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比較文學研究入門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25041
- 條形碼:9787220125041 ; 978-7-220-12504-1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比較文學研究入門 本書特色
國際著名比較文學大家張隆溪教授寫給青年學子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入門指南圖書
比較文學研究入門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力求在眼光和能力可以達到的范圍和程度上,為研究生和對比較文學有興趣的讀者們,探索研究的途徑。**章引論首先回顧比較文學自19世紀在歐洲產生以來的歷史,尤其要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整個歷史狀況和思想文化環境的改變,以及這種改變對比較文學研究的影響。第二章專論中西比較文學,說明我們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又特別強調文學理論對中西比較文學的意義。學習研究途徑和方法*有效的辦法,莫過于觀察和分析一些成功的范例,通過觀摩典范來學習。因此,第三章討論西方比較文學研究中有影響的著作,第四章則專論中西比較研究成功的范例。第五章為讀者提供一個比較文學研究的基本書目,包括中文和英文兩個部分及簡要介紹。
比較文學研究入門 目錄
目錄
前?? 言 /1
1?? 引?? 論 /1
一、何謂比較文學? /1
二、審美歷史主義、法國影響研究和美國平行研究 /5
三、文學理論的興衰 /19
四、全球眼光與多元視野 /34
2?? 中西比較文學的挑戰和機遇 /43
一、從邊緣走向中心 /43
二、中西比較面臨的挑戰 /57
三、文學理論與中西比較 /64
四、中西比較方法淺論 /72
3?? 比較文學研究典范舉例 /87
一、知識準備與范例的意義 /87
二、終結、意義和敘事 /91
三、多元的世界文學新概念 /114
4?? 中西比較研究典范舉例 /135
一、理論的理解和表述 /135
二、中西詩論的融合 /139
三、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 /156
四、中西會通的典范 /172
五、結束語 /201
5?? 參考書目 /206
一、中文書目 /207
二、英文書目 /215
比較文學研究入門 節選
樣章試讀 一、何謂比較文學?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式,并非比較文學所獨有。我們認識一個事物,總是把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相比較,在二者的差異之中界定和認識此事物。例如桌子之為桌子,就在其功用不同于椅子或凳子,人之為人,也往往是在與其他動物比較中區之以別來定義。哲學家斯賓諾莎(Benedict de Spinoza)說,一切認定都是否定(determinatio est negatio),就是這個意思。20世紀文論中結構主義的奠基者索緒爾(Ferdinand deSaussure)認為,語言系統正是在對立和差異中來確定任何一個詞語的意義,講的也是同樣的道理。不過,作為一門學科的比較文學產生在19世紀的歐洲,又有其特別的含義。當時達爾文進化論影響甚巨,在進化論理論基礎上,歐洲產生了比較動物學、比較解剖學等學科,通過比較不同動物的骨骼和生理結構來研究物種變遷的過程。自然科學中使用這種比較方法,也啟發了人文研究,例如比較語言學把歐洲語言,包括希臘語和拉丁語,和古印度的梵文以及古波斯語相比較,發現在詞源上有許多關聯,于是建構起“印歐語系”這個概念。在這樣一種學術環境和氛圍中,文學研究也打破語言傳統的局限,在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廣闊范圍內,探討不同文學之間的關系,于是比較文學就在歐洲產生。由此可見,比較作為研究方法并不是比較文學獨具的特點,而在一切學術研究中得到普遍的運用;因此,比較文學區別于其他文學研究的特點,也就不在比較,而在其研究范圍超出在語言上和政治上統一的民族文學。 我們如果給比較文學下一個定義,那就是不同語言而又可以互相溝通的文學作品之比較。換句話說,相對于民族文學而言,比較文學是跨越民族和語言的界限來研究文學。19世紀浪漫主義時代一個占據主導地位的觀念,是把自然視為由不同物種構成的一個有機統一體。 這一觀念也啟發了文學研究者把不同語言、不同民族的文學作品視為文學表現和審美意識的統一體,具有可比的主題和特征,就好像一叢盛開的鮮花,姹紫嫣紅,儀態萬千,雖各具特色,卻又能互相映襯,構成色彩繽紛的花團錦簇。如果說一朵花代表一種民族文學,那么比較文學就是色彩繽紛的花卉,是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傳統的文學研究。 比較文學既然有這樣一個基本特征,就要求比較學者懂多種語言,對不同文學傳統有廣泛興趣和相當程度的了解。不懂外文,完全靠翻譯來研究不同語言和不同傳統的文學,就難免會產生一些誤解,而把握兩種或多種語言和文學,可以說是比較學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由于比較文學*早產生在歐洲,而歐洲各國在地理、語言和文化傳統方面都相互關聯,有一些相似或相近之處,所以比較文學在發展初期,很自然地集中研究歐洲各國語言文學之間的相互關系。盡管自19世紀發端以來,比較文學已經有了許多變化發展,但直到目前為止,西方的比較文學研究基本上仍然是以歐美為主導。說這句話的意思,與其說是批評所謂歐洲中心主義,毋寧說是承認一個事實,也就是承認比較文學迄今*出色的研究成果,即一些內容豐富而且影響深遠的經典式著作,例如埃里希·奧爾巴赫(Erich Auerbach)著《摹仿論》、羅伯特·恩斯特·庫爾提烏斯(Robert ErnstCurtius)著《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諾思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著《批評的解剖》、弗蘭克·凱慕德(Frank Kermode)著《終結的意識》,以及其他一些有類似學術地位和廣泛影響的著作,其討論所及都只是西方文學。這種情形,近年來才稍微有所改變。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西方大部分學者越來越不滿意純粹以歐洲或西方為中心的學術研究,比較學者們看出傳統意義上的比較文學好像已經沒有什么新的出路,于是開始紛紛走出西方范圍的局限。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超越西方傳統、從全球視野來研究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的著作,這類著作雖然數量還很少,卻為比較文學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機會。不過,東西方的比較,或者更縮小也更具體一點,對中國學者說來尤其重要的中西文學和文化的比較,都還處于初步階段。就國際比較文學的范圍而言,東西方比較還只是剛剛開始,還遠遠不是學術研究的中心或主流。
比較文學研究入門 作者簡介
張隆溪,北京大學碩士,哈佛大學博士,現任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講座教授。長期專注東西方跨文化研究,在國際學界享有盛譽,獲選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外籍院士,歐洲學院外籍院士,當選2016—2019年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主席。以中英文發表二十多部專著和多篇學術論文。除六部英文專著外,中文著作有《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道與邏各斯》《走出文化的封閉圈》《中西文化研究十論》《比較文學研究入門》《靈魂的史詩:失樂園》《一轂集》《文學·歷史·思想:中西比較研究》《闡釋學與跨文化研究》《文學·記憶·思想:東西比較隨筆集》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