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六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560718
- 條形碼:9787552560718 ; 978-7-5525-6071-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六講 本書特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六講》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性、價值性,既凸顯中華民族的道德和智慧,又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情懷。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能夠錘煉人格品質,建立文化自信,增強人文底蘊和文化素養,厚植家國情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六講 內容簡介
本書稿共分為十六講。每一講開篇都用精練簡潔的語言,提煉孔孟、老莊等思想的精華,全文貫穿“講仁愛、重仁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中華很好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內容。旨在引導學生在文化浸潤中不斷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和價值判斷,筑牢傳統文化的根基。書稿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很好傳統文化多方面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六講 目錄
1.“孝”難嗎?
2.孔子“仁”思想解讀
3.孔子儒學之“道”淺解
4.治國以禮
第二講 孔子的君子之道
5.我們怎樣做君子?
6.對舉觀君子
7.孔子的高足顏淵
8.坦蕩蕩的孔子
第三講 孔子的教育觀
9.孔子的家庭教育觀
10.孔子的內省法則
11.對話式教學探微
12.侍坐教育:中國民主教育的開端(一)
13.侍坐教育:中國民主教育的開端(二)
第四講 孔子的處世之道
14.孔子的人生規劃
15.孔子的貧富觀
16.孔子理想社會管窺
17.孔子的交友智慧
第五講 孟子的性善之道
18.善之源:孟子“性善論”思想淺議
19.尊儒四修為
20.孟子的君子之風
21.孟子的正能量
第六講 孟子的修身之道
22.孟子的“養氣”之術
23.孟子的“內省”法則
24.孟子“人和之道”微觀
25.孟子用“心”之良苦
第七講 孟子的教育觀
26.孟子的教育觀
27.孟子的教育思想淺析
28.孟子的學問之道
第八講 老子哲學命題
29.老子“道”的哲學思想管窺
30.“柔”的哲學思考
31.老子“水”的哲學命題
32.老子的“靜”修煉
33.老子的“大”思想微觀
34.老子的“民”思想淺析
第九講 莊子的天地精神
35.莊子的天地精神
36.從莊子的“養生”看“養學”
37.莊子的骨氣
38.莊子言說“真人”
第十講 莊子的“無用之用”
39.莊子的“無用之用”
40.莊子“成語”論道
41.莊子“奇人”論道
42.莊子惠子論辯的哲學思想管窺
第十一講 王陽明知行合一
43.探求真“知”,此心光明
44.王陽明修行二三事
45.王陽明“心學”淺說
46.知行合一
第十二講 諸子思想融合
47.孔孟“仁”哲學思想體系管窺
48.愛的話題:管窺諸子的“愛”思想
49.對話的智慧
50.善始易善終難:以老子、孔孟語錄*后一則為例
第十三講 傳統文化融合(一)
51.文化的“韌”性
52.“規矩”:中華傳統禮儀的載體
53.傳統文化與心理調適
54.從傳統禮儀看師道
第十四講 傳統文化融合(二)
55.說“儉”
56.關于“三”的哲學思考
57.“自卑”求證
58.吟唱的審美趣味
第十五講 傳統文化踐行(一)
59.成功取決于行動
60.為師之道
61.先秦諸子的自然觀
62.先秦諸子的民本觀及當代價值
第十六講 傳統文化踐行(二)
63.“酒”文化傳承
64.孔子“道”的當代闡釋
后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六講 節選
1.“孝”難嗎? “孝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也是儒家提倡的基本道德范疇,孔子、孟子對孝悌有了更加確切的詮釋,“孝”就是盡心奉養和順從父母,“悌”就是敬愛兄長。 孔子的弟子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意思是君子務實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也就有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呀。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高標準,他以孝悌為仁的根本,可見孝悌在儒家學派創始人這里具有很高的地位,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意思是弟子在家中要孝敬父母,出門在外要尊敬年長于自己的人。 孔子賦予了孝悌更具體的內容。他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這是免于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對子女的擔憂和牽掛是永恒的,當然在現代社會里,隨著信息的發達,交通的便捷,父母的這種擔憂就越來越小了。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作為子女,要知道父母的生辰八字,一則是因此而喜悅,一則是因此而擔憂。喜悅的是自己不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時刻把父母記掛在心上,以孝敬奉養父母為樂事;擔憂的是父母年事已高,“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子女*大的擔憂。作為*基本的道德準則,懂得孝悌的人也不會隨意危害社會,對社會的長治久安也是有好處的。 孝悌思想發展到亞圣孟子,有了更具體的內涵。孟子追本溯源,認為古代名君“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孟子·告子下》),他將堯、舜之道歸結為“孝弟”二字,告訴人們孝悌并不難,“人皆可以為堯舜”,只要你言行習慣上向堯學習,你就可以成為堯了,古代名君是可學而致的。 孟子在孔子觀點的基礎上,將孝悌的內容更加具體化,他認為不孝有五個方面。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 孟子認為不孝的情況有五種:四肢懶惰,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種;酗酒聚賭,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二種;貪圖錢財,只顧老婆孩子,不贍養父母,這是第三種;放縱聲色享樂,使父母感到羞辱,這是第四種;逞勇好斗,連累父母,這是第五種。直到現在,這些對父母不孝的戒律依然是對后人的警示,惰、酒、賭、貪、色、斗等這些行為依然是社會的危害,家庭的災難,孝就是要克制這些不良行為,盡量減少父母對自己的擔憂以及對父母的損害。 “孝”難嗎?其實說難也難,孔子的弟子子夏問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說:“色難!笔谭罡改附洺13趾皖亹偵*難。對待父母要真心實意,力爭做到和顏悅色。孟子歸納的通常對待父母需要注意的五種行為,需要引起注意。說不難也不難,那就是要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不讓父母擔憂,更不讓父母蒙受恥辱。 孝悌是傳統文化的根本,從堯、舜到孔、孟,都受到高度重視,到了一些朝代強調以孝治天下,孝成為統治階級治理天下的工具,得到了進一步弘揚和傳承。隨著時代發展,盡管孝悌思想體系中也有一些糟粕,有愚孝的思想,但綿延幾千年,這種思想里仍然有許多積極的成分,需要我們批判地繼承,對于精華發揚光大,對于糟粕需要揚棄,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復興中熠熠生輝。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六講 作者簡介
馬建榮,畢業于寧夏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寧夏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寧夏回族自治區區級骨干教師,獲自治區第二批“塞上名師”榮譽稱號,教育部“國培計劃”首批領航名師。長期從事高中語文教學與研究工作,提出“真性情語文”教學主張,發表多篇論文,出版個人專著兩部。現供職于吳忠中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