膽大妄為”,甚至說意大利人“用‘先進’技術破爆了《*后的晚餐》”。 比起意大利人,法國的修復專家要謹慎得多。但謹慎并非保守。在位于四區的巴黎市政府文化事務局里,一位宗教藝術品研究員安貝爾表示他堅持“整舊如舊”的原則。他認為意大利人“整舊如初”的做法,即便成功了——如西斯廷教堂穹頂畫——也使古代遺存失去了歷史感。因為古物表面斑駁含混和漫漶不清的一層不僅僅是物質浸染(如燭火、燈煙和空氣氧化的浸染),更是一種時間浸潤的結果,這里邊還包含一種珍貴的歷史感,也就是歷盡滄桑的味道。去掉這一層,就是除卻歷史。 我同意他的觀點,但我追問他:“你認為‘整舊如舊’應當如哪個‘舊’呢?事物的歷史化是一個時間過程,也就是一個逐漸‘舊’化的過程。應當鎖定在哪個程度上?”我想同他認定修復的標準。 他想了想說:“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難回答。應當是一種中間狀態吧!” 他的話啟發了我的思考。我喜歡把談話逐層推向深入。我說出了我的意見:“我的想法是修復工作應盡量用減法,少用加法。減法是減去三種東西,一是朽壞糟爛、不能恢復并有礙觀瞻的部分;二是有害的微生物;三是污染痕跡,如煙塵、酸雨、霉點等造成的污染。這個減法的極限是不能減去歷史感和美感,我生造一個詞吧,就是歷史美。” 安貝爾笑了,笑容表示他很欣賞這個詞。他又加了一個注腳:“歷史美也是一種藝術美。” 法國人就是這樣可愛,他們把一切美好珍貴的事物全視為藝術,因為唯有藝術才能在他們心中至高無上。 在凡爾賽宮,承蒙主人熱情,我參觀了一間尚未開放的瑪麗·安托瓦內特皇后內宮的休息間,屋內精致典雅,華貴沉靜,充滿著唯王室才有的考究到極致的氣息。這間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房間,據說竟然修復了近三十年!連窗簾、椅子的面料及壁布,全是仿照昔日殘存的布料的圖案復制的,不僅豪華地再現了昨日的奢侈與輝煌,而且連古老物品那種歷時久遠的風韻也全然仿制了出來。陪我參觀的一位歷史專家說,宮中古物的維修人員,都是畢業于文化遺產學院的高等人才。他們不單要對古物清潔、加固、維修,關鍵要整理出那種歷史的味道。這種維修,遠遠比創造這件物品用時長。因為他們明白歷史感不是物品原有的,是歷史的一種加工。在歷時久遠的時間長河里,物品不再僅僅是一種物質。時間是神奇又有力量的,它會把它深遠的歷史內容無形地注入進去,同時將潛在其間的特有的時代美與文化精神升華出來。時代美過后就變為一種歷史美,只有當它成為歷史才變得更加清晰和更加動人。于是,歷史物品更重要的價值是一種精神、一種美。這種美往往與它的沉默、斑駁和殘破同在,而修復古物的關鍵,不僅要技術高超,更要理解歷史和懂得美之所在。我望著墻邊一排剛剛修復不久的老椅子癡迷不已時,陪同者告訴我,這里每把椅子的維修,都需要一位專家工作一年。一年?但誰會這樣照料自己的城市的歷史?倘若此時我們再放眼去看一看巴黎——這座博大、豐富、古雅、斑駁——在精心的保護與維修中充滿歷史美感的城市,我們不是會被深深地感動嗎!
域外古城 作者簡介
馮驥才,祖籍浙江寧波,1942年生于天津,中國當代作家、畫家和文化學者。現任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民協名譽主席、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等職。他是“傷痕文學”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說”在當今文壇影響深遠。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已出版各種作品集二百余種。代表作《啊!》《雕花煙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蓮》《珍珠鳥》《一百個人的十年》《俗世奇人》《單筒望遠鏡》《藝術家們》等。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韓、越等十余種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種譯本五十余種。多次在國內外獲獎。他倡導與主持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傳統村落保護等文化行為對當代人文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