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精粹: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91276
- 條形碼:9787520391276 ; 978-7-5203-912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精粹: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卷 內容簡介
本書是近20年來學術期刊上發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論文,包括儀式、節慶、民間信仰等社會實踐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高水平論文。此類非遺項目在我國有悠久的傳承歷史和豐富的表達形態,僅節慶一項就包括各地的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京族的哈節、傣族潑水節、彝族火把節、壯族三月三、瑤族盤王節等等,此外還有很多地域和民族都有獨特的節日形態,融合了多種節令歷法知識體系、歌舞戲曲表演、游戲體育運動等,是對地方性知識的綜合呈現。至于各地祭祀炎帝、黃帝、媽祖、伏羲女媧、成吉思汗等儀式慶典活動,則是探討民族、地域、國家等不同層次的文化認同的重要管道。中國民間信仰是民俗學、歷史學、社會學、宗教學、人類學等多學科交叉領域,近年來備受海外漢學關注,幾成顯學,在國內也漸成熱潮。全面梳理20年來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成果,經篩選、整理后結集成書,是一項必要的工作。本書按專題進行編目,預計分為:當代社會的儀式傳統、節日文化、信仰與世界觀、作為社會實踐的民俗等若干專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精粹: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卷 目錄
傳統節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
從“保衛端午”到“保衛春節”:追蹤與戲說
端午節與東亞地域文化整合——以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中心
文化展示與時間表述:基于湖南資興瑤族“盤王節”遺產化的思考
一個儀式的兩次節慶——哈尼族“阿倮歐濱”祭祀的節慶再造
民間信仰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課題的民間信仰
民間信仰與文化遺產
試論宗教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方式——以岷江上游羌族“釋比”傳承為例
正祀與民間信仰的“非遺”化:對民間信仰兩種文化整合戰略的比較
集會儀典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與民族國家認同——以“大禹祭典”為例
集市與表演:鄉村市集與胡集書會關系探析——兼及胡集書會的保護與傳承之道
國家祀典類遺產的當代傳承——以中日韓近代以來的祭孔實踐為例
從鄉俗到非遺:佛山“官窯生菜會”的傳承、衍變與再生
廟會的非遺化、學界書寫與中國民俗學:龍牌會研究三十年
社會實踐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機制——以廣東汕尾媽祖信仰為例
遺產旅游與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二三模式”——從中德美三國的個案談起
“非遺”傳承人認定與集體性鄉民藝術的保護——以冀南GY村“捉黃鬼”活動為個案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當代鄉村社區發展——以魯中地區“惠民泥塑”“昌邑燒大牛”為實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實踐與經驗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精粹: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卷 節選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精粹: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卷》: 二 民族節日傳統內涵論析 從上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看,它強調了兩大方面:一是特定空間的傳統形式的文化活動,二是特定群體傳承的文化傳統。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正符合這一概念規定。我們結合傳統節日民俗活動,重點探討中國節日傳統! 鹘y是既有的文化模式的傳襲。傳統二字,從語義上看,是動態的抽象,傳者,延續,統者,頭緒,人們將復雜的事物理出一種頭緒,也就是說抽象出一種能夠概括與說明具體事物的認知模式。更明確地說它是指在歷史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定的精神信仰與價值觀念,以及行事的習慣模式。傳統是在文化發展中由社會集體記憶的“既有的解決各種人類問題的文化途徑”。中國是一個悠久的文明古國,在長期的農業社會生活形成的精神文化傳統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有人說“和合”是中國的文化傳統。這里就不僅是天人的和諧,還有一個人事的和諧,“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我們用這種思想來解決各種文化問題,在傳統社會被證明是有效的。節日傳統正是在這樣一個文化大傳統中形成的小傳統,是從傳統節日文化中凝練出來的精神要素,節日傳統具有超越地域、階層、時代的意義。節日傳統具體來說有如下幾個層面: 。ㄒ唬┕澣瘴镔|生活層面的傳統。如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費傳統,其中節日飲食傳統尤其鮮明。幾乎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特定的節日食品,甚至人們直接用食品名稱,稱呼節日。正月初一,北方餃子,南方年糕。餃子與年糕既是節日美食,又都飽含民俗寓意,餃子諧音“交子”象征著新年舊年在午夜子時的交替。年糕是南方年節祭祖與饋贈的節日食品,年糕諧音“年高”。我們的節日就是一路“吃”過來,正月十五的元宵,二月二的龍鱗餅,三月三的薺菜煮雞蛋,寒食清明的清明團子,四月浴佛節的緣豆,五月端午節的粽子,七月七的巧果,八月中秋的月餅,九月重陽的重陽糕,臘月八日的臘八粥,年三十的團年飯。人們在節日中注重飲食生活,這固然是在物質匱乏的時代,人們對物質生活的周期性的滿足與享受,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它是中國人處理天人關系與社會關系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節日食品在傳統社會它首先是獻給神靈(包括祖先)的祭品,其次是家庭共享的節日美食。以飲食親宗族兄弟是自古以來的禮儀,《禮記·禮運》曾經說過:“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惫澣帐称吩诠澣詹粌H是物質產品,同時也是文化創造物,如端午粽子、中秋月餅等,每一節日食品都負載著深厚的民俗情感,圍繞著節日食品形成了豐富的民俗傳說,節日食品不單是節日美味,更多的是一種心情的表達。節日食品的獻祭、饋送與集體分享,構成了中國節日物質生活的重要傳統! 。ǘ┕澣丈鐣顚用娴膫鹘y。節日生活既是家庭的,又是社會的。從中國的傳統節日看,大多是以家庭為主的內聚性節日。傳統節日活動注重家庭成員間的團聚與交流,將節日看成培育家庭意識與強化家族人倫的民俗時間。中國節日生活傳統中人倫傳統是其中的核心傳統。如在三大傳統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中,以家人團聚為主題的就有春節與中秋,即使是以驅疫、祈求平安為主題的端午,民間也通過節俗活動強調它的倫理內涵,如出嫁女兒回娘家,未婚女婿給岳父母上大禮等。節日人倫傳統浸潤在中國節日民俗生活之中,在節日活動中隨處可見。傳統中國是一個倫理社會文化張揚的社會,倫理文化浸透到社會各個角落,而傳統節日自始至終充滿著這種倫理情懷! 。ㄈ┕澣站裆罘矫娴膫鹘y。節日是文化的節點,是民眾精神生活的集中體現,是人們溝通、調節天人關系、人際關系,以及安撫、表達人們內在情感的時機。我們從歲時信仰、節日傳說、節日娛樂中可以提煉出節日民俗的精神傳統。我們從傳統節日民俗中可以經常看到與神靈對話的儀式,人們往往在自然時序的轉接點與重要的農事季節時間上與神靈溝通。伴隨著節日民俗儀式與祭祀活動的是人們的系列民俗解釋,“與節慶歷史同時并行的是節慶詮釋的歷史”,這種解釋既有對過去歷史的片斷的、變形的,或象征性的記憶,也有從民眾理解的角度對新習俗產生的說明。雖然其中紛繁復雜,甚至相互抵牾矛盾,但都是民眾心路的歷程,是他們的精神痕跡,更是其情感聚焦的所在。節日傳說構成了民眾精神生活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節日娛樂與節日游藝同樣是民眾精神生活的重要表達方式,民眾通過節日化裝的巡游,節日鑼鼓的敲打,節日競技的展演,抒發內心的情感、期望,顯示自己的生活地位,加強村落社區成員之間的情感依賴與精神聯系,從而促進民俗共同體的內聚意識,保證民俗共同體的內部和諧。中國傳統節日習俗中的這種精神傳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鲜鋈矫婀澣諅鹘y文化內涵在當代的節日文化建設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
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精粹: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卷 作者簡介
王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講師、碩士生導師,文學博士。中國民俗學會理事、中國俗文學學會理事。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近年代表包括《傳說的框定:全國性神靈的地方化》《信仰資源的建構與首次分配》《傳說與神靈的地方化》《凡人成神的傳說模式》等,專著《地方性神靈的生長機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即出)。獨立主持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7批面上資助(2015-201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編號:310422122)。獲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14)。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