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淺斟語文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3120414
- 條形碼:9787203120414 ; 978-7-203-1204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淺斟語文 內容簡介
本書稿集合了作者18年語文教學生涯中的所思所悟及教學研究結果。全書共分為九個章節, 內容涉及對高中語文課文的文本解讀, 如何關注一些極易被忽視的細節, 怎樣收獲別樣的閱讀體驗, 并以課堂實踐為例詳解如何轉化閱讀文本和教學文本, 剖析了自己對語文教育的反思, 以及在新的高中課改背景下, 如何解決讀懂作品, 讀透作品, 學好語文這門課程等問題。
淺斟語文 目錄
一、緣何“騎桶”——《騎桶者》虛構藝術漫談
二、管中窺“黑”——《斑紋》的別樣解讀
三、美人·士子·后宮——溫庭筠《菩薩蠻》新解
四、“半張紙”的幸福——《半張紙》內蘊探幽
五、小人物的“大”勝利——漫談《在橋邊》的反諷藝術
六、耐人尋味的“祝福”——從“祝福”情景探《祝福》主旨
第二章 舉綱,尋一條閃光的金線
一、一扇無法開啟的門——從稱謂變化看《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醉翁乎?太守矣——從稱謂變化看《醉翁亭記》
三、寬大之風入“錢眼”——從錢入手看《動人的北平》
四、臺兒溝的“今天”與“明天”——從“一分鐘”看《哦,香雪》
五、理想與現實的碰撞——從“拾腳印”“墮高樓”看《腳印》
第三章 質疑,反彈琵琶不遮面
一、妙招乎?破綻乎!——揭秘《燭之武退秦師》
二、心照不宣的雙贏——《陳情表》意趣別探
三、多情·風情·癡情——從《雨霖鈴》走進柳永的情感世界
四、孔子“守孝三年”辨
五、當“禮治”遭遇“無道”——從《季氏將伐顓臾》走進孔子的政治理想
六、“暖意”背后的冷漠——《禮拜二午睡時刻》主旨再探
七、溫情與冷酷的交織——《山羊茲拉特》多重主題解讀
八、如果素芭會說話——《素芭》主旨解析
九、在情境體驗中走進文學類文本——以《素芭》教學為例
第四章 爆冷,于無聲處聽驚雷
一、趙惠文王“三問”有風云
二、琵琶女“重奏”之謎別探
三、試論兄弟命運“疊影”的意義
四、感性與理性的對壘——從《窗》看錢鍾書的窗里門外
五、偏執的愛——從《我心歸去》的邏輯問題看韓少功鄉情
六、誰讓翠翠把狂歡節過成情人節
七、你我都無法離開的魯鎮
八、《項脊軒志》,是訴親情?
九、晉武帝是一位優秀的讀者
十、閃婚的楷模——《長亭送別》別樣的情感表達
……
第五章 聯讀,橫看成嶺側成峰
第六章 整讀,春色滿園關不住
第七章 跨介,世事洞明皆學問
第八章 轉換,從閱讀文本到教學文本
第九章 反思,學而不思則罔
參考文獻
后記
淺斟語文 節選
《淺斟語文》: 《醉翁亭記》中“醉翁”的形象深入人心,從開篇中,我們就不難感受到,歐陽修想做“醉翁”的迫切心情,可是如果我們羅列歐陽修在文中對自己的稱謂,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醉翁”在文中只出現了三次,其中只有一次是真正意義上的稱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另兩次只不過是介紹性地出現了“醉翁”兩字而已,一處是“醉翁亭也”,另一處是“故自號曰‘醉翁’也”。并且三次“醉翁”都僅僅出現在文章的**段,行文向下,再也找不到“醉翁”的蹤跡了,代之以“太守”之稱。“太守”這樣的自稱,文中共出現九次,大有喧賓奪主之嫌,在文末一段尤為頻繁,在短短的六句話中,出現了五次。這樣的安排是作者有意為之,還是無意之舉?若是有意為之,那么他意欲何為呢?若是無心之舉,那么是否昭示著一些作者的潛意識呢?歐陽修想做“醉翁”,還是更愿為“太守”?哪個稱謂更符合他的形象呢?哪個稱謂更吻合他的內心需求呢? (一)醉翁乎 被貶滁州的歐陽修有太多想做“醉翁”的理由了。慶歷三年(1043),宋仁宗鑒于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的窘迫情勢,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慶歷新政”。但新政卻遭到了舊貴族舊官僚的強烈反對。夏竦、王拱辰等制造流言蜚語,攻擊范仲淹等為“朋黨專權”,積極參與新政的歐陽修作《朋黨論》以辯駁:“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賢,而不聞其有可罷之罪。自古小人讒害忠賢,其說不遠。欲廣陷良善,不過指為朋黨,欲動搖大臣,必須誣以專權。其故何也?去一善人而眾善人尚在,則未為小人之利;欲盡去之,則善人少過,難為一一求瑕。唯指以為黨,則可一時盡逐。至如自古大臣已被主知而蒙信任,則難以他事動搖。唯有專權,是上之所惡,必須此說,方可傾之。”慶歷五年(1045)三月,歐陽修被誣下獄,九月赴滁州;慶歷六年(1046)作者寫下了這篇傳誦千古的《醉翁亭記》。新政失敗,尤其是人格受辱,歐陽修內心的憤慨不難想像。降知滁州,對歐陽修來說,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名節上,都是個沉重的打擊。這對一位心系天下、名冠政壇的人來說,必然會帶來心理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創傷。多少年后,歐陽修在回憶這次離京的慘景時還說“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浪淘沙·把酒祝東風》),表達這次貶謫受辱的苦痛。 以酒買醉麻痹受傷的心靈,這是許多失意人的常態。一醉解千愁嘛,管它是情場,官場,商場,還是風月場。但做此等醉翁,定會玷污了歐陽修的人格,也小覷了歐陽修的志向。沉醉如泥,何來文人的風骨;酒氣熏天,何來名士的品格?所以歐陽修在《醉翁亭記》的開篇就定下基調:“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政治上失意,山水中寄情,這是古時的遷客騷人撫慰受傷心靈的傳統。陶淵明退居鄉野,在東籬下賞到了怡然自適的風景;蘇軾被貶黃州,寄情于赤壁,在清風明月中領悟了人生的達觀與暢意。被貶滁州的歐陽修呢,在滁州這片青山綠水的滋養中自然也能顯露出真名士、自風流的雅趣。在“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的美景中,他感到“而樂亦無窮也”。歐陽修想以美景來買醉,所以他流連于瑯琊的秀麗山水,所以他得意于“醉翁亭”的命名。 如果說瑯琊旖旎的自然風光能慰藉作家貶謫受傷的心靈,那么滁州政通人和的大治氣象更能撫慰作家之前為京官時落魄潦倒的心靈。“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如此看來,歐陽修也有很多的理由沉醉,沉醉于瑯琊美景,更可以沉醉于自己的滁州美政。在滁州這方他自己營造的適意的天地中,他完全可以怡怡然地做一位樂在其中的醉翁。 (二)太守矣 然而,寄情山水是否一定能成功呢?找到一方凈土就能怡然自得嗎?同為貶官,《小石潭記》中的柳宗元,以發現小石潭的“樂”開始,以宣告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而告終,真實袒露自己寄情山水撫慰心靈的失敗。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開闊胸襟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聯系起來,以高遠的抱負來安撫不平的現實。歐陽修也希望通過醉心于美景美政來排遣自己的失意,所以文童中一派政通人和的氣象。醉翁,包含著多少歐陽修對自己的期許,他也一再為之努力,但我們卻很遺憾地看到了他的失敗。**段的自號“醉翁”,是自己的期望,寄情山水,忘卻煩憂,與民同樂。可是他卻很難一醉到底,在對自然風光短暫的沉醉之后,詩人再也說不出“醉翁”二字了。醉翁終究不易做,作者自號“醉翁”之后,卻再難以醉翁自詡,美景醉不了他的心,所謂的美政也不過是自己一廂情愿的障眼法。瑯琊山的人鳥共樂,滁州一隅的政通人和,怎能安撫得了一位胸懷天下卻落魄潦倒的志士的心? ……
淺斟語文 作者簡介
朱前珍,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學高級教師。曾獲浙江省巾幗建功標兵、浙江省浙派名師培養對象、衢州市中小學名師、衢州市高中語文學科帶頭人、衢州市新115人才(第二層次)、衢州市教科研標兵、衢州市教科研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教學比賽屢獲佳績。曾獲浙江省首屆高中語文教師能力大賽一等獎,全國首屆“語參杯”語文教學大賽一等獎,全國“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部優課例。 教育科研成績斐然。近年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學習》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百余篇,主持四項省課題、六項市課題,主編、參編《南孔圣地的教育守望》《教學設計》等學術著作六部。 開設“淺斟語文”微信公眾號,在淺斟細琢中,領悟語文之大境。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