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貨幣文化史(Ⅰ希臘羅馬時期錢幣的誕生與權力象征)(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6969
- 條形碼:9787549636969 ; 978-7-5496-369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貨幣文化史(Ⅰ希臘羅馬時期錢幣的誕生與權力象征)(精) 本書特色
《貨幣文化史》全套共六卷,本書為卷二。 《貨幣文化史Ⅰ:希臘羅馬時期錢幣的誕生與權力象征》 《貨幣文化史Ⅱ:中世紀黃金的盛宴與貿易興起》 《貨幣文化史Ⅲ:文藝復興時期jia bi盛行與信任危機》 《貨幣文化史Ⅳ:啟蒙時代貨幣泡沫與價值反思》 《貨幣文化史Ⅴ:帝國時代殖民主義與貨幣大變革》 《貨幣文化史Ⅵ:現代數字革命與貨幣的未來》 讀懂貨幣文化史,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經濟,洞察大國命運。當神權至高無上,黃金走出歐洲,成為流動的盛宴。 國內首套世界貨幣文化史,全球40余位跨學科學者共同編寫打造 《貨幣文化史》共六卷,囊括了從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到啟蒙時代、帝國時代和現代的全球貨幣文化史。由英國社會科學院院長比爾·莫勒爾主編,錢幣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專業領域的40余位權威學者共同編寫打造,史料詳實、值得收藏。 跨領域專家聯袂推薦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講師王忠孝、復旦大學宗教系教授劉平、華師大歷史學系教授朱明、華師大政治學系副教授周保巍、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應用經濟系副教授王聞聯袂推薦。 跨學科世界史,兩種讀法,看清貨幣與文化的螺旋式演進 讀懂貨幣文化史,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經濟,洞察大國命運。 不僅是貨幣史,也是文化史、經濟史,更是一部公元前2500年至今的世界史。 縱向按單卷閱讀,深入了解該歷史時期的文化藝術、宗教思想、經濟基礎、時代事件及它們與貨幣的互作; 橫向按章節閱讀,每一卷固定的章節結構(技術、思想、宗教、生活、藝術、哲學、時代),透視貨幣從古至今在社會不同層面的發展。 豐富彩插,真實還原貨幣樣貌 全套書包含300+幅彩色插圖,不僅直觀呈現貨幣在不同時期的視覺表達,更包含歷史背景下的其他圖像印記。 精裝雙封,典藏工藝 護封采用高階細格藝術紙,紋理輕盈細膩,彰顯古典質感。 內封采用中灰里紙,觸感溫潤,自在呼應。 內嵌全彩插畫,選用日本涂工紙印刷,高清還原各式貨幣紋理。
貨幣文化史(Ⅰ希臘羅馬時期錢幣的誕生與權力象征)(精) 內容簡介
公元前7世紀,小亞細亞出現了早的金銀合金幣,即琥珀金幣。錢幣的誕生,打破了希臘羅馬時期王權、戰爭與宗教之間的界限。錢幣意味著權力。 雅典銀幣是雅典的象征,錢幣上的貓頭鷹是雅典城邦的標志。錢幣使希臘民主制度顯影,精英男性公民參加集會時,能得到政府發放的報酬。 鑄幣使羅馬發動境外戰爭成為可能。公元前3世紀,羅馬向意大利南部軍事擴張,錢幣主要用來支付軍隊的工資,而非滿足平民的經濟需求,羅馬因此終成為帝國。 當國王像神一樣被崇拜,地中海世界的錢幣上的圖像開始由神祇,變為在世的統治者。 錢幣是希臘文化與羅馬帝國權力的象征,它使不同的價值和文化體系趨同。沒有錢幣的誕生,就沒有希臘城邦的繁榮與羅馬帝國的形成。
貨幣文化史(Ⅰ希臘羅馬時期錢幣的誕生與權力象征)(精) 目錄
叢書序言
概述 維持古代世界運轉的貨幣
**章 貨幣及其技術:生產、分配和影響
第二章 貨幣及其理念:國家控制和軍費開支
第三章 貨幣、儀式與宗教:錢幣的非經濟特質
第四章 貨幣與日常生活:多類使用者和多元貨幣
第五章 貨幣、藝術與表現形式:羅馬世界概覽
第六章 貨幣及其闡釋:考古學和人類學視角
第七章 貨幣與時代:權力、互聯和身份認同
圖表目錄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關于各章作者
貨幣文化史(Ⅰ希臘羅馬時期錢幣的誕生與權力象征)(精) 節選
維持古代世界運轉的貨幣 本卷所涵蓋的時間跨度為公元前7世紀鑄幣出現到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衰亡。此外,一些篇章還談到了鑄幣發明之前的其他類型的貨幣—它們*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2世紀,而其他章節則對下至歐洲中世紀早期的具體問題做了研究。從地理上說,本卷討論的焦點是古代世界,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作者的專長和研究興趣集中在希臘羅馬世界,部分原因也在于古地中海地區鑄幣本身的重要性。從概念、使用和社會文化融合的角度來看,現代西方貨幣觀念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7世紀在小亞細亞出現得*早的金銀合金幣,即琥珀金(electrum)(Scheidel, 2008)。 今天,大多數人無法想象一個沒有貨幣的世界會是什么樣子。在我們生活的現代世界里,我們與貨幣的有形媒介(鑄幣、紙幣、電子交易等)之間的聯系存在多種形式,這與古代世界的情況非常不同。在古代,一個基本原則是,鑄幣只是貨幣的一種特定形式, 如果它在這個用途上發展得尤其好(參見第六章《貨幣及其闡釋: 考古學和人類學視角》)。而在沒有文字記錄的族群中,要確定鑄幣出現以前,哪些物品可能被當作原始貨幣使用,始終是一個挑戰(參見Hensler, 2014)。我們只有通過考古調查,才可以論述在新石器時代或者青銅時代與處于鐵器時代晚期的安納托利亞(Anatolia) 西部地區,錢幣誕生這個階段內的貨幣使用和價值估計情況。在新石器時代,貝殼或石器等物品除了其基本用途外,*適合在各種情況下作為交換媒介使用。當時,價值和質量之間的聯系尚未確立。直到青銅時代,隨著砝碼和天平的發明,價值才似乎有了一定的依據標準。也是從那時起,金屬成為共同的價值尺度和履行社會義務的新手段(Rahmstorf, 2016)。公元前 3000 年,度量衡的發明為引入印章鋪平了道路,而印章是個人或組織對金屬重量和純度的保證(Thompson, 2003)。此時距離形成貨幣對貨幣的交換體系以及受權威控制的鑄幣體系,僅有一步之遙。希臘早期和近東世界 a 出現鑄幣之前,銀是人們日常經濟生活中的主要金屬。對所謂的“碎銀”〔hacksilver,由銀條、銀首飾、銀絲、銀制器皿、銀箔碎片、銀盤、銀錠等切割而成,在鑄幣出現之前或缺乏鑄幣的社會經濟體內被當作貨幣使用,人們在每次交易時都要稱重,必要時還要切割以達到所需的重量(Kroll, 2013)〕的發掘表明,在鑄幣問世之前,預先稱重的金屬在社會上扮演著成熟的貨幣角色(Kim, 2001)。約翰·克羅爾(John Kroll)認為:“鑄幣并沒有做任何其他貨幣形式過去不曾做的事情,而只是將它們做過的事情做得更好。”(Kroll, 2012: 40) 從長遠來看,克羅爾的觀點有很多可取之處。下面將概述古代鑄幣*主要的一些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5世紀的地中海(希臘和近東)文明中,錢幣形式的貨幣觀念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許多方面與今天都非常相似。比如,錢幣的生產已經擁有高度復雜和精密的鑄造工藝,工匠可以將錢幣的重量精確到克,可以一次性生產上千枚的錢幣(de Callataÿ, 2011a),還能系列重制這些錢幣(Grüner, 2014); 用于遠距離貿易、開展銀行業務、以信貸活動創造財富和社會分化的必要條件也已完備(Andreau, 1999);貨幣使用者還對貨幣產生了哲學思考(Seaford, 2004),并在宗教實踐中使用它們(Mauéand and Veit, 1982)。近現代社會中出現的一些經濟問題,如通貨膨脹、貨幣動蕩和貨幣聯盟的形成與解體等,以及這些問題的產生原因和應對方式,在古代社會中已經引發嚴肅關注(Meadows and Shipton, 2001; Scheidel et al., 2007)。 在古代貨幣的演變中,貨幣和權力之間的關系始終是一個突出且一直存在的問題(參見Conzett, 2005)。當鑄幣這種媒介產生并被某一特定精英階層(如王室、城市精英)所采用時,這種關系開始顯露出來。鑄幣在軍事和政治勢力籌措資金時起到主要作用,因此成為社會變革的推動力。比如在公元前 4 世紀,希臘世界雇傭兵數量的增長與貨幣的存在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Trundle, 2013;參見第二章《貨幣及其理念:國家控制和軍費開支》)。當希臘城邦能夠籌到必要財資時,通過征募雇傭兵發動軍事行動就會成為首選。雇傭兵的出現引發了古代戰爭和軍事戰略的深刻變革。理想中的希臘軍隊主要由擁有土地的公民組成。他們自備武器,非戰爭時通常也會作為后備軍保護自己所屬的城邦和土地免受攻擊。這些軍事職責與希臘公民的理念及其享有的政治權利相一致。但是,雇傭兵的出現對這一制度提出了挑戰。因為軍人的主要驅動力不再是基于對某一特定城邦的歸屬和忠誠,而是期待在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生涯中獲取豐厚的報酬。因此,雇傭兵的活動也成為以鑄幣為媒介,連接地中海世界與阿爾卑斯山以北的鐵器時代的凱爾特世界之間*重要的橋梁之一(Creighton, 2000)。 在羅馬共和時期,我們可以從宏觀歷史學的角度很好地概括貨幣對一個新興區域強國的影響。羅馬城邦的政治和社會制度對羅馬內部凝聚力影響深遠,延續了數代之久,但羅馬向貨幣經濟的過渡, 是在公元前3世紀羅馬向意大利南部進行軍事擴張的背景下才發生的。軍事擴張帶來的貨幣經濟是一個必要的步驟,此時的羅馬城無須向私人籌集資金便能建造船只、生產戰爭物資和滿足其他軍費開支,這也為其發動意大利境外的戰爭創造了條件(Bringmann, 2011:183–4)。在公元前 3 世紀,羅馬國家的貨幣結構脫胎于各種不同的傳統貨幣的組合,其類型看起來相當多樣化(Burnett, 2012)。由鉛、錫、銅合金澆鑄的標準重量的鑄幣條發展自意大利傳統的金屬貨幣條,并在羅馬流行起來。這種合金鑄幣條由于其正面和背面都鑄有象征性的圖案而被稱為“印記銅”(aes signatum)(見圖 0.1)。印記銅圖案(雷電和飛馬、雷電和三叉戟、大象和野豬等)的變化大多與軍事事件有關,如皮洛士戰爭(公元前 280—前 275 年)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 264—前 241 年)。鑄造的青銅幣,即所謂的“重銅”(aes grave),也在流通。用不同的面值記號表示阿斯(as)的細分面值,也來自這種意大利傳統。羅馬錢幣的鑄造深受希臘影響,羅馬人在希臘德拉克馬(drachma)體系的基礎上鑄造了羅馬銅幣和銀幣。羅馬銅幣還曾在羅馬以外的科薩( Cosa)和那波利〔Neapolis,今那不勒斯(Naples)〕鑄造。第二次布匿戰爭期 間,地中海地區的權力中心發生了轉移,羅馬貨幣制度的改革導致了其貨幣結構的根本性變化:新推出的銀質第納里烏斯(denarius)取代了舊的貶值的羅馬銀質德拉克馬,新面值的銅幣也取代了各種舊的銅幣。公元前 211 年,羅馬征服了默干提納(Morgantina)地區, 在廢墟層中的考古發現證明了羅馬第納里烏斯銀幣的發行不晚于這個時間(Buttrey et al., 1989)。羅馬新銀幣的流通范圍如此之廣,可能還與羅馬征服敘拉古城(Syracuse)和卡普亞城(Capua)后獲得了那里的礦源有關。這種貨幣的演變沿襲了早期錢幣發行與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相關的慣例,即獲取礦源和發行新錢幣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例如雅典與開采勞利昂(Laurion)銀礦之間的聯系,或者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Philipp II of Macedonia)與接管潘蓋翁(Pangaion)礦之間的聯系,還有亞歷山大大帝戰勝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Darius Ⅲ)后奪取傳說中的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s)王室寶藏之間的聯系(de Callataÿ, 2012: 176–8)。
貨幣文化史(Ⅰ希臘羅馬時期錢幣的誕生與權力象征)(精) 作者簡介
[美] 比爾·莫勒(Bill Maurer) 斯坦福大學人類學博士。美國著名法律與經濟人類學學者,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I)社會科學院院長、人類學和法學教授。他被稱為金融人類學的“元老”,曾任美國政治與法律人類學協會主席,創立了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貨幣技術和金融普惠研究所。 研究領域橫跨貨幣、金融、經濟、法律與人類學,包括加勒比地區離岸金融服務行業、替代貨幣、伊斯蘭金融、移動貨幣、傳統和新興支付技術,以及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和相關區塊鏈技術。 [德] 斯特凡·克姆尼切克(Stefan Krmnicek) 德國圖賓根大學古錢幣學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對古錢幣的使用、經濟史和錢幣肖像學等。著有羅馬考古學著作,包括《貨幣考古學》和《奧古斯都已死——凱撒萬歲!》。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